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汉武帝时期。匈奴兵强马壮。其势正盛。
由于势力强盛。所以当时的匈奴。相对比较团结。匈奴王庭和左右贤王的架构。在面对汉朝时。基本能做到一致对外。几乎没什么内乱。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没有“玩花活”的空间。
汉武帝要想打击匈奴。只能是举国之力。与匈奴正面硬钢。
就拿漠北之战来说。匈奴军主力十几万。兵派少了肯定不行。为了打垮匈奴。汉武帝在调拨给卫青、霍去病各五万骑兵。以及数万步兵的基础上。还组织了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有人曾估计。为了打这一仗。武帝花掉了国库三分之一的存货。
具体花销我不清楚。但汉武帝抽掉几十万上前线。而且还都是男丁。不管怎么看。这场大战的花销也不可能小。
像这样规模的大战。武帝时期还不止一次。
而且。武帝对开疆扩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比如公元前111年。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率精兵数万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后。随即便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全方位的大开发。
武帝具体的开发措施有三点:
一是移民。
武帝不信任蛮夷。为彻底控制河西走廊。便向河西走廊移民了十万口。移民前。有官员曾对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而且老百姓未必愿意去。搞不好会造成老百姓大逃亡。但武帝认为。只要能实际控制河西走廊。投入再多的财力和人力。都是值得的。便还是强力推行了。
二是行政化管理。
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地位与关内诸州郡一样。都是朝廷直辖区域。
三是进行经济开发。
移民。设郡县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开发。
因为如果不开发。汉朝对河西走廊就谈不上有什么强有力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彻底控制河西走廊。同时进一步向西域扩大汉朝影响力。便将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了游牧加农耕经济。
通过武帝的大力开发。从西汉到唐末。河西走廊一直都属于中原汉地范畴。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域扩张的稳固前沿根据地。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有远见。牛掰普拉斯!但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就是典型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除了在河西走廊外。武帝在河套、辽东也都是花大力气进行征讨、开发。
征讨、开发的结果。是这些地方变成了后来汉地的一部分。但在开发过程中。老百姓纷纷逃亡。导致武帝后期的户口减半。(不是人口死了一半。而是逃跑了一半)
这长年累月下来。汉朝的国库自然是越来越空虚。
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时期的背景。以及唐太宗对开疆扩土的理解与武帝有很大不同。
先说背景。
唐太宗时期的东突厥虽然很嚣张。但其实已经不是势力巅峰期了。
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是南北朝后期。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和西域。
也正是由于当时的突厥强盛。北周和北齐政权还不得不对突厥实行纳贡、和亲政策。以换取突厥对自己的支持。
这种局面。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停止对突厥纳贡、和亲才终止。
581年。为了报复隋文帝。突厥起兵40万。又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
这一战。突厥获胜。把隋朝陇西地区狠狠劫掠了一番。
583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由于西边的突厥人不承认他的汗位。因而突厥在这一年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爆发了内战。
听闻突厥内战。隋文帝遂调集大军。从东起辽东。西至凉州。长达几千里的战线上。对突厥发动全面反击。
这一战。隋朝大获全胜。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双重压力下。向隋文帝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其后。东突厥通过内战。完成短暂整合。又恢复了一定实力。于是。东突厥后来又挑起两次主动侵隋战争。但两次都被隋军击败。
可以说。突厥在分裂后。被隋文帝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拿捏得死死的。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
