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们知道吴越国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最高统治者为临安钱氏。它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在今杭州。所以题主问吴越国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其实关于吴越国发生过传奇故事。咱们不太了解。但是关于它的国主钱镠的传奇故事。可以说上一二。不过。在问答下面有很多答主已经说了不少。今天重复的咱就不说了。说两个另外的。一个是钱镠被称为“海龙王”的故事。另一个是“钱王射潮”的故事。
第一个钱镠被称为“海龙王”的故事
我们看过《西游记》都知道。里面有四海龙王。他们掌管一方海域。可以说是保一方安宁。既然钱镠被称为“海龙王”。所以他肯定做了什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原来。在钱镠继位后。为了保障杭州城不受钱塘江水的威胁。他于910年下令征召大批役夫和工匠。凿石填江。修筑了一道坚固的石堤。用来保卫杭州城;接着又把江中的巨石炸平。来方便大船航行。增进海上交通;并且造龙门和浙江两大闸门。阻止海潮内灌。最后又挖湖定期续池。灌溉良田。因为江浙一带气候温和多雨。再加上钱镠修了这么多的水利工程。田地里的稻谷肯定大丰收。随机米价便宜。因此这一带的百姓给他起了一个“海龙王”的称号。
第二个“钱王射潮”的故事:
大家去杭州游玩的时候。肯定会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看西湖。另外一个就是去看钱塘江大潮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钱塘江大潮的景观是吴越国王钱镠为消除本国钱塘江的潮汐水患。他便命人在府城东南建造了一条长堤后钱塘江流杭州东才形成的。不过。潮水还是经常冲垮杭州城东边的城墙。给杭州城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于是在901年8月。吴越国王钱缪征集民工数十万。在候潮门外修筑一长堤。来防止止潮水入城。但是修筑石塘。因为潮水急湍。塘难以完成。民间传闻这是江潮成心和吴越过不去。吴越国王钱缪听后大怒。便选拔弓弩手。拉弓齐射潮头。一会儿的功夫。潮头开始后退。直到石塘建成。于是。这里又留下了一个“钱王射潮”的神话故事。
结语:钱镠作为吴越国的第一位国王。从他这里开始经三代五王。至太平兴国三年到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是五代十国里面存活最长的。所以说这里面肯定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故事等我们去探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其他观点:
01钱缪300兵屯八百里。吓退黄巢20万大军。
大魔王黄巢。在中原地区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觉得江南地区虽然穷了点。可是好歹能够填饱肚子。所以就带着大军直奔浙江而来。
唐末时期的浙江跟现在是没办法比的。经济相当落后。不过这里倒是鱼米之乡。吃饭不愁。黄巢到这边。一方面可以暂避唐朝的正规军。另一方面可以补充粮饷。
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黄巢是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而且喜欢屠城。这爱好谁都不喜爱。眨眼之间就到了临安附近。
20人斩杀上百人的先锋。
眼看着黄巢的军队浩浩荡荡就要开拔进城了。时任石镜镇衙内知兵马使、镇海军右职的钱缪。这个时候才不过26岁。
那么他手里有多少人马呢?很可惜。只有300人。而黄巢从中原地区带来多少人马呢?足有20万之多。
这实力悬殊之下。换做是任何其他守将。都会打开城门。恭请黄巢大老爷进城抢掠。可是年轻气盛的钱缪偏偏不信这个邪。
当时钱缪那是一个精神小伙儿。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是胸有大志。可惜黄巢压根就不认识这个精神小伙儿。
这个时候钱缪想到了一个漏洞。黄巢并不知道自己藏了多少人马在前面。这是可以利用的一个地方。所以钱缪自己带着20个人埋伏在了山谷之中。等待黄巢大军从这边经过。
20个人去给人家20万人当口粮都不够的。不过这次出马的是黄巢的先锋部队。钱缪躲在草丛中。射杀了先锋部队的大将。其他人立刻就乱了。真的是蛇无头不行。钱缪趁着这个机会冲杀过去。斩杀了上百人。
兵屯八百里。
这次小胜并没有让钱缪膨胀起来。因为他明白。这只是先锋部队。等到大军来了。他手里的300人。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要想获胜。必须要想一个好办法。
他将人马带到了八百里这个地方。突然根据这个地名心生一计。他告诉路边的老阿姨。如果有人来问他们大军在哪儿吞并。你就直接告诉他们临安兵屯八百里。
三国演义里。刘备70万大军。只不过屯兵七百里。这一句话。等于钱缪一眨眼就变出了80万大军。
黄巢本人是外来户。他哪里晓得这里的地名呢?等到黄巢大军来了以后。便派人去问这个老阿姨。老阿姨也不晓得钱缪的计划。只是按照他所说的。临安兵屯八百里。
黄巢听了以后立刻炸毛了。刚才20来个人。就把自己的先锋部队打成那个狗样子。要是遇到这800里的兵马。那他黄巢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吗?
