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原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西周时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

春秋时期。三个子爵国僭越称王;

战国时期。大王满地走!

1、楚国——第一个僭越称王

商朝时。楚人在部落之争中落败被迫迁至南方。与百越地区蛮夷部落杂居。周文王时期。楚人首领鬻熊来到其身边为推翻商朝出谋划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并没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时期。才分封楚国为子爵国。诸侯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国为第四等。因为楚国地位低。且与蛮夷杂居。颇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看轻。在周天子举行会盟时。楚国国君没有资格进入大厅。只能坐在厅外。还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

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国君主。他是楚国第17任君主。此时楚国占据了江汉平原。灭掉了周边小国。国力强大。而经历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给周天子带话: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意思是我楚国军队。可以保护周王室。请周天子提高楚国地位。周桓王没有同意。熊通非常生气:

“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于是楚国不再求周天子改封其为侯爵。直接称王了。熊通即楚武王。

面对楚国的僭越之举。周天子无力讨伐。只得发表口头抗议。自此楚国君主均称王。

2、吴国——周王室对其称王喜闻乐见

吴国的建立源于泰伯奔吴。周太王有3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便有王者之像。深受周太王喜爱。因此周太王想传位给姬昌。但受制于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感受到了父亲的为难。便毅然决然和二弟仲雍出走至南方。融入当地蛮夷部落。以成全周太王与周文王。泰伯在如今的江苏南部建立了勾吴古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正式被封为吴国。也是子爵国。

吴国传承到第17任国君寿梦。国力强大。加上旁边的楚国已经称王。便也称王了。不过与楚国称王受到的待遇不同。寿梦称王后还到洛阳认祖归宗。受到周王室的热烈欢迎。丝毫没有感到不快。因为周天子知道。没有当年泰伯奔吴。周太王就不能传位给周文王。就没有现在的周天子。喝水不忘挖井人。

3、越国——跨越数千年的逆袭

越国始建于夏朝。是大禹的后裔。因中原地区政权变换。迁到如今江浙一带。周朝建立后被封为子爵国。地位与楚国相差无几。颇受中原诸侯国的歧视。

允常是越国第38任君主。此时距离越国立国已经过去上千年。越国国力强大。眼看楚国和吴国已经称王。允常也不甘落后。自称越王。允常的儿子便是勾践。在位期间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霸。迁都琅琊后欲进军中原。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袭。

4、徐州相王——战国时期对周王室尊严的践踏(公元前334年)

韩赵魏三国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启。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成为战国第一个超级大国。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传承到魏䓨时。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反观齐国田婴齐在邹忌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依靠田忌和孙膑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中两次大败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正式取代魏国成为第一强国。

衰落的魏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战略环境非常恶劣。经常被欺负。为改善不利局面。魏䓨采纳惠施的建议。折节事齐。前往徐州朝见田婴齐。并尊田婴齐为王。这便是齐威王。齐威王不好意思独自称王。便拉上魏䓨一起称王。这便是魏惠王。史称齐魏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拉开了战国七雄称王的序幕。周王室的尊严彻底丧失。

5、龙门称王——标志着秦国的正式崛起(公元前325年)

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逐渐强大。嬴驷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张仪等人。夺回了河西之地。建立了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为了彰显秦国的强大和东出的决心。嬴驷效仿齐魏两国。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在东方六国眼中。位居关外的秦国就像当年的楚国一样。是蛮夷之地。现在“其君冠冕。其君沸扬”。东方诸国终于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便是魏国。丢掉河西之地后几乎天天被秦国揍。为了拉拢盟友。在秦国称王的同年。魏惠王尊韩国君主为王。即韩宣惠王。拉拢了韩国。魏惠王本以为可以喘口气。结果韩魏两国一起被秦国揍。这就直接导致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称王活动。

6、五国相王——对抗强秦的一次集体高潮(公元前323年)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地后。本以为秦惠文王会让他做相邦。结果相邦之位给了张仪。公孙衍心中失落。便离开了秦国。前往魏国。

公孙衍久居秦国庙堂。深知秦国君臣的东出野心。于是他便想联合诸国合纵攻秦。为了加强诸国联系。使他们稳定团结在“合纵”大旗下。公孙衍说服魏惠王。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五国相王”。魏国、韩国、燕国、赵国、中山国相互承认对方王号。至此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几年后诸国在公孙衍的率领下第一次合纵攻秦。

五国当中。中山国最为弱小。作为战国扛把子。齐国觉得中山国不配称王。想要联合燕国等攻打中山国逼迫其去除王号。未能成功。

此外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赵武灵王觉得羞愧。认为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于是在国内自称“君”。对外还是称王。

7、东西二帝——王者的强强对话(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齐国国力遥遥领先。堪比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在魏冉的建议下。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既是尊重对手。也为了离间东方诸国的关系。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齐国。尊齐闵王为“东帝”。齐闵王“欣然接受”。

苏秦入齐后。劝说齐闵王放弃帝号。联合诸国合纵攻秦。齐闵王觉得齐国一家独大总比现在的局面好。便宣布去除帝号。并以秦国僭越帝号联合诸国攻秦。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也被迫去除帝号。第三次合纵攻秦自然瓦解。

其他观点:

战国初期。如果有人告诉秦国人将一统天下。秦国人只会淡淡地回你两个字:“别闹。”不是秦国人谦虚。当时的中原霸主。实非秦国而是魏国。

(李悝)

