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里列宁娜的种姓是什么?书中有明确的说明吗?如果没有,你是怎么推导出的?
原创

《美丽新世界》里列宁娜的种姓是什么?书中有明确的说明吗?如果没有,你是怎么推导出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列宁娜作为一个阿尔法种姓的女子。可以通过其姣好的容颜和身材。吸引很多男子与他共寝。而在开头。列宁娜似乎想与一个人保持“长时间的恋爱”。这不符合新世界的信条。不是这个声色犬马的社会秩序所倡导的一夜情般的浪荡欢歌。直到伯纳德出现了。处于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和自卑。他经常思考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之处。并期望有“家庭、爱情、思想”的出现。当然。伯纳德被视为异端。起初这些想法也着实让列宁娜感到恶心、不理解。

其他观点: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所著的《美丽新世界》与俄国作家扎米亚金的小说《我们》、奥威尔所著的《1984》并称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

“反乌托邦”这个名词有一点古怪。其实大家都在吞吞吐吐。但心里都明白。这里包含着极其强烈的政治信息。

王蒙当年写的一篇评价“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文章。也对这个称谓里的政治意义讳莫如深。那么。我们也不妨沿袭尊敬的隔壁文坛上的老王的习惯。对此在合适的距离里绕道而行吧。

我们先有必要看看这三个反乌托邦小说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呼应关系。

先看小说的发表年代。扎米亚金的小说《我们》发表的时间最早。写于1920年。虽然这部小说在前苏联一直属于地下文学。但在苏联国境线外。却传播甚广。我们可以看到。后出的两部乌托邦小说对《我们》有着很强烈的模仿迹象。

第二部发表的就是阿道司·赫胥黎所著的《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

而《1984》则出版于1948年。

这三部反乌托邦小说。都假想了一个遥远的未来时代。《我们》里的时代在一千多年之后。人类曾经经过两百年战争。城市与乡村发生激烈交战。最后。城市取得了胜利。把乡村里的人。都赶到了城里。然后在城乡结合部建成了巨大的城墙。城墙里的统治者施恩主高高在上。发号司令。他的理论是。自由不会带来幸福。而现在专制的体制。能够给予市民以幸福。

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美丽新世界》的背景设置。与《我们》十分想象。

《美丽新世界》中。是把“吾主福特第一部T型车面市的那一天。被选定为新纪元的创始日。”(P60)这一年是1908年。小说里的年代是福特纪元632年。折算成公元纪年是2532年。这个时代是一个人类的欲望得到全部满足的时代。幸福、快乐与稳定成为这个社会的标志。像《我们》中设置的一样。来到这个美好的年代。经过了“九年战争”(发生在2049年)。战争动用各种化学武器。造成了经济大崩溃。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看来战争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便提出了消费主义的观念。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足额的消费。本质上。这是一种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然而。这种消费主义却引发了社会的大规模的良心抗议。那些反潮流的人。提出什么都别消费。回归自然。政府对这些异见人士。采用了暴力镇压手段。于是小说里提到了“格尔德斯绿地血案”与“大英博物馆大屠杀”。异见人士被灭口。2058年。开始查禁之前出版的书籍。让过去的历史彻底消失。这一设置在《1984》中得到了忠实继承。男主人公在这部小说里的主要工作就是伪造历史。2086年。发明了“索麻”药。可以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小说里发生的年代已经是2532年。

一个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给人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无疑是人的情感体系。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由灵与肉的密切配合而组成。而小说这一个体裁。最大的职能。就是探讨灵与肉的关系。

《美丽新世界》像其它两部反乌托邦小说一样。也把它依托小说里打造出的未来世界的整体框架下的主体情节线。放在核心的人物情感冲撞之上。通过人物的情感链条。来展现社会的冲突。这基本就是小说的惯例手法与标配做法。在《我们》中的未来社会里。男女之间只有性关系。而排斥感情因素。男女交往。完全是按照一种程序进行配置的。这种设置模式。基本被《美丽新世界》继承了下来。可以看出。《我们》对《美丽新世界》的最核心的情节设置。也是影响巨大的。而在《1984》中。未来的社会里。政府实行禁欲主张。让性无趣化。剥夺性的快感属性。而小说的主体故事。就是通过“性”作为反抗现政权的一种工具。

