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原来有一不成文“规定”?
原创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原来有一不成文“规定”?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因为探花长得帅?所以比状元吃香?

古代人需要参加县试。结束了才能被称作是童生。后面还有府试。但是结束了也还是童生。在之后就会参加院试。考上了就是秀才。可以减免自己一个人的税赋。

成为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了之后就是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之后就可以做官了。比如说范进中举疯了。因为之后终于可以做官了。考中第一名的人也被称作是解元。比如说唐伯虎唐解元。

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会试考中的人被称作是贡生。在这之后就可以去参加殿试了。金榜题名的人就是进士。第一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也会有个二三等。那样的人就多了。

为什么古代人得了探花要比状元还要高兴?其实网上主流说法是因为探花要比状元长得帅。每次朝廷放榜之后。很多的大家闺秀都会坐在轿子里面。然后偷偷的通过缝隙看上几眼。

如果相中了哪一个人。就可以让自己的父亲前去提亲。根据过往经验来看。一般相中的都是探花。难道探花都长得比较帅吗?其实并非如此。这种说法只是适合于唐朝。

让他在每个花园里面摘上几朵花。然后送给状元。而这位被挑中的人。也被称作是探花郎。由于长得比较帅气。一时间风头都超过了状元。

这个时候还没有殿试。意思是说只要参加了会试。也就是一个进士了。后来皇帝担心到有人会结党营私。所以又增加了一个殿试。而且一开始也没有榜眼一说。最流行的就是状元和探花然后就是进士。

正是因为探花长得比较帅。所以风头很多时候都盖过了状元。但是说到底。只是暂时的风头比较好。只要这股风过去之后。还是状元比较吃香。

但是古代状元真的就长得没有探花帅吗?而且其他方面除了文采之外。都比不上探花吗?其实并非如此。古代状元可谓是非常讲究。不仅要文采比较好。而且名字起的好。字写得好等等。

古代状元不仅要文采好。而且运气还得好

之前把自己气的半死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是广东的人。慈禧想到这里。直接把他的名字直接划掉。然后往下看了几眼。发现第5个这个名叫刘春霖听起来不错。

因为刘春霖有着春风化雨。旱后甘霖的意味。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慈禧太后也是想要一个比较吉利的兆头。也是因为刘春霖命好。不过前几名的学问本来差距就不大。所以说谁做状元只是运气问题。

就比如说明朝崇祯皇帝。当年他开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等到选状元的时候。他又担心自己选不到好的人。先让大臣们挑了一遍。给他筛选出来了36名。

然后他焚香祷告沐浴更衣。把所有人的名字做成阄。用了一把金筷子。从里面来夹这些人的名字。结果夹了三次。结果非常巧的都是刘若宰。最后就把他定为了状元。

下面的大臣一合计。岂不是意味着慈禧太后可以像彭祖一样长命百寿?于是商量着把他定为了状元。当慈禧太后见到这个名字之后开心不已。最后状元果然落到他的头上。

其实古代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多。但是也时有发生。其实除了名字好听。而且古代状元也长得挺帅的。否则最后选中了一颗歪瓜裂枣。岂不是让别人笑话。

但是你还别说。真的有可能选中歪瓜劣枣。关键要看怎么解释。如何把这一块歪瓜裂枣掰正了。比如说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刘凤诰的进士。皇上听说他文采不错。于是把他招上殿来。

结果搭眼一看。发现他原来是一个独眼龙。如果自己把他的成绩取消。岂不是容易落下话柄。说自己是以貌取人。但是如果真的录取了。拿出去岂不是丢人?

于是乾隆皇帝想考考他。如果真的难住了他。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除掉名字了。上联道:独眼不登龙虎榜。刘凤诰一听就知道这是以貌取人。但是自己对答如流: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一听这小子文采不错。那就如你所愿。定你为探花郎。因此独眼龙刘凤诰。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是仍然是一个探花。

其实这里大家不用纠结。古人说探花长得比较帅。也仅仅是适用于唐朝早期。后来约定成俗的把第三名称作是探花。帅气与否已经不重要。

其他观点:

都说人生有两大快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很多人认为古代书生最高兴的就是高中状元。其实不一定。有些书生考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开心。这究竟是怎么原因呢?其实这当中存在一些不成为的规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科举诞生于我国隋朝时代。然后经过唐宋两个繁荣朝代发展。逐渐把制度完善。到了清朝光绪33年(1904年)举行完最后一次科举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那么这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考出600名以上的状元。属于当时书生最高的知识学位。然而探花仅是第三名。等于季军的成绩。但是考中探花的人显得比高中状元还开心。其实这跟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系。当初很多官职都是又名望士族担任。所以贫寒子弟只能通过考科举才当上大官。因此只要考中前三名的寒门子弟都会显得比较开心。