战国初期。魏国利用李悝变法。采取鼓励农业生产。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等一系列措施。魏国国势强盛。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随着兵家“亚圣”吴起的强势加盟。魏国更是如虎添翼。“魏武卒”横行天下。尽得河西之地。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5万士兵。500辆战车。3000骑兵。大破秦惠公的50万秦军。秦国基本被打服。

魏国的扩张。损害了其它诸侯国的利益。强大的魏国阻止了北方大国赵国南下中原的步伐。此时东方传统霸主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利用齐国“三驾马车”的辅佐。国势也蒸蒸日上。这“三驾马车”都是我们教科书里的老熟人。一个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一个是《田忌赛马》中的田忌。还有一个便是大牛人、大军师、齐国残联主席孙膑。齐魏之间也摩擦不断。

魏国势力的扩张。近邻韩、赵首当其冲。魏军进攻赵都邯郸。赵国向齐求援。齐军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赵”的老调调。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在马陵之战中又将魏军击败。庞涓战死。公子申被俘。十万魏军损失殆尽。从此魏国由盛而衰。

秦国趁机从西方攻击魏国。夺回河西之地。赵国也从北边南下中原进攻魏国。魏国险象环生。

面对齐、赵、秦分别从东、北、西三方面的围攻。楚国又在南边蠢蠢欲动。魏惠王在庄子的好朋友、曾经说出那句经典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魏相惠施的建议下。放下身段。“折节事齐”。与秦修好。

(魏惠王剧照)

公元前334年。魏君带着韩国等一众小国到徐州会见齐君。尊奉齐君为王。也就是齐威王。齐威王也不好自己个儿称王。又反过来奉承君。称为魏惠王。魏惠王也就在半推半就之间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是战国时期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从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名分上的最后一丝优越感。也荡然无存。顺道说一句。此徐州。非江苏徐州。乃山东枣庄。

“徐州相王”使中原大地出现了齐魏一大一小两个王。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长江流域却传来了一声怒吼。发声的便是楚威王。

楚国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称王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国。楚威王认为齐魏称王侵犯了楚王的唯一性和尊贵地位。“寝不寐。食不饱”。十分愤怒。

往前面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周王室已不复往日荣光。前741年。熊通杀死其兄之子。自立为君。前704年。楚国攻打随国。要求随侯前去转告周天子。提升楚国的名位。被周天子拒绝。熊通十分愤怒。“伤自尊”了。于是自称尊号为王。是为楚武王。这也是“自尊”一词的由来。

(楚威王剧照)

被“伤自尊”的楚武王也不愧这个王的称号。在位50年。利用铁腕手段四面出击。独霸江汉平原。除了“自尊”。与绞国战后的“城下之盟”也是楚武王的发明。他的夫人邓曼也是个传奇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县——权县。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县长——权尹也是楚武王设置和任命的。当然英明神武的楚武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那就是和氏璧。卞和三次献璧。楚武王的老哥砍了人家一条腿。直到他的儿子楚文王才真正发现了这块稀世珍宝和氏璧。

楚国虽在春秋早期便已称王。但位处长江流域的楚地。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中原诸侯自然瞧不起。楚之王号也不被中原诸侯认可。中原诸侯从来都以楚国的真正爵位“楚子”来称呼。后来吴越也先后僭越称王。也是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行为。吴王夫差与晋文公会面时。晋文公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让夫差将那个破王号给收起来。夫差也不得不从。

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齐魏二国互相称王。开启了中原诸侯称王的先河。而且是得到别国承认的非自嗨行为。

公元前325年。秦君见齐、魏称王。也自立为王。是为秦惠文王。同年为了缓解韩、魏之间的关系。魏惠王又与韩君互称王。韩君也就成了韩宣惠王。至此。中原诸侯便有了齐、魏、秦、韩。加上长江流域的楚以及周天子六个王。

(秦始皇剧照)

此时已然是战国中期。天下仍然一片混乱。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努力下。魏、燕、赵、韩、中山五国盟会。互相称王。使成“五国相王”。至此。战国七雄之秦、齐、楚、赵、韩、魏、燕。齐齐称王。中山、宋国等二流国家也先后称王。

楚国是诸侯称王的始作俑者。魏国先奉齐为王。逼秦为王。迎韩为王。后又组织“五国相王”。可以说魏国才是天下诸侯纷纷称王的总操盘手。

“五国相王”之后。赵武灵王认为赵国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王的要求。于是在国外去王号。改称君。其子继位后方称王。由此七国称王的顺序应为楚、齐、魏、秦、韩、燕、赵。

物以稀为贵。天下诸侯纷纷称王。王就显得不那么尊贵了。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建议秦昭襄王称帝。以示尊贵和与诸侯的区别。同时邀请齐闵王共同称帝。是为东西二帝。后因合纵连横的各种博弈。二者相继取消帝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第一位皇帝诞生。从此延续二千多年。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其他观点:

春秋称王的有楚、吴、越(在中原诸国眼里。这些都是蛮夷之地)。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熊通称王。称王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

吴国寿梦公元前585年。开始称王。

越国允常。公元前538年。开始称王。

齐晋秦三大强国都是侯爵。他们不敢称王。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惠王魏罃称王。

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威王田因齐被惠王魏罃尊为王。魏国被齐国大败。把齐侯也捧上王位。

其他几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称王。比前两者较晚。

韩宣惠王八年。前323年。宣惠王在五国相王中称王。

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前324年。惠文王嬴驷称王。

燕易王十年。前323年。易王称王。

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武灵王赵雍在五国相王中称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21

    楚国,魏国,秦国,中原,公元前,齐国,徐州,公孙,诸侯,周天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21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3:21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西周时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春秋时期。三个子爵国僭越称王;战国时期。大王满地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