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兴。百姓苦;衰。百姓苦。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最苦的依然是底层百姓。即便是盛世。受剥削受压榨的。依旧是底层百姓。你们说哪个朝代百姓不苦?每个朝代底层百姓都很苦。
其他观点:
因为真的是兴与亡。百姓皆苦。
我是学历史的。虽然毕业后未曾从事任何文史方面的工作。但对于历史。尤其是中国史。还是很感兴趣的。
不过这种兴趣往往在读罢青史两三篇后。便再不忍猝读。
当年读汉史。有一句: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须知楚汉相争之时。项王何等英武。我却盼其早点自刎乌江。无他。百姓苦尔。
而后汉武帝伐匈奴。史书记载。汉兵一能当戎兵五。以汉之强。封狼居胥。然天下户口减半。
至于魏晋。三国时期。壮者负薪禾。羸者填沟壑。火烧赤壁。大家看他诸葛亮羽扇纶巾。却不知百姓转运之苦。士卒疆场之难。
五胡乱华之时。衣冠南渡。南朝兴旺偏安。北地百姓沦为饿殍。
隋时伐高丽。唐时灭突厥。只看那杨姓换了李。却何曾看到过百姓苦继苦。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唐明皇英武一时。却不过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至于宋。年年岁币。朝朝称臣。竟有大臣出使而归。归得国来。却向国人说那辽金:其势入泰山。中国如累卵。
到了元。那张弘范题诗一首: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
至于明。那崇祯帝空有两千万丁的中国之地。却年年败绩。最终为不足五十万丁的满清所灭。他自缢煤山。确实是无颜见列祖列宗。想太祖高皇帝。长声慨叹:“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何曾想过那苏湖膏腴之地。落得嘉定三屠;成都府沃土千里。竟需要移湖广填四川。
至于清。丁戊奇荒。人欲食观音土而不可得。
1938。所谓民国黄金十年后。竟有自己人放的文夕大火。自己人掘的黄河大堤。
1942。赤地千里。人相食。
翻开史书。莫谈那二十四姓家谱。我只是在密密麻麻的盛世与末世、粗安与动荡中。看到了纸缝里夹着这么几个字:
天下大饥。人相食。
呜呼哀哉。吾民何辜。吾民何辜……
其他观点:
张养浩(1270-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奇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名人。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其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曲结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150多首。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散文水平也不容小觑。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散曲的一种)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赴任途中路经潼关时所作。表现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刻同情及对封建王朝盛衰兴替的感叹!
这首小令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品的中心。揭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即在封建社会里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政权更替。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啊!正是由于最后这一句点睛之笔。点出了主题。点出了规律。深化了思想。所以才使得这首小令流传千古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10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百姓,潼关,散曲,小令,元代,这首,底层,出了,英武,之时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人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什么原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兴。百姓苦;衰。百姓苦。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最苦的依然是底层百姓。即便是盛世。受剥削受压榨的。依旧是底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