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原创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利斗争。既然如此。为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消灭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唐朝以前的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藩镇发展到像唐朝这样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初期。朝廷设立藩镇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设立多少节度使。那时节度使更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

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扩土、维护边境安全。唐玄宗设立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增添。各地节度使因管辖地区大小不一。使得各地节度使麾下统帅兵马数量不等。少的仅有几万兵力。而实力强大的节度使则统帅数十万兵马。唐朝藩镇节度使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西汉诸侯王在封地内没有任免官员和征收赋税的权利。更无丝毫兵权。即使如此皇帝还要时刻监视各地诸侯王的动静。而唐朝藩镇节度使在自己辖区内则有征兵、征税和官员任免大权。更可不请示朝廷任意调动军队的权利。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的存在是完全有必要的。大唐帝国的疆域太过于辽阔。周围强敌环绕、伺机而动。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境安危就是靠着一个个藩镇拒强敌于国门之外。吐蕃方面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把守;南诏有剑南镇把守;契丹有幽州镇把守;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对阵;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两镇对垒。在那个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时代。速度最快的骑兵也不过日行数百里罢了。可以设想一下当外敌入侵时只靠朝廷从长安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后期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日益严峻的藩镇割据。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征伐的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臣服于唐朝朝廷。

但是宪宗皇帝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各地藩镇又开始旧态萌发。相继发动不同程度的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后来继位的皇帝。再也没有出现像宪宗那样有气魄、手段、胆量的皇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藩镇不断坐大。甚至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朝政腐败、奸逆当道。造成各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促使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朝廷不得已再次向各地藩镇做出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平叛之机大肆扩充势力。发展力量。充实实力。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越朝廷。至此唐朝朝廷彻底名存实亡。皇帝手中再无丝毫权利。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太过于心慈手软。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那样。或软禁或明正典刑。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许会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延续大唐帝国的荣耀。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其他观点:

前言:

我看很多人在回顾唐朝藩镇的历史。个人觉得离题万里啊。其实这个问题与最近很火的小李泌倒有几分关系。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能不能一鼓做气的消灭藩镇。皇帝的态度很关键。皇帝累了。想过几年清净日子。所以在选择做战方针的时候。真是怎么简单就怎么选。可惜了。简单的方案往往是后遗症大的方案。

一、 第一道选择题:先取范阳还是先取两京

当时的形势是:朔方的部队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而李嗣业等人也带着安西、西域的部队回援。官军越打越强。形势一片大好。反观叛军这边。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一场政变下来。损耗不少。

肃宗心情大好。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时候李泌出场。劝肃宗说:别急着打两京。让安西、西域的精兵往东北去。走太原。取范阳。肃宗一听就急了。长安近在咫尺。干嘛要大老远的去打范阳呢。

李泌说:我们现在的部队。主力是安西兵和胡兵。他们在西北呆习惯了。喜凉不耐热。我们趁着士气正盛。天气尚凉。一口气打下叛军老巢范阳。那两京的叛军就是无根无水。无本之末。不足虑了。假如我们现在去攻打两京。那叛军一旦失败。就会退回范阳。胡兵不耐热。不久就会退回草原了。等叛军恢复元气。还会再来争夺两京。我们还要再请胡兵帮忙。那这仗就旷日持久了。肃宗怎么选呢?当然是选择攻打两京了。哎。我离开两京已经很久了。迫不及待的想回到自己的家。所以大军还是先攻两京吧。皇帝一言九鼎。

所以彻底铲除判军的最佳时机就这么错过了。李泌最终也没在肃宗手下呆多久。选择了隐居。形势的发展真如李泌预料的那样。战局出现了反复。

二:第二道选择题:接受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

此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尾声了。叛军已无力再战。果断选择投降。根据历史的记载。仆固怀恩养寇自重。所以接受他们投降。并让他们镇守原有州县。而代宗这几年过的确实太辛苦了。再也不想再打仗了。只求安逸。所以同意了仆固怀恩安排。

这时候拿出资治通鉴原文:“

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时河北诸州皆已降。嵩等迎仆固怀恩。拜于马首。乞行间自效;怀恩亦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朝廷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胡三省注: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

