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数量多且优秀,为何无人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
原创

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数量多且优秀,为何无人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继承人问题向来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中之重。明朝万历时期出现的“争国本”事件。就是明朝士大夫捍卫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个坚定抗争!

可见。继承人问题在帝国传承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如何培养一个合格且优秀的继承人。就成为历朝皇帝考虑的首要问题!

但是在“静Yes”看来。朱元璋和康熙对待太老师的态度就有些不一样了:

1、朱元璋的“尊师重教”

先说伴读。《明史·舆宗孝康皇帝传》讲到洪武元年。太祖“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此时年朱标17岁。读书当然要伴。而且伴侣的选择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时教授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即仁义礼智信。除了太子。其他诸王朱元璋也没有放弃教育!正是由于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的儿孙更多地懂得了秩序和伦理的力量!

作为皇帝。也是父亲。朱元璋不仅为皇子们物色优秀老师。也在身体力行尊师重教。

有一个叫刘崧的师傅。洪武14年。崧为国子司业。赐鞍车。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卒。疾作。犹强坐训诸生。及革。敬问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为功。而遂死乎!”无一语及家事。帝命有司殡殓。亲为文祭之(《明史·刘崧传》)。”从这里可见朱元璋确实尊师重教。一个穷教书先生。能够与皇帝朝夕相见。而且见面能“燕语移时”。他们之间谈论的议题。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子弟之间学习和品德的状况。由此也说明朱元璋在教师面前没有一丝一毫做皇帝的架势。

实践证明。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们树立了良好榜样。明朝没有出现挑战太子朱标的情况。

2、康熙的“尊师重教”

和朱元璋的尊师重教相比。康熙确实差出了太多。

很多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那是对他功绩的一个肯定。但是对康熙的子女教育问题连连感慨。好像康熙忙于政事顾不上孩子们。然后孩子们都被其他人带坏了。或者说康熙没问题。全是这帮孩子们的错!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康熙尊师重教的真面目。

皇太子出生时。康熙最疼爱的皇后难产而死。这让康熙对太子百般溺爱。终于害了太子。太子师傅耿介给太子讲课。因天气炎热。加上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康熙得知后。非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罪老师:“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整的罪责全部在老师身上。

当晚天降大雨。徐元梦带伤跪在皇宫门前嚎啕大哭。恳求御前侍卫转奏:“臣奉职无状。罪该死。臣父廉谨。为官数十年。籍产不过五百金。望圣主察之。且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壮。乞代父谪戍。尚能胜甲兵效命矣!”侍卫虽然很同情他。但又惧怕康熙发怒。没人敢转奏。后来一个大臣求情。康熙才赦免了徐元梦。

康熙46年1月。康熙第六次南巡。路上看到诸皇子的请安帖。感觉文笔不通。感觉都是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导致的。拟将徐元梦革职。并当着全体阿哥之面再次杖责徐元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亲的都不尊重老师。皇子们怎么能够尊重老师呢?最要命的是。康熙作为少数民族皇帝。一再可以贬低和侮辱儒家经典。康熙最得意的事。就是召集天下儒生。在他们面前宣扬儒生误国。儒学误国。这都被孩子们看到眼里。最后导致皇子们视伦理规矩为草芥!视僭越为能事!

所以。朱元璋和康熙的子女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二者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元璋和康熙本身。

教育为百年大计!此言不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其他观点:

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是有很复杂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细节。康熙皇帝让大臣们推荐太子候选人!

很多大臣联名举荐八阿哥做太子!

出现这个事情。如果不了解清初的历史。你会感觉怪怪的。太子怎么可以举荐呢?

在明朝的时候。太子是一种血统传承。嫡长子就是当然的太子!

而且明朝的时候。谁是太子。皇帝说了算!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居然要大臣推荐太子人选。而大臣们居然还真的正儿八经的搞起举荐来了!

他们经过串联和各种活动。也真的举荐了一个太子候选人!

这件事。感觉很诡异。难道清朝要搞古罗马式选举了吗?