当然。隋炀帝统治后期。爆发民变。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趁机扶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薛举、李轨等军阀。在中原打内战。把隋朝搅得稀巴烂。严重消耗了中原的实力。这导致唐朝建立后。乃至唐朝统一全国后的头几年时间里。都无力对突厥进行反击作战。
但无论怎么说。唐太宗时期的突厥民族已经分裂了。
那时的突厥民族。看似兵强马壮。实则一盘散沙。各怀鬼胎。
不仅东、西突厥不和。长期相互敌对。
就连东突厥内部也不和。颉利可汗(整个东突厥的可汗)和突利可汗(管理东突厥东部地区的小可汗)之间。也是相互提防。而且他们还经常兵戎相见。
很显然。东突厥的情况。就给了唐朝分化加离间他们的可操作空间。
就拿624年的五陇阪之战来说。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犯境。吓得李渊和李建成差点烧掉长安。迁都襄、邓。是唐太宗坚决反对。并自告奋勇出战迎敌。李渊才打消了迁都念头。
后来。唐太宗领兵至陕西彬县的五陇阪与突厥遭遇。
但双方还没开打。唐军就因连日的长途跋涉行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后勤线被隔断。军需器械也受潮。导致战斗力锐减。
如果双方真打起来。唐军前途未卜。
那么。唐太宗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无他。就是离间加分化。
唐太宗见唐军战斗力锐减。不宜决战。便仅率百余骑出战。
双方隔着一条河。唐太宗隔河大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邀请颉利单打独斗。声称自己只用百余骑兵就能打败突厥大军。
与此同时。唐太宗又和突利可汗密谈。
前面说了。突利和颉利之间有矛盾。颉利搞不清楚突利是不是真的背叛了自己。同时又担心唐朝与突利夹击自己。于是。颉利便立即与唐朝订立盟约。撤兵走人。
后来的“渭水之盟”。过程也是如此。
贞观元年。颉利可汗趁唐太宗还没有彻底剿灭李建成余党。与突利再次联手。集中二十万大军。杀至渭水北岸。直逼长安。
此时的长安。唐军仅几万人。很显然。无法与突厥鏖战。
于是。唐太宗便故技重施。只带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背约。
颉利见唐太宗面无惧色。猜想唐军肯定暗中有埋伏。随后。他又看见增援而来的唐军阵容齐整。顿时心虚至极。于是。他便与李世民隔着渭水订立了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关于唐太宗在五陇阪之战和签订渭水之盟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的评价都很高。赞叹唐太宗利用伐谋、伐交、伐兵。迫使突厥人退兵。充份显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略和超群的智谋。
对此评价。我们当然不能否认。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突厥铁板一块。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唐太宗又如何利用突厥两个可汗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呢?
两汉时期。汉廷也不是没利用匈奴人的内部矛盾。对其进行离间分化。
可是分化的前提。还是要先打散对方。
如果没有汉武帝早期与匈奴人的硬干。汉廷后来想用挑拨离间的办法收买匈奴人心。也是无从下手。
说到底。唐朝多多少少还是沾了隋朝的光。
要不是隋朝与突厥打了十几年。影响了突厥的发展。唐朝也不可能正好碰上一个一盘散沙的突厥。
再说理念问题。
汉武帝征匈奴。是华夏农耕政权大规模向陌生的大漠草原进发。主动去寻找北方游牧异族政权。打歼灭战。并将其领土并入中原版图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尝试。中原王朝摸到了扩张极限。
到了唐朝时。经过七百年的发展。以当时人的见识。以及唐朝当时的国力。唐太宗显然已经不可能这么干了。
毕竟。别看唐朝疆域远大于汉朝。可唐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与汉朝相差无几。北方能开发的区域。汉朝都已经开发过了。人类终究还是无法战胜客观自然环境。
因此。当唐朝统一中原后。再向东、北、西方向扩张。打下了新的地盘时。便只是进行羁縻统治。
此举。对唐朝财政的负担是比较轻的。
就拿唐灭东突厥之战来说。
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后。东突厥没几年就遇到了雪灾。人畜死伤无数。
同时。颉利可汗的威信也大不如前。很多人都与其有矛盾。
见东突厥内讧。唐太宗令李靖率一支精兵突袭东突厥老巢。
类似的骑兵闪击战。汉朝人不了解。整个武帝朝也就霍去病能精通掌握。
但唐军则不同。关陇集团本就是由北魏边镇演变而来的。唐军骑兵的很多战术本就是昔日鲜卑人的战术。唐军对北方异族那套战法是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李靖一战便灭了东突厥。并俘虏了颉利可汗。
灭了东突厥后。唐朝并其领土。但并未进行开发。也未移民。只是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和羁縻州。委任当地人为行政长官。然后。再设置都护府。从中原派官员过去统筹管理。
