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原创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句话的原文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候濮阳破曹操。是陈韪说的。说的是孔融。《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这个典故。

对。就是那个因为让梨。成了多少代人从小的榜样孔融。

孔融从小不但聪明。还口齿伶俐。所以他在“江湖”的传说很多。这个“小时了了”的典故就是其中一个。

孔融是东汉末年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是孔老夫子的第二十世孙。据说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

当时的洛阳有一个名人。是河南尹(洛阳所在郡的长官)李膺。据说能敲开他家大门的人。要么是有权的人。要么是有才华的人。要么是很近的亲戚。

十岁的孔融就这么大摇大摆的来到朱红大门。对看门的小官吏说:“我是你们李大人的亲戚。快让我进去。”

见多识广的看门人一时怔住了。不仅是“亲戚”两个字 把看门的唬住。那种大模大样的气势也让看门人不辨真假。你想。一个小孩子。敢在戒备森严的权贵之家瞎胡闹吗?

看门人就乖乖地打开门让孔融进去。看门人好骗。那么见到李膺怎么圆谎呢?

李膺正和一帮才子清谈。一见这个乳臭味干的小子。就一点面子也没有给他留。断然否定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我与你有亲戚吗?”言下之意。你不要硬我身上靠。

孔融立马回答:“我祖上仲尼曾向你祖上伯阳师求教。我与你是通家世交”。

大家都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这样老子与孔子就有了师生关系。汉魏时期一直称师友为“通家”。所以。孔融就这样和李膺拉上了关系。

李膺和宾客们一听。都很惊奇。纷纷夸孔融聪明。

唯有在座的陈韪不以为然。(一看就是一个找怼的主)。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聪明)。

孔融立马怼回去:“想你小的时候。必定了了。”

孔融利用陈韪荒谬的逻辑。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难堪。陈韪从本心轻视孔融。所以故意出言刁难。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小年龄。虽然聪明伶俐。但也别高兴的太早。长大了也不一定有出息。而孔融巧妙的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回一句“那你小时候一定聪明”。也就是说陈韪现在没有出息。

这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回答。也让陈韪哑口无言。

孔融小时候出言敏捷机智。老来照样嬉笑怒骂。最终触怒曹操。将他处死。一家人也都受到了牵连。

其他观点: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这句话是东汉末年的名士陈韪所说。说的对象就是四岁让梨的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就是孔家重点培养对象。

四岁的时候就因为懂得长幼有序的道理。把大梨让给哥哥们吃。而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于是孔家就把这件事情传播到外面。证明孔家又出了一个天才儿童。

但是孔家毕竟是诗书传世。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这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孝道。当时人更注重的是是否学到了儒学知识和辩论技巧。

于是在孔融10岁的时候。他父亲带他去当时的京师洛阳去拜见各种名人大v。以便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洛阳最有名的一个大v叫做李膺。因为拜见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于是李膺逼不得已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自家亲戚朋友和天下知名人士。其他人不得入内!

十岁的孔融不算啥知名人士。也和李膺无亲无故。自然不在接见的行列中。

但是李膺有政策。孔融有对策。这个对策就是撒谎!

孔融对门房说:我祖上和李膺祖上认识。因此特来拜见。

门房被唬住了。然后通报李膺。李膺也怀疑这个十岁的娃娃可能是自己某位朋友的后代。于是让孔融进来问问具体情况。

李膺见到孔融后就问:我是和你父亲还是祖父有过交情吗?

孔融回答:我祖先孔子和您祖先老子有师徒之情。所以我和您也是通家之好啊。

李膺和在坐的宾客们都觉得这小孩子有水平。进门的这个谎话竟然就这么圆回去了!这个后浪不可小觑啊!

这时候。时任中大夫的陈韪来晚了。没看到孔融语惊四座的表演。听到别人转述。陈韪觉得这不就是故意拿李膺和在坐的各位当垫脚石。准备一举成名嘛。

于是陈韪故意说道:小时候看着很聪明。长大了未必真厉害!

结果孔融从四岁到十岁。这六年中积累的急智全部在这会爆发了。孔融直接对陈韪说到:看来这位客人小时候想必一定很厉害了。

陈韪怼人不成。反而被十岁的孩童怼的下不来台。于是孔融通过这次在李膺家里的表演一举成名。

但是实际上。孔融一生中的悲剧也和这次事件不无关系。

十岁的孔融通过这次表演。成功的获得了名士的认可。于是他的名声逐渐扩大到全国。年纪轻轻就成为当时著名的名人之一。

甚至以董卓的残暴也不敢直接杀掉孔融。只能把他派往黄巾之乱最严重的地方:北海国担任北海相借刀杀人。

孔融这个人文学才华没话说。建安七子之首不是吹的。但是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趋近于0!

要不是太史慈单枪匹马求来了刘备的救兵。孔融怕是早被黄巾军给灭了。

后来孔融打不过黄巾又混到徐州陶谦手下。曹操击破吕布后又投到曹操麾下。总算是保住了性命。

可惜这个时候。孔融十岁成名的时候养成怼人的习惯变本加厉了。

十岁时孔融怼陈韪。汉朝看起来还算很稳定。这一番话除了当事人难堪之外。孔融并没有任何损失。还获得了极大的名声。

但是到了孔融中年的时候。大汉天下大乱。曹操这样的枭雄控制着麾下所有人的生死。

孔融这个时候看不清局势。反而一个劲的给曹操唱反调。

曹操给曹丕娶媳妇。孔融写信讽刺一番。

曹操北伐大胜而回。孔融写信讽刺一番。

曹操要杀三国第一喷子弥衡。孔融说这是我铁哥们。

曹操要杀站错队了的杨修。孔融也说这是我铁哥们。

曹操打算节约粮食禁止造酒。孔融大唱反调我家里“坐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曹操眼看孔融这是一个劲的拿自己给他刷声望。老虎不发威。还以为自己是陈韪啊!

于是曹操给孔融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直接给咔嚓了。

所以说。不要看历史上某某某在一件事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以为这件事情是对的。其实这件事情暴露了孔融小时候牙尖嘴利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从此认为这一招非常好用。结果长大后对不同的对象使用这一招。结果害的全家gameover。这其实是童年缺少家长正面管教的结果啊。

祝大家六一愉快!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这句话是东汉时大中大夫陈炜说的。被说的人是年龄只有10岁时的孔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31

    的人,洛阳,祖上,小时了了,通家,孔子,小时候,聪明,北海,看门人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3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31

    这句话的原文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候濮阳破曹操。是陈韪说的。说的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