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司马迁是私下写作的《史记》。他自己知道书里的内容过于敏感。害怕被毁掉。所以写完之后没有公开。并且保存了两份文本。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把《史记》公开。并且大力推广这本书。不过《史记》在汉朝流传并不广。很快就被朝廷封禁了。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皇家秘闻。比如一些对刘邦形象不利的事情。但幸运的是。《史记》并没有被毁掉。而是一直保存在皇家档案馆里。只有少数宫廷文人能够翻阅(比如班固这样撰写历史的官员)。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不过《史记》的名头在汉朝挺大的。很多人都想一睹这本书的内容。但却无法看到。等到汉朝灭亡之后。这些禁忌就不重要了。大家自然能够自由的阅读《史记》了。
其他观点:
最近四五年。给考研的孩子讲中国文学史。至司马迁时。我常以“老文青司马迁”呼之。这位生活在2000多年的牛人。可爱可亲可敬可叹。他是风雅君的偶像之一。《史记》也是我最爱读的经典。
《史记》所载的刘邦事迹。有些地方。在今人看来。并不怎么伟大、光明、正确。这就让人心生困惑了:司马迁胆子怎么这么肥?!他这么抹黑绝代伟人、开国元勋、红太阳高皇帝。《史记》竟然还流传下来了?
窃以为。虽然《史记》含有刘邦的糗事。还能够流传下来。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司马迁从未一味“抹黑”刘邦。相反。《史记》中刘邦的主要形象是正面的、伟大的、光明的。
读过《史记》的人。对项羽的印象可能更深。但对刘邦的印象也绝不会太浅。作为一介平民。刘邦一步步壮大起来。他身上确有不少缺点。不过。他的知人善任、宽大胸怀、恢宏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信许多人有类似的感觉。在读《史记》之前。觉得刘邦取得天下。很大可能是侥幸。而读过《史记》特别是《高祖本纪》之后。就会产生这么一种印象。刘邦得天下。实在太正常。太应该了。他的武力、智慧和谋略。并非一流。但他有胆略。有胸怀。能够把当时一流的武将、谋士纳入麾下。那些对手们。与他相比。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刘邦得天下、做天子。实在是“天命所归”。
其次。司马迁写作手法高超。刘邦本人的传记《高祖本纪》中。集中描写了他作为乱世中击败群雄。夺得帝位的雄才大略、盖世伟绩。刘邦的负面描写。主要在对手、部将、臣下的传记之中。这种“旁见侧出”笔法。如非熟读全书。很难让人产生司马迁丑化刘邦的印象。
刘邦的不学粗俗。流氓习气。贪财好利。恬不知耻。自私自利。不顾亲人。猜忌功臣。滥杀无辜的阴暗面。都在零散分布在其他人的传记中。除非专门收集这类“黑料”。否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史记》丑化刘邦的印象。
第三。《史记》的记载。或据可靠史料。或由传闻。或得以考访。皆有凭据。并非凭空臆造、肆意诋毁。司马迁的时代距离刘邦时代比较近。他有条件和自信如实记载。
【司马迁及《史记》研究。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显学”】
第四。中国古代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史官文化传统。这种近似信仰的“实录”文化精神。给司马迁如实记载的精神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对《史记》的审查和迫害。从而利于其流传。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崔杼弑君。太史不惧权臣。如实记载。结果。史官兄弟三人相继被杀。老四上来之后。依旧如此记载。外面一个史官听说。怕太史被杀光了。没人如实存史了。还要过来。接着如实记载。中国古代的这么一批为如实记载历史。置生死与度外的无畏精神。对司马迁在内的后世史官具有极大感召力。
到东汉时期。这种史官文化已经受到很大损害。但到那时。《史记》已经得到一定范围的流传了。班固对司马迁和《史记》颇有微词。对《史》迁他的评价依然很高。赞美了司马迁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第五。《史记》在历史上。曾受到刘氏皇权的审查和限制。部分内容也遭到删改。今天所见版本。已非司马迁写作的“定本”。《史记》遭到刘氏皇权的审查。却未遭彻底禁毁的原因在《史记》本身巨大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它为自己代言。它的魅力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它自己。
《史记》写好后。据说司马迁留了两份。一份上交国家。一份自家保存。后来辗转到外孙杨恽手中。杨恽上交给国家。被时君汉宣帝的认可。得以流传。后来。王朝统治者发现。《史记》的某些记载。有损皇家形象。就加以窜改、抽毁、限制流传。其中。相关部分。我们已不知当初司马迁是怎样描述的。
不过。由于《史记》记载范围广。记述精当。史学文学价值。已经得到一定的认同。汉家不会将之付之一炬。其他人也会想法设法保存此书。
