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
原创

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

好文

热门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顺应边防形势发展而出现的。

空前压力

世人皆知强汉盛唐。其实唐朝的防御态势要比汉朝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吐蕃王朝的崛起。在中古时代。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一段温暖多雨的时期。间接导致吐蕃族群的繁盛。

与一般理解不同。吐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游猎族群。当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族群。而且一个游猎、农耕混合的族群。在河谷地带。吐蕃人种植青稞。发展农业。比如后来的嘉绒藏族。绒就有农耕的含义。而在草地上。吐蕃人放养牦牛。发展畜牧业。

这就使吐蕃族群既能发展出定居族群高水平的宗教、文化。同时又具备马背民族的战斗力。在多雨、温暖时期可以迅速崛起。

在当时。南方的吐蕃与北方的突厥对唐帝国西部形成了南北夹击的态势。这就导致唐帝国的防御压力远超汉朝。也导致了唐帝国开拓西域的动力远超中国历史上其他的王朝。

(唐玄宗时期中国态势与唐节度使部署位置 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处于两线作战 军事压力极大)

族群融合与主要制度

有关唐朝是胡是汉的血统争论由来已久。唐朝出自关陇贵族。这一支势力可以追溯到北魏的平城时代。李唐原本赐姓大野。这可能是个丁零姓氏(不是约翰列侬老婆那个大野)。李唐前几任皇帝的母系全是鲜卑人。鲜卑人是什么人?鲜卑发源于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属于十字路口地带。往东是狩猎地区、往西是游牧地区。鲜卑人与蒙古同源。但是鲜卑人进入中原之后快速封建化、中原化。自视为贵族。以至于硬生生地将留在大兴安岭的鲜卑人改称为室韦。而不允许他们再自称鲜卑。

室韦就是蒙古的前身。所以。李唐是第一个蒙古王朝?

可能不是。

李唐王朝本身并没有刻意保持游猎族群的体制。金朝、清朝在入关后皆保留了原有体制。特别是清朝。完全是一个二元制的帝国。但李唐王朝不一样。从制度上讲他完全是中原制度。并没有保留游猎族群的那些典型制度。李唐贵族文化与鲜卑原有的文化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唐是中原王朝无异。至于李唐皇帝爱娶谁当老婆。辈份方面不太讲究之类的。那完全是老李家自己的事儿。有人认为这是草原收继婚制度的遗存。这种说法也可能有道理。但也可能只是巧合。只是这种巧合被后世放大了而已。

另外。唐初的鲜卑贵族已经在中原生活了几百年。已经完全中原化。橘生淮南。决定一个人是谁。重要的是生长环境与价值体系。而不是血统。

那么。唐朝为什么有那么多蕃臣、胡将?

(乾陵蕃臣像群)

蕃臣 大唐帝国的独占游戏

蕃臣这事儿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要知道李唐开国后干了一个漂亮仗。把古东突厥汗国直接给灭亡了(630年)。就因为打的太好。这一仗下来俘虏众多。漠北阙特勤碑的碑文上明明白白写着:突厥男子皆为唐奴。女子皆为唐婢。历史记载有十余万突厥人归附李唐。其中包括突厥皇族阿史那家族的不少皇子皇孙。阿史那。波斯语ASANA。意为高贵。让这些高贵的突厥皇子们去田间地头干活去显然不太合适。无法显示太宗天可汗的仁慈与虚怀若谷。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得给他们安排一下。

让他们当文官?汉语都不太会呢。

一来二去就只能让他们当武将。

让蕃臣掌兵有几个好处:

第一。可以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第二是古突厥人战斗力的确强悍。后来的阿拉伯、蒙古等政权都喜欢用突厥人军队。

第三是他们在漠北很有号召力。兵家上策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一去。ASANA们来了。一般人就降了。

第四。比较隐晦。李唐有夺门的历史。唐太宗嘛。对自己人反倒不太放心…这和马穆鲁克雇佣军、土耳其新军的受宠异曲同工。

有太宗开口子。李唐就有了任用蕃将的传统。直到安禄山率胡兵南下…

如果对付游猎族群

在这一点上。唐朝也是没办法。

消灭了一个政权容易。消灭一个族群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东突厥汗国灭了。还有后突厥汗国。漠北方向的威胁一直存在。怎么办?