此后。唐朝灭薛延陀。灭西突厥等。也都是如此操作。一战灭一国。在开疆扩土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
不过。由于管理力度不够。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新扩张的很多领土。后来都丧失了。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基本盘与两汉相差无几。
总体而言。汉武帝的扩张。是中原农耕民族第一次开阔自己认知之外的地域。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汉军在一个很陌生的环境和一群强劲的陌生人。打了多场很陌生的战争。走了不少弯路。
加之在战争后。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又对新辟疆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战争加上开发。财力、物力上的投入自然不可能小。因此。汉朝的经济也就大受影响。
而大唐则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加上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唐军熟悉草原民族那套。这使得唐太宗的扩张。无论南下逐鹿中原。还是北上驰骋草原。都是轻车熟路。比汉军更加游刃有余。
估计也正是因为熟悉的缘故。在打下新辟疆土后。唐太宗并没有花大力气进行开发。所以唐朝不仅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经济。反而还因为开疆扩土。刺激了中原的经济发展。
但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的开疆扩土并不怎么牢靠。这导致直到到清末民国为止。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更大的。还是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征服战争。
其他观点:
国恒以弱亡。独汉唐以强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朝代。国人以汉族自居。海外聚集地则以唐人街为名。可见汉唐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刻烙印。而汉唐最具代表性的2个帝王分别为汉武帝和唐太宗。而两者之间差别在于汉武帝耗尽文景之治积蓄的国力。导致西汉王朝后力不济。如果不是光武中兴。估计汉朝维系不了400年统治。而唐太宗上手接的是隋朝的烂摊子。不过似乎越打越强。最终缔造了大唐盛世。
各位醒醒吧。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开局不同
汉武帝接盘的是文景之治后的国力积蓄。似乎在开局就胜过唐太宗。而实际上呢?当时。汉帝国已经经历了5位皇帝。土地和门阀的势力已经固化。汉武帝也是熬死窦太后才最终接掌这个国家。虽然似乎国力达到了巅峰。而实际上阶级矛盾也达到了一个爆发点。后继乏力是肯定的。
唐太宗虽然接手的是一个乱世。不过经过乱世之后。土地兼并和人口都已经到了最低点。所以再烂也不可能更烂了。所以。国家实力上升是肯定的。即便不对外用兵。也会在安定之后出现盛世。更何况。唐初的府兵制是依托于大量的土地储备。一帮更经历战争的骄兵悍将有在足够的利益趋势下。更是骁勇善战。
战争目的不同
汉武帝的战争目的是土地。而不是人口。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掠夺者。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包容性的王朝。唐太宗更是一个以天可汗为目标的男人。不仅仅要肉体上征服。更希望在精神上征服。所以。大唐不仅仅有汉族将领。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将领。也最终为其灭亡铸就了祸根。
而在汉武帝末期。为了天马而发动战争。
将领任用不同
汉武帝更多的任用外戚和亲近的人作为将领。例如卫霍、李广利。不管将领是否有才能。自己高兴就行。
而抛开唐初的天策府将领。唐朝各个时期可以说名将辈出。即便是唐末也是因为武将之乱导致灭亡。唐朝可以说一直再做对外扩张。不断的在西域等地区发生战争。领土也在不断变化。即便是武则天时期也是如此。
战争手段方式更加多样化
相对于汉武帝时期。唐朝的经济实力远高于周边地区。除了战争手段外。还包括经济手段。例如。从李世民时期到李治时期对高句丽。大量采用的是经济消耗的方式。最终李治时期一战定高句丽。
其他观点:
汉武帝刘彻好战。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在位54年。和匈奴就战了44年之久。为了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西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汉朝在经济上的困境除了抗击匈奴所需的开销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花费。比如打通丝绸之路。等等。
但同样是对外征战。七百多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执政期间也有一个劲敌--突厥。双方也博弈了多年。但为何唐朝不仅没有被战争拖垮。反而还整出一个“贞观之治”的盛世呢?