古代“三鼎甲”指的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通过最终的殿试考出的人员。状元这个词在唐朝就诞生。据记载我国第一位考中状元的书生名字叫孙伏伽。籍贯河北省故城县。而唐朝的探花指的是一种使者身份。非科举的榜名。后来到了北宋末期。探花这个词才指考殿试的第三名书生。大唐科举制度。一般是考中秀才。接着参加会试考取进士资格。有了进士资格的书生才能参加接下的状元试。不过考得进士也是当时的最高功名荣誉。在众多进士中。成绩第一的叫状元。接着会盛办各种庆祝宴会。包括当今皇上接见“三鼎甲”。举办宴席等。

在众多的庆祝活动里。有一项流程跟探花有关系。就是朝廷会在花园中举办一场探花宴。如唐朝诗人孟郊著作的诗词《登科后》所描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的正是中探花之后的表现。意思是朝廷会在中榜的进士里挑选2个较为帅气的书生。封为探花使者。负责游历知名花园。采取花朵献给状元。为此当上探花的条件必须是要集英俊帅气身材、气质、才识于一身的书生。是官方从本届进士中专门挑选出来的书生才可以成为探花。所以说。被封探花代表着自己的颜值比所以进士的还要高。比状元更具魅力。

而中进士的书生一般属于人中龙凤。社会的高层精英。想象一下自己是精英中最靓的仔。谁不开心快乐呢。按我国科举制度来讲。其共分为4个等级。依次是:进士、贡士、举人、秀才。到了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又被改正成乡试、会试以及殿试。最后在殿试决出状元、榜眼跟探花。

所以探花有他高兴的理由。状元身为第一名自然也有他开心的道理。那么第二名的榜眼呢?榜眼原先是被当做状元的陪衬。有点像站在领奖台第二阶梯的亚军。其光芒始终被高他一头位置的冠军掩盖。起初殿试的第二、第三名都叫榜眼。到了唐宋时期就把第三名改为了探花。并且定下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北宋时期有一个叫余中的状元就无法忍受“探花宴”。他可能觉得自己也挺帅。不服颜值输给探花郎。于是就上奏朝廷希望取消选探花的做法。吐槽此法光芒太露。把状元的光都被夺去了。然而余中的这种做法。反而成就科举第三名探花的实力。让人更相信探花是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好男人。而且深受古代妹子的追棒跟痴迷。

其他观点: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源于隋朝。发展到明清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成为状元。那可得凭借过硬的实力连闯几关。一直要闯到皇帝的金銮殿上。

(影视中的殿试)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共分为六级。最低一级是县试。然后是府试。过了前两关。被称为“童生”。然后是院试。闯过了这三关。即成为“秀才”。要想保住“秀才”的头衔。还得接受省一级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接下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连考三场后才能高中“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只有闯过了前四关。才能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也要连考三场。才有机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比现在的高考“独木桥”轻松。甚至还要更难。

即便古代的科举考试苦难重重。但这依然是众多寒门学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学子们勤奋苦读。金榜题名。

成功入围殿试并及第的考生。都被称为“天子门生”。但即便是“天子门生”。还是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排名。然后由朝廷发布金榜。

金榜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进士一甲第二名、进士一甲第三名。合称为三鼎甲。

二甲若干。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不过在最初的金榜上。并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称。

(影视中的状元)

状元最初叫做“状头”。这源于唐朝的科举考试。在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会把被录取学子的名单递交到门下省。然后再由门下省的官员具奏禀报皇上。凡是在考试中位居第一名的考生名字会被放在最前面。因此称为“状头”。

当然。也许“状头”这一称呼不太高雅。其后便用“状元”代替了。也称作“殿元”或“鼎元”。

榜眼的称呼较状元稍晚。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初时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称为榜眼。意取二、三名分立于状元的两侧。如同两只眼睛。故称榜眼。

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记载:“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和科举及第的名次毫无关系。只是一种戏称。

唐朝科举放榜的时间。恰逢每年的春季。整个长安城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也正是杏花怒放的时节。金榜题名的进士们。在兴高采烈之余。会相互邀约在一起。举行一场盛大的宴游活动。称为“杏园宴”或“杏园探花宴”。

(网络配图)

在这场欢快的聚会中。新科进士们。会挑选两名俊朗年少的进士。担任“探花使”。他们骑上高头大马。遍游长安的大小花园。采摘园子里的时令鲜花。

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对“探花使”这一让人羡慕角色的入神刻画。

采到鲜花的“探花使”会返回琼林苑。用诗词和鲜花迎接状元。当然。如果两位探花使没能先于他人采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

这个过程被唐人李淖记载在了《秦中岁时记》里:“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是一榜进士中最为年少和俊美的两人。和殿试中所取得的名次没有丝毫的关系。

“探花”正式指代进士第三名。应该是在南宋后期。这个时候。榜眼也就成为了第二名的专称。不过。榜眼在三鼎甲中略显尴尬。论才气不如状元。论相貌赶不上探花。而探花获得者。必定是进士中的“少俊”者。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因此。中探花的进士。往往会比状元还显得高兴。

(参考资料:《《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3

    探花,状元,进士,榜眼,科举,殿试,的人,长得,书生,唐朝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原来有一不成文“规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27:43

    因为探花长得帅?所以比状元吃香?古代人需要参加县试。结束了才能被称作是童生。后面还有府试。但是结束了也还是童生。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