唐朝前期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亦农亦兵的民兵制度。唐朝早期也是想把府兵主力集中在西安附近。形成拱卫京师的绝对优势兵力。但随着唐朝疆域的不断扩大与唐朝拓展西域、应对两线作战问题的迫切。府兵制度渐渐变得不合时宜。唐朝从内地调兵到达边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同时。这种频繁的征调也会影响内地的农业生产。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诗反映出唐朝远征之艰难与对内地生产生活的破坏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募兵制的职业化军队渐渐成为唐朝军队的主流。唐朝将大量由游猎民族的官兵组成的军队直接部署在边境。由节度使指挥。唐朝赋予这些节度使们行政、军事、经济特权。实际上是一种就近的部署、前进基地。游猎民族的骑兵是高机动兵力。而且在唐朝时绝不是散兵游勇。而是动辄启动十万规模兵力的大型游猎联盟政权。唐朝只有就近部署重兵。且给予指挥官充分的指挥权。唐朝边境才能在游猎民族大军来袭时迅速组织抵抗。甚至这些节度使指挥的实力已经超过那些游猎政权的实力。做到以一节度使敌一国。

当然。这就造成了唐朝内轻外重的态势。

(绘画作品 兵车行 反映出唐朝连年征战、百姓疾苦)

类似情况

其实清朝的策略和唐朝有些类似。

在清朝与准噶尔长达一百年的战争史上。可以看到清军阵营内活跃着大量蒙古贵族。他们作为清朝的同盟部队存在。帮助清朝对付准噶尔政权。实现了清朝以蒙古人对付蒙古人的策略。

所不同的是。清朝采用北不断亲的策略。大量与蒙古贵族通婚。实际上清朝皇室就是蒙古皇室。所以说清朝给这些蕃将的地位更高。是亲王级别。权力方面。清朝的蒙古贵族一样拥有一定的行政。军事、经济权力。与唐朝节度使权力大同小异。清朝就是靠着这些蒙古同盟贵族的输血。打下了大西北的江山。

安史之乱

安禄山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唐玄宗表忠心。侧面说明了他很担心唐玄宗会收拾了他。其实唐玄宗在长安办安禄山是很容易的。但是唐玄宗大意了。可能也是因为蕃将这么多年用下来。一直都很好用。一直都没出过乱子。在加上朝廷里有人想办安禄山。安禄山感觉到威胁。终于铤而走险。

安禄山的主力军队是契丹人和奚人。实际上安禄山是没有多少胜算的。他的胜算比后来的反清的吴三桂小得多。就更别和袁世凯比。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平叛的唐军郭子仪手下也有众多的蕃兵蕃将。所以并不能一刀切。硬说造反的都是胡人。无论什么人实际上是各为其主。赶上在哪支部队里。就为哪支部队卖命。

从最后战果看。唐朝中央力量仍然能平定叛乱。说明节度使的实力还是偏弱的。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唐军当时正在向西域调集重兵。准备把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击溃。这种调动客观上造成了东北方向的兵力空虚。唐朝定都西安。所以军事上可能重西北而轻东北。请看定都西安的那几个王朝。哪一个不是玩儿了命的在西域开疆拓土…就是因为河西走廊的安危影响到西安的防御。

镜子的反面 宋朝

宋朝充分吸取了唐末乃至五代武将专权的教训。制定了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集结重兵于首都。杜绝边将实权。与唐朝内轻外重的制度正好相反。结果呢?

由出身于中原沦陷区的宋军将领组成的岳家军连战连捷。打到金军心理防线崩溃。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却被南宋皇室以连续命令召回。风波亭治罪。南撤之前。岳飞哀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是毒药?还是良药?您说呢?

……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点赞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其他观点:

藩镇制度。其实是唐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种策略选择。

在政治学上。国家治理的权力分配策略。可以分为“可统治性”与“回应性”两种策略。

如果国家注重“可统治性”。那就搞全国一刀切。上下一盘棋。所有的主要权力都收归中央。各种制度也都全国一致、整齐划一。这样。国家中央治理起国家来。就会顺手。不会产生地方与中央矛盾的事情。

但是。这么做的缺点是:过于讲究一致性。各地的差异性被中央忽视了。各地可能因为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历史、产业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因为国家搞一刀切。地方的特色被无视。

这就涉及到“回应性”策略。如果国家注重回应性策略。就要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地方的问题。达到对事实、民情等方面的及时回应。