两者相比。这究竟是为何?以下两方面分别阐述。
汉武帝的财政危机
大约在公元前200年。散居在当今甘肃、宁夏、内外蒙古的游牧民族大致有:东胡、大月氏、乌孙、匈奴等诸多部落。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就是匈奴。
匈奴全盛时代的人口也不过200万左右。不及西汉的十分之一。但军事力量却异常强大。刘邦所遭遇的“白登之围”就是最好的证明。
白登之围后。汉朝为维持边境和平。采取了“和亲”政策。但汉朝军事上的弱势已被匈奴看穿。造成的局面就是。匈奴人不仅要汉人的姑娘。也照旧经常袭扰汉朝边境。甚至还有几次兵锋直指长安。长安附近的甘泉宫就被匈奴人烧了好几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七十余年。直到汉武帝刘彻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
刘彻之所以发起对匈奴的征讨。主要得益于继位初期经济上的强大。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西汉的休养生息提供了空间。从汉初经历文景时代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动乱。也没有发生严重的水旱灾荒。民间家给户足。粮仓充满。朝廷财政也大有盈余。可以说“文景之治”为武帝攻打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朝与匈奴基本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每次的战争消耗都是巨大的。比如漠北决战。刘彻调集了十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统领。分东西两路进攻。此次出征。负责运送后勤的战马就达到了四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其后勤保障可谓规模空前。
毫无疑问。汉朝花费在匈奴之战上的钱财是巨大的。但除了对抗匈奴。在工程建设方面的花费也不小。比如对河西走廊与河套平原的开发。在此都设立了郡县。并筑城驻军。可以说不惜血本也要在此站住脚跟。
在打通丝绸之路方面的花费也不少。为了与西域结盟。刘彻采用的措施是又打又拉的策略。张骞率先开启了汉朝与西域的破冰之旅。第一次出使西域花费了十三年时间。虽然没有建立起与大月氏的盟友关系。但他创造了中华历史的神话。一条贯通中西的文化大道。
张骞之后。汉武帝多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诸国。先后使用武力征服了楼兰、车师。与乌孙建立了盟友之后。又发动了对大宛国的战争。与此同时。为了交好西域。汉朝也送出大量的财物去打点各国。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大规模地治理了两次黄河。动用军队十几万人。把黄河从东到西都修了一遍。再加上。他的私生活也很丰富。又要赏赐皇子。泰山封禅等活动。还有建造自己的陵墓就建了五十年左右。这些花费也不小。
到公元前120年。与匈奴的战争由被动变主动。打仗军费开支加大。安置匈奴降军也要花钱。再加其它各方面的开支。汉武帝的财政便出现了困境。至124年。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财富差不多就花光了。
然而比没钱更可怕的是。西汉的经济政策也出现了问题。西汉原本在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政策。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通过经商成为势豪大户的商人。为了提升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他们开始买田置地。成为新兴的地主阶层。
这样一来。这些新兴地主阶层便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汉朝地主。同时又是商人。西汉从建国后。实行的是低税率政策。工商业的巨大利润。交税却是非常低。再加之。这些新兴地主获得新身份后。与官府勾结。巧立各种名目逃避税收。以致于到后来。掌握国民经济命的重要行业都到了这些富商巨贾手里。
由于在汉武帝之前。西汉举国信奉的是黄老无为之学。对民间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久而久之政府对民间经济便失去了控制。再加之土地兼并问题。贫富差距便不可避免。等等。诸多经济问题都等着汉武帝去做调解。
为了筹款。武帝不得不实行改革。比如漠北一战的军费。就是从盐铁改革当中获取的。但在改革中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需要武帝去解决。
综上所述。不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好。对西域的又拉又打也好。他所背负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初步划定了华夏的江山。汉武帝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那么唐太宗在对外征战时。为何还弄出了个“贞观之治”呢?