可以看出。三部反乌托邦小说。都有着相似的情节动机。就是通过人类的“性与情”(实际上就是灵与肉)。来对抗看似完美的铁板一块的现实政权。

这三部小说。通过人人都可以有发言权的对“性与情”的认知。揭示出未来社会里最本质上的扼杀。就是剥夺人类对自我情感的拥有。

不管是什么样的天花乱坠的时代。一旦在情感的维度上。有悖于我们人类通常的认知。那么。这样的社会。本质上都具有了荒诞的性质。《我们》中的男女抽号配对。《1984》中的性禁制。都是有悖于人性与当今认可的社会道德的。

《美丽新世界》里的未来世界。是超级稳定的。而快乐也是社会最为终极的理想与目标。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上有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小说里。“稳定”是通过终止战争来完成的。这种社会建设起来还是通过外在的手段。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而“快乐”涉及到人的灵魂。任何一个社会。恰恰是在碰到人类的“灵魂”这一个层级。遇到了困难。也就是说。“稳定”容易做到。“人心的快乐”难。毕竟无止境的欲望。欲让它得到满足。可以说是一条绝境。

《美丽新世界》里的未来社会设想的路径。可以说是两条办法:一个是释放欲望。“你们被制约到不由自主会做你们该做的事。而你们该做的事大体来说如此令人愉快。有那么多自然的冲动被允许自由展现。真的没有任何诱惑要抗拒。”(P244)你有什么欲望。就让你满足。“性的苦闷”在人的欲望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每年凶杀案里。除了“钱”引发的暴力。就是为了“色”而导致的暴戾。“钱”在未来世界里容易得到满足。而“色”的满足。《美丽新世界》里设想的办法。就是“性放纵”。男女只要对上眼。尽可以满意配对。任意交媾。这种文化体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催眠法。灌输进幼儿的思维体系里。这样在他们性启动的时候。便可以纵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欲。这种像“大禹治水”一般的疏导情欲的办法。排除了情欲堵塞导致的堰塞问题。小说里的漂亮女孩列宁娜被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与任意的男人。可以发生性关系。而一旦她期望保持一个性伴侣的时候。却受到了社会的指责。这样的把“性”恢复到动物的属性的所谓“进化”。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最常规的情感渠道。究竟是人类的社会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人类为什么会走到一种对“性本能”的社会化制约的道德模式?剔开这种我们当下社会遵从的价值与道德体系。是否是步入真正的快乐的“自由之路”?

小说深刻的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诘问。正纠结在这里。而这也构成了小说里的问题的核心关键点。我们必须看到。正是在这里。《美丽新世界》与《我们》及《1984》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们》是借助情爱的链条。男女一道走上了反政府的共同选择。《1984》中的男女。则通过两人之间的情欲释放挑战现政权。而《美丽新世界》与此不同的是。它通过小说里设置的一个恪守着人类的原始道德的“野人”形象。冲撞着未来世界里的这种看似先进却“反人类的传统道德”的乱交文化。

未来社会的另一条释放方法。就是“药物造幻”。小说里的管制官对此说道:“如果因为某种不幸的巧合。真的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哎呀。总是有索麻可以让你从这些事实中放个假。”(P244)。也就是说。当你真的有不舒心的时候。就服一种致幻剂吧。如此一来。很快就会抛弃心里的不良情绪。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

当以快乐为社会的终极目标的时候。任何的文化、科学乃至信仰都对人是有害的。在小说的末尾部分。“野人”与管制官有一篇长篇对话。在这里。管制官系统地阐述了未来的社会里为什么不需要文学。因为文学里的那种痛苦、那种欲望。在现时代都不存在了。看这种东西。只会引起不适。虽然现代社会丧失了人类的自身的真实的情感。但作为现在社会里的没有营养的替代的高级艺术。“它们的意义是一大堆对观众而言愉快的感官知觉。”只要能够产生瞬间的快乐的艺术才是当下时代里值得存在的。

至于科学。同样与“快乐”是不相兼容的。因为科学追求的是真理与美。但不一定能带来快乐。所以。小说里强调。“吾主福特本人就做了许多事情。把强调的重点从真理与美转移到舒适与快乐。”