事实上。清朝是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到康熙皇帝的时候呢。这个部落联盟大会的传统影响还在。部落首领举荐可汗的遗风。仍然保留下来了!

明白这个历史背景。《雍正王朝》里面推荐太子人选这个事件。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个事。也说明清朝与明朝确实不同。所以从这点来说。康熙的所有儿子都有成为太子的可能。只要这个阿哥非常贤明就行了!

但是。明朝的太子制度却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完全取决于这个王爷是不是皇后的长子。这样就避免了“九子夺嫡”!

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与册封藩王相配合。皇子们很小就离开京城去封地了。而康熙的儿子去聚集在京城。这就容易现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封地。很小就去镇守边关。他们往往不在京城聚集!

皇子们回京。需要皇帝的许可。太子与皇子的地位真的是天渊之别。

而康熙皇帝的儿子们。没有成为藩王!

他们都聚集在京城。康熙皇帝尽管也存在太子。但是太子与皇子的地位差别不大。因为清朝的王爷也在京城。他们了解太子的一举一动。也熟悉皇宫的一草一木!

说白了。康熙的太子爷与王爷差别不大。相对明朝朱元璋的太子。康熙的太子实在是不好当!

你想想。几十个王爷都在京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事实上。鸟多了才什么鸟都有!

几十王爷在一个地方。怎么可能避免明争暗斗呢!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城几十个王爷。出现“九子夺嫡”也就太正常不过了!

其三、朱元璋与康熙不同。朱元璋也许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却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康熙也许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却不是一个仁慈的父亲

朱元璋的江山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所以他要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坐江山、守江山!

康熙皇帝的江山是继承来的。他没有朱元璋那样的九死一生。而且康熙的亲人太多了。祖母和兄弟姐妹一大堆。对康熙皇帝来说。他似乎不缺亲情。而是很多亲情有些油腻了!

朱元璋就不同了!

朱元璋的很多亲人基本上都死了。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没有祖母了。没有兄弟姐妹了!

就剩下一个侄子朱文正。也就是说朱元璋的亲人可能主要就是儿子和妻子!

所以他把儿子看得很重。太子就是朱标。朱标的地位就是不能动摇的。太子的身份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有半点动摇!

康熙皇帝就不同了!

他生长在皇宫。从小就没有缺少亲情的切身感受。他对儿子不是与他们一起坐江山。而是防止他们坐江山。特别是防止太子坐江山。他与太子最后居然产生了争夺天下的局面!

康熙两次废除太子。好像太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一样。

总之。朱元璋与康熙皇帝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对待儿子的态度不同。个人的亲情浓度不同。所以才结果迥异。

所以。朱元璋和康熙皇帝的儿子数量都很多。而且都比较优秀。结果没有人能够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情况!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其他观点:

第一。传统不同。

明朝是汉人政权。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认同。朱标身为嫡长子。理应继承皇位;

而清朝就不同了。作为女真人政权。受长子继承制思想影响较浅。立贤思想影响也比较大。而以前的皇太极、顺治等。也都不是长子继承。

第二。能力不同。

朱标作为皇太子。仁爱有德。有所作为。其能力在诸子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没有人有能力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而康熙帝的太子。能力平凡。远远不及皇四子、八子、十三十四子等。又荒淫无度。在康熙离京期间更是胡作非为。拉党结派。这些也为其它能力强于太子的皇子提供了机会。

第三。对待亲王的方式不同。

朱元璋把其它儿子分封在了全国各地。这就避免了其它儿子对皇位的直接窥伺。

而清朝的王爷贝勒。有王的封号。却没有王的领地。在京城为官。这也为九子夺位提供了客观条件。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津城沐雨”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43

    康熙,太子,朱元璋,皇帝,明朝,皇子,长子,儿子,京城,尊师重教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数量多且优秀,为何无人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4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继承人问题向来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中之重。明朝万历时期出现的“争国本”事件。就是明朝士大夫捍卫嫡长子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