《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原创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等主演的古装戏。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孝恭孙皇后孙若微。从选秀入宫被封为嫔妃。后立为贵妃。最终登上皇后宝座。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豹眼不太喜欢看现在的古装历史剧。也没有看过《六朝纪事》。不清楚朱棣死后秘不发丧。是否有采用咸鱼掩盖气味的描写。但看了友友们的回答。几乎都说这是扯淡。不管是电视剧在扯淡。还是小说原来就已经在扯淡。无非就是个娱乐。为了博一下眼球。图个热闹就是了。

作为艺术形式。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诗经》到《汉赋》、建安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于艺术的需要。适当地虚构一些情节。都是必要的手法。但只要合情合理。就是好的作品。但是不是扯淡。那就需要了解一下历史背景。是不是符合历史基本事实和艺术本身的规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进攻南京。赶走了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于是在北平大修土木。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北征得胜回朝。病死于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据白话《明史·成祖本纪》记载:

(1424年)七月七日。刻石于清水源崖壁上。十五日。派吕震告诉皇太子随即回师。诏告天下。十七日。到榆木川。病情突然加重。留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尊从高皇帝遗制。十八日。成祖死。终年六十五岁。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秘密商量。保守秘密不发驾崩消息。用锡熔化后制成内棺装殓成祖遗体。用龙车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

豹眼专门查阅了《明史·成祖本纪》原文。与白话版本的记述基本一致。此段情节没有出入。

从其遗诏传位皇太子。在朱棣灵柩回到京城之后。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来看。太监马云等采取这些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政局。不希望节外生枝。

当年秦始皇驾崩后。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了遮人耳目。胡亥与赵高、李斯等人购买一些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的味道掩盖尸体的腐臭味。迷惑大众。

当时。胡亥等人的做法。纯粹就是一场阴谋。为得是矫诏斩杀公子扶苏和蒙恬。让胡亥能够顺利篡位。皇帝的车驾弄一些臭鱼烂虾陪伴。这本身就是欲盖弥彰。自欺欺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总比没有要好。

而马云等人的做法就高明多了。当时也是在秋七月。天气依然很热。尸体也会腐烂发臭。由于技术的发展。他们采用熔锡的方法。制成封闭的内棺。尸体就不会发臭。即便发臭也不会有异味出来。

他们之所以如此。也不是出于阴谋。而是为了政局的稳定。帝王在外驾崩。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棣每次出征。都是太子监国。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官、寺人。阴谋夺嫡。后因为侍郎胡濙秘密上疏。朱棣才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朝廷中觊觎太子之位的依然大有人在。绝不会就此消停。如果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很可能发生变故。马云等人秘不发丧。而且以此方法处理。是非常合适、聪明的。

因此。《大明风华》移花接木。把秦始皇的故事。演绎到朱棣身上。没有大错。为了艺术效果。这是通行的手段。符合历史基本史实。做一些艺术加工是完全可以的。至于观众、读者是否认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做得好观众就买帐。否则就被吐槽。

其他观点:

汉、赵二王并无太大威胁


那么这里就得问剧中的三大营不是在此二人手中吗?下面来看看三大营是怎么回事。这个三大营的建制是洪武初年所设。本属大都督。朱棣夺权成功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迁都北京。将这个建制一分为二。留南京一套京营班底。北京另创京师三大营。这个北京京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故有三大营之称。其中的五军营是朱棣起兵时的嫡系步骑精锐。也是三大营之最。五军是由中军、左﹑右掖军和左﹑右哨军组成。这五军首任长官分别由张玉、朱能、李彬、徐忠、房宽担任。但张玉战死后。朱棣设五军总兵一名。首任总兵为丘福。这个人便是朱高煦的死党。所以剧中借此将五军营说为汉王掌管。估计与此有关。但丘福在永乐七年就战死。所以朱高煦即使能用的动五军营。也是永乐七年之前的事。

“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为前锋”。——《明史》

反倒是剧中提及了朱高炽调动备倭兵。这个按照明朝的军制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明朝为筹划海防。在沿海地带创设备倭兵。这个与卫所制度相辅相成。但又不完全一致。卫所是以军户为基础抽调军人。而备倭兵是沿海地带的户民“四户一丁”抽调而建。但也是以卫所的形式操守驻防。主要分设南京至福建一带、山东一带。朱高炽受命监国。从内阁到兵部。朱高炽的嫡系都担当重任。调兵是行得通的。综合来看。朱高炽的储位是比较稳固的。汉、赵二王并不能在此时带来威胁。所以剧中的挂臭鱼防二王是杜撰而成。

榆木川之变

“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智囊全集》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在这次政权过渡中。杨、金二人处理的比较妥当。秘不发丧主要是为了稳定尚在境外的军队。当然也有防范汉、赵二王作乱的意思。这种防范最主要的还是担心军中有人向二王传递消息。而将军队平稳带回后。保证政权稳定的过渡才是关键。后来朱瞻基平叛朱高煦并没有耗费太大工夫。而且削朱高燧兵权时。他也只有三卫护卫兵。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剧中对于汉、赵二王的描写过于夸大。且臭鱼之法也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其他观点:

在《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朱棣在外征战途中。重病缠身死在军营中。享年65岁。朱棣死后。太子党人内侍深夜召集杨荣、金幼孜密谋。决定秘不发丧。

用咸鱼掩盖气味这个情节应该是借鉴了历史上的秦始皇秘不发丧。秦始皇在前210年。死于东巡途中的沙丘宫。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

虽然历史上朱棣死后确实秘不发丧。但是并没有像影视剧上演绎的用咸鱼掩盖气味。


为了以防万一。杨荣还将做圆桶的工匠灭口。并命令膳房每天一日三餐给朱棣送饭。有军情和奏折照样递进去。只是皇帝的车帘没有掀开。皇帝也没有说话。如此这样。军中一切正常。竟然没人发现朱棣已经驾崩多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9

    永乐,不发,北平,皇太子,明史,大明,明朝,剧中,太子,皇帝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9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9

    《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等主演的古装戏。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孝恭孙皇后孙若微。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