那些今人看来的“黑料”。未被删改。或因“黑料”比较分散。全部剔除有些困难;或因它们与其他人物的生平事迹紧密相连。铁板一块。读时未必特别留意它们。或者难以删除了。
【图:“老文青”司马迁】
第六。《史记》成书后。流传不广。汉家不知其帝王不知其中有许多“不合体统”之处。待该书流布较广时。汉家才注意。并加以限制。但为时已晚。不太可能完全禁毁此著了。
司马迁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人对秦汉之际的历史。依旧比较熟悉。不必借助《史记》了解。况且当时的印刷水平。不足以让《史记》广为流布。史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到的。当时的汉武帝。对历史的兴趣。远小于对开疆拓土、美女玩好的兴趣。有机会看到《史记》的人。没兴趣看。可能有兴趣看的人。又没有资格看。
《史记》成书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广泛流传。后来。经过杨恽、汉宣帝等人。该书开始流传开来。之后。才遭遇审查限制。不过。很快。西汉王朝走向衰落。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放松。《史记》得以流传开来。
东汉时期。汉家人对史书的控制。就非常严格了。班固曾因为“私修史书”而下狱。司马迁相对幸运。他的时代。皇权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相对松弛。
《史记》能够流传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难以替代的史学价值、不可超越的文学价值。与当时的王朝对思想文化控制程度有关。也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更多文史深度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其他观点:
《史记》在丑化刘邦吗?恰恰相反。司马迁对刘邦是非常佩服的。刘邦在他心目中。绝对比汉武帝伟大一百倍。刘邦绝对是司马迁所喜欢的那种皇帝。他不喜欢的是汉武帝。《史记》得罪的也是汉武帝。
现存的《史记》是没有《武帝本纪》的。早被销毁了。现在的《武帝本纪》是后人补的。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体现不出我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的功业到底在哪里!
然而刘邦是司马迁所喜欢那类伟大人物。不拘小节。喜欢喝酒。喜欢女人。“好酒及色”。日常生活很有活力。不是一板一眼的装腔作势。而是很有情趣又讲感情的人。历来的皇帝。没几个讲感情的。但刘邦被司马迁写得很有人情味。这么可爱的刘邦。居然被理解为“丑化”。真是有些人的审美出了问题!
《高祖本纪》中的刘邦。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装”的一个皇帝。高兴时是真高兴。生气时是真生气。没办法了就耍无赖。成功后也自鸣得意。但却心里装着人民(仁而爱人)。
司马迁写刘邦到咸阳劳动(常繇咸阳)。看到秦始皇出来视察工作的壮观场面。刘邦的表现是。“喟然叹息”。然后说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真话。试想如果后来的历史学家写这段。一定会写成:革命家刘邦同志看到反动头子秦始皇如此讲排场。出个门也这么劳民伤财。必定正色大骂秦始皇的腐朽作风的。
司马迁写刘邦当了皇帝回到家乡沛县。与乡亲父老一起喝酒唱歌。一高兴立即宣布永远免除沛县人民的赋税。在沛县十多天。天天跟老百姓一起。边喝酒边讲过去的故事(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离开的时候。老百姓舍不得他走。送行越送越远。于是在路上停下来又跟老乡们喝了三天才走。
这些情节。在后世的史书里基本上再也看不到了。后来的开国皇帝。个个英明神武。但却没有刘邦那么“亲切”。司马迁的笔下。老百姓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刘邦。尽管他有各种的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的缺点。
司马迁是真心“喜欢”刘邦的。因为他不喜欢的汉武帝。正好跟刘邦相反。汉武帝是一个“内实多欲。而外示以仁义”的皇帝。我猜想司马迁大概是想用刘邦的真。衬托汉武帝的假。而刘邦在司马迁的笔下。确实也非常的“真实”。打了败仗就认。做错了事就改。这是一个跟普通人一样会失败、会犯错的人。但他可以屡败屡战。能够知错就改。真正的伟人绝不是从不犯错的圣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8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史记,刘邦,司马迁,汉武帝,汉家,的人,史官,本纪,沛县,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丑化刘邦,为什么这本书还能流传下来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司马迁是私下写作的《史记》。他自己知道书里的内容过于敏感。害怕被毁掉。所以写完之后没有公开。并且保存了两份文本。到汉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