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习惯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而不用庙号?
原创

为什么习惯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而不用庙号?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啥是庙号。简单的举个例子说吧。汉高祖刘邦。其中汉高祖就是皇帝的庙号。提到汉高祖。追根溯源的话。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秦始皇的始。只不过是后人给他的冠名而已。不过要纠正一个错误。其实汉高祖其实是一个误解而导致的几千年无法挽回的错误。史记中记载刘邦关于庙号来历是这样说的:“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这么说来。刘邦应该叫汉太祖。不过后来刘邦死后人家给他谥号高皇帝。由此慢慢的以讹传讹。从太祖到高皇帝。逐渐被大家叫成了高祖。

后来。高祖和太祖又被几个开国皇帝所用。比如唐高祖。唐太祖等等。慢慢的。高祖一词又被历史所抛弃。剩下的只有太祖之名。从“祖”这个词可以看出来庙号对开国皇帝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要说到清朝的这些皇帝了。

人们喜欢叫清朝皇帝年号。而不是庙号。小编觉得有三点原因。第一:清朝皇帝庙号有点乱。清朝一共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庙号中带“祖”。并且在清太宗皇太极之后。顺治的庙号又出现“祖”字。这与前朝很不协调。努尔哈赤打天下。太祖之名没毛病。皇太极坐定北方。庙号太宗。而顺治本应庙号为清世宗。尴尬的是他却超越了皇太极。庙号为清世祖。接下来康熙大帝也不甘示弱。又来个“清圣祖”。这可能是清朝后人对死去的皇帝一生功勋的加冕吧。不过加冕也要有个度。李世民死后才被叫成太宗。顺治康熙这两“祖”叫起来就有点牵强了。直到了雍正。才回归到“宗”系列。清皇帝的庙号有点乱。因此后人便更多的说其年号了。

第二。人们对清朝统治者认同的问题。清朝是满清政权。也是最后一只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后建立的政权。对于千百年来华夏始终由汉族人民统治的习惯来讲。对于清朝的统治多多少少有所抵制。后来清政府垮台。民国大师倍出。这些文人多以汉人为骄傲。对清朝的鄙夷和偏见也是越来越多。清朝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们眼里却不值一提。在文章和评论中也都透露出不满和吐嗤。让他们说出清太祖。清高宗这样的词简直是侮辱笔墨。所以从民国开始。便很少有人文人提到庙号。而直接说出的是年号。

最后一点就是年号的唯一性了。这也许是最直接也是最让世人认同的一点。清朝十二帝。每一个皇帝的年号都没有改变过。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年号崇德、福临年号顺治。接下来的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都叫他康熙大帝。清朝皇帝与其他朝代皇帝相比。一个皇帝都默默的遵守着一个年号的规律。清朝以前。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过一个年号。人们也会直呼年号代替皇帝的庙号。




其他观点:

谢邀。

中国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

中国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等制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庙号早在商代就已设立。对有功德的先王。后人追上庙号。主要目的是为了立庙祭祀。最早的时候。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后来。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西汉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但汉朝对于追加庙号极为慎重。不少皇帝没有庙号。

谥号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在谥法上。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因此。一个皇帝的庙号、谥号是由礼官和继任皇帝议定的。他们会根据先帝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此所谓“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治道明范。”谥号一般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个层次。但唐朝以后谥号泛滥。皇帝的谥号十几二十个字。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宋朝之后。就基本取消恶谥了。只保留美谥和平谥。

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西汉以后基本上每一位皇帝都有谥号。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年号出现的最晚。始创于汉武帝。主要目的是为纪年。

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有的只有一个年号。但大多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有的皇帝甚至有十多个年号。史上最能折腾年号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这俩夫妻档皇帝。一共用了二十多个年号。

到了明朝。通常一位皇帝就一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复辟。一前一后用了 “正统”和“天顺” 两个年号)。即所谓一帝一元。当然。年号并非都是完整一年。个别的只有几个月。即: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皇帝驾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宣布次年改元泰昌。但光宗只当了“一月天子”就去世了。因此。后来这一年(1620年)。前面七个月。仍用万历四十八年纪年。后面的五个月用泰昌纪年。

清朝则沿用一帝一元的制度。正式使用的年号每一位皇帝都只有一个(祺祥、保庆两个年号未使用)。清朝在1636年建元崇德以前。金的文献只是以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

对皇帝的称谓。庙号和谥号才是正式、书面的敬称。用年号称呼多见于民间。

对在位的皇帝。一般只称陛下、皇帝、皇上、圣上、圣人等而不名。对已故皇帝的称谓。庙号和谥号才是正式、书面的敬称。而且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起构成已故皇帝的全称。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例如。皇帝的实录都是以庙号命名。而在大臣的奏折提到前朝皇帝都会以庙号+谥号来称谓。如高宗纯皇帝。在清朝指的就是乾隆皇帝。

我们现在习惯以年号为皇帝称谓的方式。也只是适用于民间和后人们方便记忆罢了。现代的书籍中出现的以年号称谓皇帝。只是为了附和人们的习惯。在正式的历史典籍中是看不到的。

由于明清皇帝一般一帝一元。而且年号作为纪年名号。应用最为广泛也容易被人记住。故而我们现代人就有了以年号称呼明清皇帝的习惯。比如万历皇帝、光绪皇帝等。

其他观点:

为什么习惯于用年号来代称清朝皇帝呢?

因为好记啊!

大家看看清朝皇帝的年号: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和崇德、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清仁宗颙琰年号嘉庆、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

注意一下哈。清太祖的天命和清太宗的天聪年号。其实都是尊称。并非年号。只不过后来随着清朝汉化已深。所以相沿成为年号。

也就是说严格来说。清朝皇帝都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辈子用一个年号。这跟一个人一辈子用一个名字没什么区别啊!

要知道在明朝之前。历代大部分皇帝都喜欢经常换年号的。好像皇帝不换几个年号就不是合格皇帝似的。

可能有人觉得没什么啊。为啥非要用年号来代称呢。宋安之来给大家打个比方。清朝皇帝一辈子用一个年号。不只是当时人们以此称呼习惯。就是现在也习惯啊。但你说清朝皇帝同样用了一辈子的名字诸如颙琰、旻宁、奕詝这些生僻字。你习惯得了吗?

肯定习惯不了啊。

而且清朝皇帝的谥号一般是23个字。用谥号代称这个皇帝。岂不是累死大家。

至于庙号呢。清朝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皇帝的庙号多与之前朝代重复。比如说嘉庆帝的庙号仁宗。在宋朝和明朝都有仁宗庙号。如何加以区别呢。只能加上朝代清字了。叫清仁宗。

这样的叫法很明显没有叫年号顺口啊!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2:25

    年号,庙号,皇帝,谥号,清朝,太祖,太极,习惯,努尔哈赤,顺治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2:2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习惯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而不用庙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2:25

    啥是庙号。简单的举个例子说吧。汉高祖刘邦。其中汉高祖就是皇帝的庙号。提到汉高祖。追根溯源的话。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