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原创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

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

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

但是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

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

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一、二、三名。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最后才能进入到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其他观点: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其他观点:

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文凭?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比一比。

如果考上状元、探花、榜眼。将来大部分都能成长为省部级官员。巡抚总督跑不了。宰相首辅也不是没可能。每年800万以上的大学生中。状元榜眼探花妥妥的几百人。将来能有几个当上省部级?

在古代。要想“学而优则仕”。需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第一步。好好学习。参加府试和院试。成为秀才。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当时的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旧社会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少部分进过县城就是见过大世面了。而你作为小小的童生就有机会到州府上考试。已经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骄傲了。

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院试常常在省会举行。主监考就是学政(副省长兼教育厅长)。

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成了秀才了。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在家种地有免税的权利。出门在外不用买车票买船票办理介绍信。

第二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乡试。成为举人。

乡试和院试一样。也在省会举行。这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来说是翰林院出来的大才子。如果得到这些大才子的青睐。将来不管是考试还是做官。都大有益处。

考取举人的乡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遴选或者选调生考试。属于优中选优。通过考试。就以为着获得了国家官方的举荐。所以这里面作弊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爷爷。就是因为在举人考试中作弊。导致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也是绍兴当地响当当的望族。

因为作弊严重。所以。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们。通常都会花很多钱去买通考官。这个操作。把绝大多数寒门子弟排除在外。当然。如果你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可能直接被主考官或者学政招纳为女婿了。

第三步。更加努力学习。参加会试。成为贡士。

贡士。顾名思义。就是贡院走出的士子。也是贡献给国家的优秀人才。即便不会被录取为进士。将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第四步。百倍努力学习。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贡士的考试。是高级储备干部的笔试。进士的考试。则是高级储备干部的面试。既然要面试。长得丑的话。可能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连参加殿试的机会也没有。

成为进士。就有可能进入翰林院当官。如果进入翰林院。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省部级官员。甚至直接当上宰相。放在明朝。大部分的内阁班子成员都来自于翰林院。翰林院的学士们。虽然穷的没钱花。可是一想到将来有机会出将入相。心理都是热乎乎的。

清末最有名的三个半翰林。分别是徐世昌、杨士镶、张謇和张佩纶。这些人因为袁世凯的点评而出名。也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为人们津津乐道。

顺带说说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于成龙是明朝崇祯年的举人。年龄大了。考什么也考不上。恰好清廷准备录用一些明朝的举人。他就报名了。直接分到了广西罗城县。罗城县这地方。土匪横行、县衙就是个破房子。于成龙照样艰苦创业。做了清初最有名的扶贫干部。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的高位上。

不管怎么算。还是这个时代最好!

关注历史知事。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35

    翰林院,进士,探花,状元,考试,榜眼,乡试,科举,举人,会试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35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35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