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原创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南子(唉!)

其他观点:


话题还是回到孔子的这句话上。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判断:①孔子说这话时。正在专研《周易》。而且对《易》已深有体会。恨读之迟矣;②孔子在五十岁之前是没有下功专研过《周易》的。对《易》理知之甚少;③由于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岁之后是有大者之过的;④孔子晚年极度推崇《易》学。深感自己这种大者之过与《易》理是相违背的。那么。孔子所谓的“大过”到底是指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几个时间节点。首先可以肯定。孔子习《易》是在晚年。具体讲就是在周游列国结束之后。《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晚年习《易》。已自感有生之年来日不多。于是废寝忘食。读《易》而“韦编三绝”。实乃与时间赛跑。即使这样。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础上。已无更多时间用于著述。使《易》理大白于天下。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孔子仅著《十翼》。粗线条地对《易》进行了概述。而没有深入地对64卦进行详细阐述。故孔子无奈地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再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始时间。据史料及各种记载。孔子是在55岁时开始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的。先后经历共计14年之久。周游列国返鲁时。孔子算来已是69岁高龄。直到73岁去世。发奋习《易》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4年多。故孔子晚年常把“假我数年”挂在嘴边。以期能“于《易》则彬彬矣”。唔呼!天不假圣人之年。万世之憾哉!

话至此处。我想大家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所谓“大过”。就是指率弟子周游列国这件事。周游列国这件事。前后经历14年之久而无什么结果。却耗费了孔子毕生中最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习《易》时间不足。徒增“假我数年”的叹呼。这还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游列国、劝复周礼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孔子晚年习《易》后应该是深有体会。所以才发出“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在春秋后期。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王道尽弃。礼乐崩坏。奴隶社会已走到历史的尽头。新的生产关系已开始萌芽。危墙不可扶。败果已难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孔子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周游列国而推行王道主张。无疑是在开历史倒车。试想。当时的大国都在忙着争霸。小国都在忙着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国。并无多大影响力。又谁会奉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实质是背道而弃。白白浪费14年的大好时光。故言“大过”一点不为过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种不适时宜。偏执一端的非中庸思想。孔子周游列国而劝说诸侯。梦复周礼于争霸时代。这正如夏初伯益之事。过去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虽然被大家所推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权世袭制必然代替禅让制。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力不可阻挡。伯益不甘于禅让制被破坏。极力反对夏启世袭王位。结果被夏启所杀。有扈氏更是起兵反对。夏启乃以“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予以剿绝。《淮南子》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有扈氏败亡的原因就是只知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孔子梦复周礼。同样不适时宜也。

孔子周游列国最狼狈的时候。就是困于陈蔡之间。当时野居绝粮而不得行。随从弟子大多对周游列国之行产生怀疑。甚至绝望。然孔子仍不为所动。固执己见。孔子设题问于弟子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当时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对子贡的回答很不满意。认为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颜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的回答把孔子感动得一塌糊涂。以笔者愚见。颜回的回答虽然深得夫子之心。却并不能解决问题。好听而无用。惟子贡见解。既肯定夫子之道。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更符合中庸之道。夫子之道虽至大。却已不合时宜。惟结合当时现实“少贬焉”。以求推而行之。有益于社会。岂不更好?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直道。即使现在的高速路。也还是多有弯曲。我想孔子习《易》后是悟到了这一点。所谓“曲成万物”是也。故孔子会说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周易》讲变化之道。变化是绝对的。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是不断变化的。《周易》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唯辩证法乃是科学的方法论。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问题才是大智慧。孔子晚年喜《易》。读之而“韦编三绝”。悟《易》后思想豁然开朗。这正是遭受重大挫折后才忽然发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习《易》之后的孔子。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样孔子才会自豪地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者。即“无大过”矣。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其他观点:

孔子青壮时以给人送葬。搞些葬礼言词歌句。不是务的正业。在知命年前开始了文学。礼教的努力和深研。成就了后来的垂古文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4:10

    孔子,夫子,周礼,数年,是在,大过,周易,晚年,彬彬,之道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4:10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4:10

    南子(唉!)其他观点:话题还是回到孔子的这句话上。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判断:①孔子说这话时。正在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