所以黄巢立刻带着20万大军绕过了临安。钱缪因为这一战。闻名天下。他的上司高骈得知这件事以后。大为高兴。提拔了钱缪。
从此钱缪平步青云。逐渐掌握了浙江地区的兵权。在唐末混战之中。割据一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吴越国。
不过吴越国有一个很无奈的地方。那就是地盘小。易攻难守。为此钱缪在位41年时间。一直都是向中原王朝称臣的。
不管是唐朝。还是朱温的后梁。以及后来的后唐。钱缪都不敢与之争锋。他宁可在浙江做一个海龙王。也不想争雄天下。成就一统大业。
02不睡龙的传说。
钱缪成了地方诸侯以后。高高兴兴地想要回家炫耀一番。亲朋好友们自然是一个个都贴上来。就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会和钱缪扯出一点关系来。
钱缪自己也很得意。他认为有人拍他马屁。那是他成功的体现。可是这么多亲戚朋友当中。他却看不到自己老父亲钱宽的身影。
每次钱缪想要回家的时候。钱宽都故意躲起来。不愿意见钱缪。钱缪哪里想得通。就算是刘太公。在刘邦称帝以后。也要夸自己儿子几句。怎么自己的老父亲就是不理儿子呢?
于是钱缪便穿上了过去种田时候的衣服。一个人偷偷跑回家去问问老爹。老爹钱宽长长叹了口气。他表示钱缪虽然富贵了。可只是短暂的富贵。他所占据的这个地方三面都是敌人。如果贪图享乐的话。哪天就能导致家族灭门之祸。
钱缪听了这话以后。那眼泪简直是哗哗往下流。原来父亲如此良苦用心。从此以后。钱缪就换了个人一样。立刻变成了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为此发明了两样东西。一个是警枕。一个是粉盘。
警枕:
钱缪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时刻警醒。用圆木头做了一个枕头。这个枕头上用绳子系着一个小铃铛。
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旦他的脑袋从枕头上滑落。那么这个小铃铛就能被拉动发出响声。这是有意思的一件事。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睡觉的时候为啥要时刻警醒呢?
难道一个安稳觉都不能睡吗?如果你是普通百姓。那随便睡都可以。可是钱缪不行。他是地方诸侯。周围都是对手。谁都在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
所以钱缪必须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警醒。只有居安思危的这种想法。才能保住吴越国的未来。显然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可能个人睡眠不是很充足。
粉盘:
做了吴越国王以后。钱缪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最重要的军事以外。他还要让吴越国境内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上。是很难看见的。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钱缪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实在是太多。他担心把一些想法给忘了。所以便发明了粉盘。也就是装着粉的盘子。
也就是记事本。想到什么就立刻记下来。以免忘记。这一点有些类似文学创作者。比如说诗鬼李贺。每次想到什么好句子。就在叶子上写下来回家以后整理起来。
总结:不睡龙。守住了吴越国41年基业。
五代十国的中原王朝。一般只有十几年的寿命。可是吴越国却有72年寿命。其中有41年。便是钱缪当政期间。
因为睡觉都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警惕。所以钱缪被人们称之为不睡龙。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敬业的精神。才会使得吴越国存在那么久。
而且钱缪家族的后代出了很多人才。近代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便是钱缪的后人。钱氏家训至今依旧流传。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钱家的人。为天下做贡献。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其他观点:
要说吴越国的故事。我想最有名的应该是被苏轼记录下来的吴越王和吴越王妃之间的故事了。寥寥数语。就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爱情佳话。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作为新法的反对者。主动要求外调。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有一天。苏轼漫步走到城郊的九仙山上。忽然听到有人在唱《陌上花》的曲调。
《陌上花》是当地老人们在表达对吴越王的感念。听完之后。苏轼感触颇深。想到吴越国的兴衰成败。于是挥笔写下了《陌上花诗》。在诗前还写下了序: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原来。吴越王妃是临安人。每年春天都要回临安探亲。这一年。王妃探亲久未归。吴越王写来书信:陌上花儿都开了。你快回来吧。
《陌上花》诗是这样写的: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经由苏轼记录。顿成千古佳话。成了无数人心中美好爱情的向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68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陌上,临安,黄巢,杭州,的是,人马,故事,先锋,钱塘江,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五代十国吴越国有什么传奇的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们知道吴越国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最高统治者为临安钱氏。它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在今杭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