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一身才学的商鞅为什么会跑到偏远贫穷的秦国实行变法?
原创

战国时期,一身才学的商鞅为什么会跑到偏远贫穷的秦国实行变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商鞅原本最先想的是选择实力最强大。变法风气最足的魏国。也成功的把自己的才学展露了出来。但是即便是受到了公叔痤的强力引荐。也得不到魏王的重视。想着自己在魏国是没有发展前途了。那么只能自己在想法子看还有哪国适合自己的。那么为什么商鞅最终会选择秦国呢?

商鞅剧照

一。秦孝公的招贤令。秦孝公为求变法所发的招贤令言辞恳切。诚意十足。其中有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句话的分量和心胸没有几个人可比。就是说有谁能使秦国强大的。我愿意跟他共享秦国。这份诚意太足了。令人不得不想来秦国来看一看。商鞅也是其中之一。虽说还没想好选择秦国。但是却被秦孝公的这份招贤令吸引着。想来看看。

二。秦国的现状非常符合商鞅的变法诉求。秦国穷。非常穷。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我都一无所有了。还怕什么改变?还能变得比现在更差?还有秦国没有山东诸国的各种限制。没有固有的变法框架。没有各种繁文缛节的限制。可以说得上是白纸一张。另外秦孝公的诚意在那。他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变法图强的。所以秦国的现状非常适合商鞅的变法。

三。秦国人才奇缺。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由于秦国缺乏人才。商鞅在此可谓是一家独大。没有相应的人来跟他分权。质疑他的变法。而秦孝公也只能依靠他一个。给与他最大的支持。他就相当于秦国的支柱。骨干。核心。这样对于他的变法可谓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天下再也找不到比秦国更适合他的变法土壤了。

所以也就是为什么商鞅最终选择秦国的原因了。因为天下虽大。秦国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商鞅的。同时商鞅也是最适合秦国的。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公孙鞅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少年时代的公孙鞅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

公孙鞅所在的国家魏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李悝。推崇法家的刑名之学。在魏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魏国的为量一度强于其他诸候。李悝死后。留下一部记录自已的思想与政见的著作即《法经》。公孙鞅日夜研读《法经》。反复揣摩法家理论的要旨。并投到当时魏相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为公叔痤掌管家事。以期得到施展抱负显露才能的机会。

公孙痤也非常器重公孙鞅。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让他有一展才能的机会。不幸的是。这样的机会还没有到来。公叔痤便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了。

一天。魏惠王亲自到丞相家看望公孙痤。看到丞相已被疾病折磨得气息奄奄。惠王不免为日后丞相人选问题忧虑。一段安慰的话语之后。他问道:“丞相的身体万一有了不测。将有谁可以辅佐我的江山社稷呢?”公孙痤听了这话。回答说。臣的手下有一年轻人叫公孙鞅。虽年少却有奇才。军国大事可以委任于他。愿大王能重用他。

不久。公孙痤便逝去了。惠王把他的荐言当作病重时的胡言乱语。没有采纳。而公孙鞅也觉得自已依托敬重的人离去了。空怀一腔热血而无所用。便感到心头是那样的沉重。一股怀才不遇的怅惘时时侵在他的心头。他开始冷静地分析时局。考虑自已的去处了。既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为什么不到他国投靠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展才能呢?刚巧。这时他听说西边的秦国即位不久的秦孝公有图谋大业的雄心。正在四处求贤。招揽智能之士。那里也许是一显身手成就功名的地方!公孙鞅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秦国的。

公孙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奠定了日后逐鹿中原一统六国的基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19

    秦国,公孙,魏国,商鞅,自己的,丞相,的是,有一,诚意,法家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一身才学的商鞅为什么会跑到偏远贫穷的秦国实行变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19

    商鞅原本最先想的是选择实力最强大。变法风气最足的魏国。也成功的把自己的才学展露了出来。但是即便是受到了公叔痤的强力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