至于人的价值体系。管制官强调的是。信仰(就是小说里的“神”)跟机械、科学医药与普遍的快乐不相容。”(P240)。因为“神”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未来世界里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了。不需要再采取其它的人类标准。

憨厚的“野人”。一个来自于印第安人居住的“野人区”的异议者。对此提出了不解。他用价值观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来否认美丽世界的价值观念中的“造伪”、“造幻”因子。管制官再一次强调。“如果人们开始自行其是。会打乱整个社会的秩序。”(P243)。

经过这么一番晦涩而枯燥的哲学对话。美丽新世界的权威人士对自己社会的设定。可以看得一目了然了。这就是个人的情感是不需要的。个人的意志是危险的。因为这种状况的存在。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导致战争与死亡。

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不可谓不合理。不义正辞严。但又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漏洞与疏缺。我们可以看看《美丽新世界》中的不美丽的另一面。我们看到。在这个未来的世界中。人分成五等。而这五等。是人为制造的。因为当时已经实行了全面的人工孵化技术。通过卵子与精子的人工配对。在流水线上。产生出新生命。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注射药物。人为地把生命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最低级的一个等级。是采取缺氧手段制造出来的智障儿。但他们的体力。却为这个美丽新世界提供了最基础的劳动支持。可以看出。美丽新世界的背后。却是以人性沦丧为代价的。如何弥补这种比我们今天的现实世界更没有人性、更没有平等意识的社会毒素?新世界采取的办法。就是采用一种致幻术——麻索的迷醉效用。但这种麻醉只会让人失去对社会的真实感知。陷入到一种虚幻的满足之中。最终损害的。却可能是人类群落的生存能力。小说里的管制官认为“不稳定又意味着文明的终结”(P243)。然而。一个“绝圣弃智”的社会。一个超稳定的社会。一个全体成员陷入到麻醉的假象的幸福感中的社会。最终会走向哪里。我们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大清王朝走到末年。正是做着超稳定的梦。吸着鸦片。沉湎在自得其乐的虚幻情境中。是洋人的炮火震醒了沉睡的中国。开始了奋发图强的自强之路。才有了中国今日的命运。小说里的“美丽新世界”看似完美无缺。但正在踏着万劫不复的沉没之途。

在三部“反乌托邦”小说中。《美丽新世界》可以说在情节上是最完整的一部。《我们》仅仅是由情感为导火线策反了一次反政府的暴动。《1984》中的反政府行动。最终因为人性的缺失而流产。而《美丽新世界》在情节的层面上是颠覆性的。小说里的最核心的人物。是流失到美丽新世界之外的“野人”。他保真了人类既往的传统道德。当他回到了美丽新世界中之时。他的道德体系与新世界的价值观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冲突。新世界里个体女性的最美丽代表列宁娜丰满妖娆。可爱迷人。在这个体系里。她身上全无人类恪守的价值标准。可以与任何男人发生肉体关系。但却不会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反应。“野人”别无选择地爱上了她。但“野人”的道德观与我们是一样的。希望他爱着的女人是贞洁的。能够在皮肉之外还有灵魂的相通。而这个要求。对于列宁娜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她不能理解。男人在得到了她肉体之后。为什么还要有更多的灵魂的要求。“野人”无法忍受列宁娜的“公共汽车”式的情欲观。即使她裸身奉献。他也无法接受她的爱情。“野人”在美丽新世界里无法找到灵魂的栖身之所。经过管制官的同意。选择了自我放逐。到山林里寻求灵魂的自由与安逸。然而好景不长。新世界没有放过他。天天有人来骚扰他的安宁的生活。而更为可怕的是。他的“无法释欲”又没有“迷幻剂”为他解决的“性的苦闷”。死死地纠缠着他。令他的逃避生不如死。所以。当一次列宁娜随着一帮新世界里的人围观他的生活的时候。他似乎放纵了自己的肉欲。沉醉在“索麻”的迷人效果里。因而击溃了他的既有的道德观。他过去恪守的对女人的“贞洁观”与灵魂相通的价值体系被这一次放纵给击败得体无完肤。在精神幻灭之后。他选择了最后的自杀。新世界的价值体系。再一次吞灭了那些意图挡住它的强制推行一种狂奔的所有的力道。与另两部“反乌托邦”小说的结尾呈现的一样。任何对抗一个强权的力量。最终都不堪一击。落荒而逃。

