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可惜的是作者自以为“凌云”之时。已然丧失了松的风骨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唐朝诗人杜荀鹤《小松》中的末句。前一句说松树小的时候长在深草丛中。被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而这句的意思就是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等到它已经长成了才承认它的高大。
这是明显的托物喻人。讽刺当权者没能慧眼识才。世人目光短浅;更以松自比。终于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大器成矣。
“言为心声”。写景状物。不过是个借体。实际上就是为了突出喻体。这是一种文学作品里常见的表现手法。立意深远。表达含蓄。能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方面的古诗很多。比如最典型的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作者以“松”自喻。说自己才高。却数年无人赏识。也是不无道理。实际上他可能比那“始道高”的松更惨一些: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微寒。相传是杜牧的出(被逐)妾之子。数次应试不第。长期置身于九华山。但他才华横溢。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语言通俗清新。浅显平易。被后人称为“杜荀鹤体”;犹擅宫词。有“宫词为唐第一”之誉。他曾写过《春宫怨》。以宫女的不幸比兴自己怀才不遇。诗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句被赞为“杜诗三百首。尽在一联中”;他自称“以诗为业”。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三卷存世。
杜荀鹤一生苦求官职。考一次又一次不中;又一次又一次干谒求人举荐。从他写的诗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投李大夫》;“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投长沙裴侍郎》。要我看。这里的“投”和“求”差不多;可惜的是。一首首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最后是“投”到了皇帝身上。皇上专门送名礼部。才得以第八名进士;后来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昔日苦求不得。一朝得势。这首《小松》倒也是比喻恰当。
杜荀鹤从“小松”成为“凌云木”。得益于杀死唐昭宗。以“禅让”夺权唐哀帝的“屠夫皇帝”——后梁朱温。那是个滥杀无辜的残暴皇帝。在位六年就被亲儿子杀死。杜荀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觐见。却吓得浑身发抖。汗如雨下——老天也是有意。居然配合他“无云而雨”。于是朱温让他作诗。要说杜荀鹤还是有才。吓成那样也没把诗才忘掉。“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工”一挥而就。歌颂这“太阳雨”是因为“梁王”您有造化才下的。哄得皇上高兴。专赐一桌酒席。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进士入仕升迁之路。据说见过皇上。回到旅店的杜荀鹤后怕不已。腹泻不止。差点死了;这官求得也真是不容易。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千险万苦求来的。不用白不用。不用太可惜?还是为了报复当初人们对他的不重视亦或瞧不起?所以。杜荀鹤当了官之后。一幅小人得志的样子。“恃势侮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杜荀鹤谄事朱温。人品更属可鄙。时人以与之交往为耻”。“遘重疾。旬日而卒”(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这就是《小松》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背后的深意和最后的结局。杜荀鹤才华过人。早期被埋没。是名副其实的松:坚韧不屈。顽强向上。不折不挠;及至后来。“凌云”之时。早已没有了“松”的风骨。比之蓬蒿不如。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首先这首七绝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出于深草。凌云蓝天。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这首《小松》出自唐代的杜荀鹤。原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一语道出了小松刚出生时的悲惨境遇。竟然还没有路边的野草高。虽然被“埋没”深草里。但却自小“刺头”。一个劲的向上生长。锐不可当。小松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境遇而随波逐流。放任自我。刺头的“刺”是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坚韧不拔的品质。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光易逝。小松渐渐暴露出了其原来的面貌。初露锋芒。小松自小被埋没在深草里。到现在历经千险终于踏出它人生重要的一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生于深草。甚至不及深草之高。而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肤浅的发觉原来它是凌云松。诗人竭力讽刺了时人的目光短浅。也表达了诗人虽才华横溢。却遗世独立。由于出身贫穷被不被赏识的极度愤懑之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难得一知己。遇则人生一大幸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且去烹羊宰牛为乐。明朝归来深巷又是一片杏花。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看那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只需一日。便可踏遍长安花”。
悲也罢。欢也罢。千古兴亡又有多少被埋没在滚滚长江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其他观点: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绝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类用一个物品为题目的诗。有一个总名字。叫“托物言志”。这首诗就是这样的。
读这类托物言志的诗。首先要了解写诗人的生平经历。才能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在晚唐的杜荀鹤。出身寒微。(有人说他是杜牧岀妾的后裔。所谓岀妾。就是被休了的妾。)
虽然杜荀鹤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总之。怎么考都考不上。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最后这两句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
如果有人看不起你的时候。你可以暗暗的念念想这句诗。给自己心灵安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85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小松,时人,蓬蒿,刺头,不识,诗人,出了,出身,才华横溢,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松》什么深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可惜的是作者自以为“凌云”之时。已然丧失了松的风骨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