唐太宗的对外战争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建国初期。李世民为唐朝的江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战。比如平定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在他执政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比如:与突厥的较量。吐谷浑之役。还有与西域的系列战争。
汉武帝敢对匈奴叫板。在经济上得益于祖辈们的积累。可以说他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与匈奴的较量上。在巫蛊之祸后。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之后汉武帝才开始真正治理国家。汉朝才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但唐太宗的路线与汉武帝是不一样的。在他继位后。经历了隋末大乱。唐初的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面对突厥人的挑衅。李世民很有自知之明。一是没钱打仗。二是自己的位子还没坐稳。所以并不敢贸然对突厥人用兵。因此。他对突厥人采取的是妥协的措施。
比如渭水之盟的建立。突厥经过多年的发展。到隋朝时已分裂为两个集团。即东突厥和西突厥。后来隋文帝联合西突厥。大败东突厥。此后的东突厥消沉了一段时间。至隋末。又起来兴风作浪。成为一支大唐劲旅。
早在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就曾向突厥纳贡。以便安心争夺天下。大唐建立后。高祖也曾送给突厥不少金银财宝。但突厥贵族的贪婪永远没有止境。为了更好的掠夺中原。他们一面拿着大唐的钱财。一面背地里支持着大唐的敌人。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各方割据势力。都曾受过突厥人的支援。甚至是借兵。
武德七年(624)。东突厥来犯。当时唐军大批兵马还没来得及回都。高祖便派出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出面解决。在拿了大唐的钱财后。突厥人走了。至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刚结束。东突厥趁着唐政局动荡。又一次大举来犯境。这次又是李世民出马谈判。最后订立了渭水之盟。之后突厥人又拿着钱财撤回去了。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大唐初期对待突厥人的主要政策就是拿钱消灾买和平。那么。大唐为何不出兵解决这个讨人嫌的突厥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没钱。所以。李世民集中精力除了练兵。就是搞经济建设。然后等待时机一举将突厥消灭。
所以。贞观三年(629年)。时机一旦成熟。李世民绝不贻误战机。当时东突厥内部发生矛盾。太宗十一月便派出以李靖为首的十万大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举平定了曾经称霸一时的东突厥。从此北部边境终于安静了。
待东突厥这支劲旅搞定后。太宗又先后把矛头对准了吐谷浑。而打这场战争时已是贞观八年(634年)。再说对付吐谷浑远没有东突厥那么困难。再之后去征讨西域不听话的小国。已到了贞观十三年(639年)。平定了这些小国后。西域的道路被彻底打通。由此揭开了丝绸之路新的篇章。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汉武帝征战匈奴时。正值匈奴强盛时期。之后武帝还经历了匈奴的分裂。可以说。武帝不仅参与了。而且见证了匈奴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比之下。李世民遭遇突厥时。突厥已分裂为东西二部。相应实力也减弱。所以。唐太宗集中精力对付东突厥时。才有了一举拿下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太宗的对外战争之所以没有影响到“贞观之治”盛世的形成。一是对手没有匈奴那么强悍。对大唐的对内治理影响有限。二则是初期的妥协政策。为对内治理赢得了时间。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为什么越打越穷。而唐太宗为何能整出贞观之治。基本说完了。如有补充。评论区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527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突厥,东突,汉武帝,匈奴,太宗,汉朝,唐朝,可汗,西域,战争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汉武帝越打越穷,而唐太宗年年对外战争却越打越强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汉武帝时期。匈奴兵强马壮。其势正盛。由于势力强盛。所以当时的匈奴。相对比较团结。匈奴王庭和左右贤王的架构。在面对汉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