读到这段就觉得可气。在削平藩镇的最佳时机。不去消去藩镇。让藩镇合法化。后面的皇帝再想消除藩镇。可能性就很低了。确实有武宗、宪宗中兴。但是藩镇只是收敛了很多。但并没有消除。所以胡三省在注解的时候说:河北藩镇。自此不可制矣。

三:如何对待降将。个人的一点脑洞:

在田承嗣、李怀仙投降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愿意种地的。回家种地。不愿意种地的。可以官办屯田。把他们拉到营州、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边屯田边戍守。为了表明他们不是被流放的。可以给他们加官进爵。也可以赏赐财物。劳苦功高的。可以回中央任宰辅。反正内地不可能再有节度使。节度使只能在边疆。可以预见。会有一部分人继续叛乱。但平定只是时间问题。可惜了。肃宗、宪宗两代都不愿意操心。只想安逸。给子孙留下藩镇这个大祸根。

其他观点:

我是史学长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者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唐德宗用武力尝试解决。非但没有成功。还引发了“奉天之难”。

唐玄宗时期。开始对边疆地区的政权。军权。财权交由边疆将领负责。从而形成了“藩镇体制”。安史之乱后。历代君主急切想解决此问题。但藩镇实力太过强大。朝廷财政应接不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的破坏。德宗在仓促。没有精心策划下。用武力削藩。触犯了藩镇将领的利益。导致削藩失败。

一、唐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准备不足。低估藩镇实力。才导致失败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与唐代宗都深知肚明。藩镇的危害。但刚经过安史之乱。百废待兴。只能采取“姑息”藩镇的策略。德宗继位。除旧革新。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任杨炎为宰相。对财政进行改革。把原归入皇室私有的财赋划入到国库。同时推行“两税法”。起初收到了不错的成效。改变了原来财政紊乱现象。夺回了地方财政权。增加朝廷财赋。给朝廷树立了权威。

《旧唐书》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

德宗急于求成的想解决藩镇问题。因藩镇的武装已直接威胁到皇权。从而德宗采取武力来解决藩镇问题。遭到了杨炎的极力反对。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了杨炎宰相之职。贬为司马。

德宗一意孤行的实行武力削藩。他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措施。同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最后出现“奉天之难”。迫使不得不中止削藩。

二、朝廷与藩镇的矛盾激化。藩镇利益受损。反弹所至

安史之后。唐王朝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同时唐统治者非常不信任藩镇将领。才组建神策军。用来压制京西北边镇。

安史之乱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破坏。朝廷在经济和军事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再加上神策军的兵力有限。作为德宗的主力军。在地位上有特殊的优待。进一步激化神策军与边镇军的矛盾。最后出现了“泾原兵变”的发生。直接中断了削藩的进程。

神策军是德宗的禁军。在政治地位上高于边镇军。经济待遇上也比边镇优厚。而刚组建的神策军。与常年在边疆镇守的军队。两支军队在待遇的反差。使边镇心理产生极度的不平衡。

陆贽曾言: “今者边穷之地。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之余。终年勤苦之剧。角其所能则练习。度其孤危。考其服役则劳。察其临敌则勇。然衣粮所给。唯止当身。例为妻子所分。常有冻馁之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削藩战争过程中。矛盾恶化。互相猜忌。再加上朝廷的经济状况日下。一系的问题。导致了“泾原兵变”。德宗最后逃往奉天避难。那么削藩战争。也只能终结。

总结:

德宗继位后。励精图治。除旧革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没有彻底的贯彻到底。他本人日益激进。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有策略方针。急功近利的心态削藩。造成了不可收失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重用杨炎对财政的改革。得到一定的收效。但过于猜忌朝臣。喜欢留须拍马之人。实行独裁。在组建神策军时。没有过于偏信神策军。使军队的矛盾扩大化。最后不得不中止削藩战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7

    藩镇,节度使,朝廷,唐朝,安史之乱,安西,皇帝,叛军,这个问题,大唐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7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