《美丽新世界》里的故事情节线放在了列宁娜与“野人”的价值观的撞击上。从这一生命的悲剧中。折射出新世界对人伦的泯灭。对人性的扼杀。对人欲的异化。也完成了整个小说完整的情节的逆转。相对而言。小说里开始出现的是列宁娜与另一个精神自卑的伯纳德之间的情感纠葛。只不过是后面的列宁娜与“野人”关系的预演。小说作者开始的构思。似乎是准备在列宁娜与伯纳德之间做一些文章的。伯纳德虽然属于新世界里的上层人士。但他似乎有某种残疾。可能与他在胚胎养育期注入了过多的酒精有关。这导致他的思想有一些异类。对新世界的一套整肃的价值体系产生了抵触。内心里生成了对自由与个性的向往。他与另一个十分完美的男人海姆霍兹成为一对镜像。两个人都在内心里产生了对现行政权的不满。所以。当后来“野人”出现的时候。两个人都站到了“野人”的一边。认同了“野人”的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价值理念。这两个人都被发配到遥远的地方。对抗着新世界对他们的袭扰。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显然被“野人”身上的强烈的反对新世界的气质与精神所俘获。从而让“野人”跃升为小说里的觉醒的男主人公。构置了小说里的核心的情节叙事。完成了小说里的近乎是欧·亨利式风格的主题设计。

三部“反乌托邦”小说都把人的性关系与欲望作为抗衡社会体系的一个窗口。使得这三部小说。都带着一种逾越人类道德的“性感”。这也正反映了“性”在一个强悍的极权体系里。是一种反抗的武器。这种说法。在《1984》里得到了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强调。而从小说作者的操纵层面上来讲。任何表达社会的文学作品。最终都会回归到“人”的灵与肉的本身来折射社会的风云与动荡。而“性”的强烈的突兀与反差。很容易成为一个逆转式的最容易显示社会属性的色蕊试纸。《美丽新世界》里的未来世界中的道德体系是完全逆反人类的传统模式的。所以小说里映射在情感范畴里的价值观。也是逆反与违拗人类道德的。这构成了小说里的最容易外观到的内在的矛盾与龃龉。也让这一部小说里对新世界的乌托邦的迷梦作了最无情与最不留情的揭露。因为显然。一个逆行着人类生存的基本要义的支柱。能够撑起人类的社会运行吗?美丽新世界看似美丽。是否在酝酿着一次不可救药的瓦解与倾倒?这才是小说里真正想表达的作者的意念。

另外。我们必须说到的一点。在三部“反乌托邦小说”中。《我们》、《1984》都有着讽刺前苏联的极权体系的明显迹象。而《美丽新世界》则更多的是对西方享乐社会的美好理想的一次强烈讽喻。小说里沿用的情节。比如滞留着印地安人的“野人保留区”都直接将批判的锋芒与矛头指向了所谓的西方文明社会曾经有过的对其它文明曾经施展过的残暴与狰狞。而阿道司·赫胥黎这样的认定。与作者曾经在美国停留多年很有关系。而《我们》与《1984》的作者。都吃过俄苏的极权体系的苦头。相比之下。赫胥黎在他所写作的1932年更看到的是西方社会人欲横流、阶级差异及种族隔离所带来的社会痼疾。从而产生了他在这一部假想未来的小说中。将荒诞的冠盖。封给了西方社会的体制上的病症。使得这一部反乌托邦的小说与另外两部出现了明显的站位上的差异。这一点。对于弄懂三部小说之间的微妙的异与同。有着不可忽略的必要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9:22

    新世界,小说,社会,乌托邦,美丽,野人,列宁,人类,体系,的是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9:22

    没想到大家都对《美丽新世界》里列宁娜的种姓是什么?书中有明确的说明吗?如果没有,你是怎么推导出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39:22

    列宁娜作为一个阿尔法种姓的女子。可以通过其姣好的容颜和身材。吸引很多男子与他共寝。而在开头。列宁娜似乎想与一个人保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