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原创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活着》这部小说已经被吹捧高得不能再高。谁若说《活着》不好。恐怕会招来众多反对意见。

但我只说个人观点。不代表他人。

文学即人学。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一种艺术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的言行举止和所处环境必然和社会产生联系。小说通过人物事件来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因此就必然会和政治扯上关系。那种认为文学可以脱离政治只剖析人性的说辞。显然是不靠谱的。这一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试问。那四十多个国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史都了解吗?尤其近百年来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发展成一个积极健康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个过程他们都了解吗?我看未必。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看好《活着》。为什么对它特别感兴趣呢?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看中的是福贵这个流氓赌棍无赖。在旧社会无恶不作。在新社会又遭受迫害噩运连连的典型。这个所谓的典型。当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西方人看到这些。会产生哪些联想和认知。还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吗!

退一万步讲。苦难人人有。深浅各不同。福贵的遭遇。能作为新社会人物的缩影吗?如果单纯描写苦难苦难还是苦难。看不到一丝光明和未来。意图反映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主题。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其他观点:

活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每一个人物在当时现实生活中都找得到原型的。根据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升华塑造。《活着》这部书能够出版。是因为在九十年代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换了一个社会环境。肯定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和文革时期视为“大毒草”的那些文学作品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都平反认可了。

其他观点:

《活着》这本小说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的压抑。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看不到\"隧道出口处的一丝亮光\"——

故事的主人公一大家子。包括自己的老婆孩子最后都死了。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牛。福贵为什么活着?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换句话说。《活着》一书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去甚远;它反映的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方面;

相比其它同类小说而言。《活着》的\"目的\"仅仅是\"活着\"。或者是\"苟且\"吧!

《活着》一书在国外确实获得了不少奖项;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奖项其实也并非是\"主流\";《活着》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其原因恐怕也是因为这本书确实反映了一种\"绝望的生活\"。

国内文学主流奖项没有青睐《活着》这本书;好像只获得了一个\"图书奖\"。与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十万八千里。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方方面面的生活。读者也应该更加包容;有的人认为《活着》一书的主题过于灰暗;不过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活着\"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17

    苦难,的是,一书,人物,奖项,这部,小说,文学,老牛,这本书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17

    没想到大家都对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7:17

    《活着》这部小说已经被吹捧高得不能再高。谁若说《活着》不好。恐怕会招来众多反对意见。但我只说个人观点。不代表他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