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论语》各篇以首章首句二字作为题目。既是定例。也是有意为之。题目主要提示了各篇所要论述的主旨。《学而》篇主旨在“学”。《为政》篇主旨在“政”。《八佾》篇主旨在“礼”。《里仁》篇主旨在“仁”。以后各篇亦不离此四个主旨。
《学而》篇共十六章。各章均围绕“学”展开。又分别侧重于不同的主题。总起来说。各章主题相互关联。前后照应。是一篇完整论述“学”的大文章。第一章为全篇立论。主题就是“学习”。可谓全篇的总纲。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立场上看。整部《论语》乃至整个儒家文化所讲的也无非就是“仁义道德”四个字。但若真正深入研读《论语》。则会发现。《论语》直接论述的却并非“仁义道德”。而是“学、政、礼、仁”这四个字。从根本上说。《论语》论述“学政礼仁”。目的还是为了论述“仁义道德”。“仁义道德”与“学政礼仁”二者之间具有体用关系。“仁义道德”是“学政礼仁”的主体核心。“学政礼仁”则是“仁义道德”的外在运用。体用关系融会贯通于一切事物之中。在“仁义道德”中。更进一层的主体核心是“道德”。“仁义”是“道德”的外在运用。“仁义”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道德”。而在“道德”之中。终极核心是“道”。“德”是“道”的外在运用。“德”存在的终极目的是“得道”。
“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切由“道”生发出来。一切又都归之于“道”。在儒家、道家等学术概念产生前。中华所有文化统一于一个“道”字。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道”的阐释角度、方法有了分歧。到东周后期。逐渐集中于儒家、道家。道家专注于对“仁义道德”主体核心的阐释。所以有《道德经》。而儒家则侧重于对“仁义道德”外在运用即“学政礼仁”的阐释。所以有《论语》。
《论语》产生、传播的目的是教育人“得道”。这是儒家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是道家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也是整个古代传统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要“得道”就要理解“道”。但儒家思想认为“道”的主体至隐、至深。不能直接用语言阐释。只能借助于“道”的外在运用间接阐释。以之类推。直至“仁义道德”。其主体核心都至隐、至深。都只能借助于其外在运用来作间接阐释。所以。具体到《论语》。其所能直接阐释的只能是“学、政、礼、仁”的概念了。
然而。“学政礼仁”的概念在《论语》中显示的也不是很明确。往往隐藏于其它概念之中。这源于《论语》一书的编排思想。《论语》每一篇章的编排都特别讲究。富有深刻含义。《论语》表面上是圣人的语录。其实是一部理论性强、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著作。其在儒学中的地位。不亚于《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儒学经典。或简言之:儒经。
其他观点:
那是因为。天底下第一等之事。为“学”也!
《论语·公治长》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还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是一个把“学习”这件事真正落实并贯彻其一生的人!不愧为圣人!
而且。孔子不是光光学而已。他是“时习之”的!
就是说。是把学到的东西时时刻刻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其他观点:
先贤。我觉得我们都要尊重他们。虽然他们已不在世。但是为我们留下了真正宝贵的财富。虽然。传承到今天。不少意思已经被曲解。但是挡不住我们去探索它的原本面目。不说为先贤继绝学。也不说为后世开太平。只说自己的理解。合理不合理留给他人去评判。《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学而第一”。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它的价值性。占据了整部论语的一半。甚至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去练习、复习。是很快乐的。这么一记。就是十几年。期间从来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在我拜读了一些作品后。不禁感叹:误人子弟多少年啊!先贤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学习。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孔子要说“悦”?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自己上学的那会儿。对于学习是什么态度?快乐还是不快乐?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正在上学的孩子。对于学习。他们快乐还是不快乐?当然。还要看看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学习的?当然了。要直视着老人或者是镜子。要摸着自己的良心说。那么。既然是不快乐。我们要怎样去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先来说一说“学习”这两个字、这一个事情。学。《说文》说“覺寤也”。繁体字是“學”。上面是两只手以及工具和材料。中间是需要编织或制作的某个东西。下面是一个“子”。意思是有些事情是从小就要去学、去做的。才能从中有所体悟。习。《说文》说“數飛也”。繁体字是“習”。上面的“羽”代表“鸟儿”。下面的“白”代表“太阳”。意思是鸟儿不停地在天上飞来飞去。像在练习飞翔。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他就对周围陌生的世界有了一个好奇心。一个人从出生到牙牙学语、会爬、会走路、会跳……这些“本领”是通过“模仿”“大人”。并且经过不断的思考练习实践。而得到的。当孩子刚开始牙牙学语。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我们未必能够听得懂。孩子的心里会“舒服”吗?虽然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舒服”“高兴”“不高兴”是什么。但人是有“本能”的。它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你的身体语言当中。当小孩子刚刚开始模仿着“学走路”的时候。应该有摔过跤吧?摔跤了。会疼会哭。会要“大人”抱抱。是不是应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不亦痛乎?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在的观念来讲。人类的语言不能够表达所有的思想。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理。同样一个字。不同的人。写出来也是不一样的。同理。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中。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应该要怎样去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呢?我们学习。要跟那些有“高尚品德”的“大人”学。要去“模仿”他们。他们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我们“受教”了之后要去做。做了之后有所体悟、要自我反省。反省又有所感悟之后再去教授给其他的人。自然就是“悦”了。因为“说”在古代是通假字。通“悦”。你把你的经历、经验、感悟“说与”他人听。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就是“悦”了嘛。当然。或许之后的我会推翻现在的言论。但目前来说。这是我所理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像如今的去医院看病一样。往往是哪个部位有不舒服就去查哪个部位。不会去查整体。因为花钱太多了。往往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复发。很少彻底治愈的。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论语》才会比较全面的认识它。你才会觉得更为精彩。公众号:子仙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0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论语,仁义道德,孔子,目的,的人,主旨,先贤,这句话,外在,儒家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看论语,为什么说“学而第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论语》各篇以首章首句二字作为题目。既是定例。也是有意为之。题目主要提示了各篇所要论述的主旨。《学而》篇主旨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