回应性策略在注重差异性方面做的很好。但是这带来的问题是:地方权力可能会过大。最终导致中央对地方的失控。

搞乱唐朝的藩镇制度。就是过度使用了“回应性”策略造成的。

唐玄宗为了开拓边疆并巩固边防。就用藩镇来实现其目的。而军事行动对效率的要求更高。因此。唐朝中央就把权力下放了。

最开始给的是军事权力。这个很好理解。也很正常。但是。军人驻扎边疆。后勤要及时做、兵源要及时补充。怎么办?中央从内地为藩镇提供这些。也可以。但问题是:效率低、成本高。好。那就让藩镇自行招募士兵、钱粮也让他们就近自筹。这样。藩镇附近的地盘和人口就划归藩镇节度使管理。

那么。地盘上的行政官员、粮饷筹备人员、监察人员要不要下放?既然是为了提高效率。那就都下放。就这样。唐朝中央把藩镇内部的军事、财政、人事、监察等所有权力都下放给节度使了。

最终。藩镇与中央的维系。仅剩下节度使个人与皇帝之间的感情联系了。感情这东西。在面临利益考验的时候。往往是输给利益的。因此。藩镇失控就是早晚的事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

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

药物其实没有毒药与良药之分。蛇毒够毒吧。也可以入药。关键是要对症。

拓边、固边的需求。原来是朝廷从中央派兵轮戍。但随着府兵制瓦解。军人都成了职业雇佣军。因此可以长期驻扎在边疆。常驻部队巩固边疆的效果。当然好于临时派去完成任务就走的军队。此时。后勤补给、兵源补给都是朝廷负责。这是在“可统治性”与“回应性”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因此取得的效果就很好。

此时的藩镇制度。是唐朝巩固边疆的良药。

但是。随着唐玄宗好大喜功。边境驻军制度也要跟着改了。想要进一步拓边。就要加派驻军。随之而来的就是后勤和兵源补给问题越来越成为朝廷的重负。朝廷为了减负。就一步步把权力下放给藩镇。最终导致藩镇成了国中之国了。

此时的藩镇制度。就成了大唐的毒药了。随时能反对大唐。

结束语

因此。唐朝藩镇制度在朝廷适度授权的情况下。就是安定边疆的良药;反之。朝廷对藩镇授权无度。最终使朝廷失去制约藩镇的手段。就使藩镇随时能变成毒害大唐的毒药。

当然。这也是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人员和钱粮的补给转运非常艰难。为了追求效率。只能授权。向“回应性”策略靠拢。

但从人性方面看。归根结底还是唐玄宗的贪婪(拓边、建立庞大功业)把良药藩镇变成了毒药藩镇。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欲望。促使他对藩镇授权无度。终于导致了不可收拾的结果。

其他观点:

唐朝中期以后。针对边疆形势。唐玄宗大手一挥。一口气在边疆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我称之为唐朝“十太保”!

其主要作用就是抵抗外夷。既然是十太保又远离朝廷中枢。而且又肩负重大责任。所以皇帝就不免要赋予其一些特殊权力。

藩镇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藩镇的领导人称为节度使。受有皇帝旌节。顾名思义像是持有皇帝节杖控制一方的使者或钦差。

可见节度使的权力非常大的。可以说是一方的土皇帝。现实也是这样。皇帝赋予节度使主持一方的全面工作。即军政大权在握!

有了这样的权力。才致使后面的割据情况。

藩镇地域了外夷。自身也在不断壮大。

藩镇不断壮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藩镇节度使由于是一方的一把手。所以肆无忌惮的经营商业。大肆敛财。这是钱多了。

二是唐朝的府兵制已遭到破坏。形成了现有的募兵制。所以藩镇节度使大量招兵买马为我所用。其实兵马已成为节度使的家兵。这是兵多了。

藩镇兵强马壮。外夷自然不敢造次。

外夷不敢造次。藩镇却要造次了。

唐朝边境因为有节度使坐镇而暂时免于外患。但逐渐壮大的藩镇却越来越不好控制了。

有的节度使同时节制几个省市。安禄山就是这样。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伺机发动了叛乱。虽最终被平叛。但由此引发的藩镇割据状态一直延续着。

到了唐朝后期。由于体制的崩塌。政治的腐败。各地起义军峰起。藩镇更是倒打一耙。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更迭。

综上所述。唐朝设置藩镇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边陲。但是最后藩镇的尾大不掉却使唐朝陷入崩溃境地。一病呜呼~

至此我认为。治世还需重典、治身还需苦药。但是苦口的不一定是良药。也可能是毒药!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我是@玺印芳华 感谢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桥孤寂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4

    藩镇,唐朝,节度使,吐蕃,蒙古,族群,鲜卑,清朝,突厥,制度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4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44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顺应边防形势发展而出现的。空前压力世人皆知强汉盛唐。其实唐朝的防御态势要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