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灭亡前,三次求助于唐朝,为何唐朝始终没有派兵帮助?
原创

波斯帝国灭亡前,三次求助于唐朝,为何唐朝始终没有派兵帮助?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波斯第二帝国也即萨珊王朝。成立于224年被灭亡于651年。波斯帝国灭亡时正处于唐太宗、高宗时期。也正是对东西突厥进行打击的关键时期。每个国家当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是否用兵。波斯和隋唐只有经贸关系。在西部边疆上更是一种潜在敌人的关系。

(1)唐朝和波斯既不是同一文明体系。又不在同一个势力范围内。更重要的是。因为唐朝国力渐强。唐朝西部、北部边疆以外地区渐成兵锋所指

我们先看看萨珊波斯的疆域。就能明白双方的关系是多么复杂。萨珊波斯控制着今天的中东大部分地区、高加索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

请注意。在7世纪上半叶的亚洲有几股大势力。他们属于竞争关系。特别是唐朝逐渐稳定后。内部经济逐渐发展。对外商贸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打通西域通路就成为一种经济上的必然。再加上。突厥势力在几股势力中最强大。对唐朝威胁也最大。

而萨珊波斯所控制的吐火罗正处于西域地区。也就是说。萨珊波斯与西域诸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当然。萨珊波斯政治、文化影响力居主。其军事影响力不大。西域主要玩家还是西突厥。

由此。在波斯衰微、突厥被唐朝打击下。西部地区正成为唐朝的战略攻取地。

在这种情况下。波斯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唐针对的对象。当然不会出兵。

(2)唐太宗对波斯的三次求援。正处于与西突厥激烈交锋时刻。即使想帮忙。也恐无余力

637年。波斯大军被阿拉伯帝国军队打败、统帅阵亡。在此情况下。与波斯关系最紧密的是拜占庭帝国。但拜占庭一方面和波斯的矛盾很多。可以说波斯从建国开始就一直与拜占庭战争中;另一方。拜占庭因为也控制着中东部分地区也在受大食地打击。所以。拜占庭不会帮忙。

在这种情况。他们选择向唐朝求援。637年出发到638年。向唐朝惊险了一条蛇。

《新唐书·波斯传》:贞观十二年。(伊嗣侯)遣使者没似半朝贡。献活褥蛇。状类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

对于请求。李世民以路程遥远为由拒绝。塔巴里在《年代纪》中说。唐太宗给波斯皇帝回信:你还是和他们和平共处吧。他们没有对你动怒时。你也别对他们动怒。

唐太宗642年、648年两次向李世民说明波斯的危险。但李世民并没有什么表示。

波斯灭亡后。出于阻止大食从西、北两大方向威胁唐朝。唐高宗李治对波斯残余势力进行支援。但总体上。对救援波斯问题上出于在西域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显得关注。

其他观点: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波斯求援事件的始末。

当时向唐朝求援的是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又称亚兹提泽德三世)的儿子卑路斯(Peroz)。卑路斯向唐朝求援的原因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消灭:萨珊王朝从633年开始遭受阿拉伯人的侵略。伊嗣俟三世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侵略。在637年的卡迪西亚战役失败后。萨珊王朝灭亡的命运已无法逆转。伊嗣俟三世为躲避阿拉伯人的兵锋一路向东逃跑。651年时他在呼罗珊地区被一位磨坊工人刺杀。此事也标志着萨珊王朝的正式终结。

伊嗣俟三世(中)的加冕式

值得注意的是。据《旧唐书》记载。早在伊嗣俟三世遇害前。他本人就曾多次向唐太宗请求发兵援助。但都被唐太宗拒绝。卑路斯历经周折逃到吐火罗。得到当地人保护后于654年派使节向唐高宗求援。唐高宗以“路途遥远”为由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661年。卑路斯第二次派使节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没有明确拒绝。在661年下诏建立“波斯都督府”、让卑路斯担任当地都督。又在662年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应该说。截至此时。唐王朝还是给予了卑路斯一定的帮助。唐高宗或许希望利用卑路斯的影响力控制中亚地区、减缓阿拉伯人东扩的进程。

唐代疆域图。最左边的部分即是“波斯都督府”。

675年左右。卑路斯来到长安。唐高宗将他封为右武卫将军。但卑路斯被封为右武卫将军后不久便逝世了。他的儿子泥涅师继承了这一官职。679年。唐高宗下令大臣裴行俭将泥涅师及其部众送回波斯。不过泥涅师一行人只走到吐火罗地区就没再前进。泥涅师在吐火罗居住了20多年后。又在707年返回长安。被唐中宗授予左武卫将军。最终病死长安。卑路斯父子的萨珊王朝复国梦最终未能实现。

负责护送泥涅师的唐朝名臣裴行俭

以上就是波斯求援事件的始末。唐朝之所以未能出兵。主要原因如下:

1、路程遥远、后勤压力巨大。在古代世界。劳师远征本就是兵家大忌。唐朝即使从西北疆域出兵中亚。路途也有千里之遥。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2、即使不考虑路途遥远和补给问题。唐朝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也使它无暇东顾。比如。唐太宗时期与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唐高宗时期对西突厥和朝鲜半岛的战争持续时间均较长。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唐朝很难拿出足够的兵力支援波斯。

3、最重要的是。唐王朝的战略重心基本上还保持在东亚范围之内。历代唐朝皇帝对西域和中亚诸国的态度只是“确保朝贡臣服”而非“实施武力征服”。他们对中亚事务的关注度远没有对突厥、高句丽、吐蕃等政权的关注度高。因此。从根本上说。唐朝没有出兵支援波斯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

700年左右的唐朝地图。可见唐朝对东亚地区的重视程度。

其他观点:

俾路斯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末代君主亚兹路德尔德三世的儿子。他父亲在位时期正是阿拉伯帝国全面崛起而波斯全面衰落的时代。眼见波斯帝国的领土逐渐被阿拉伯帝国吞噬。心急如焚的亚兹路德尔德三世通过丝绸之路得知古老的东方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唐帝国。武运昌盛。亚兹路德尔德三世得知唐太宗李世民消灭了草原霸主东突厥汗国。被尊为“天可汗”。于是想要借助唐朝的军事力量来打压阿拉伯人。

根据一些波斯文献和《旧唐书》记载:7世纪上半叶。亚兹路德尔德三世曾多次派遣波斯使者沿着丝绸之路到达长安向唐太宗求助。并提出愿意臣服。只要唐朝能够出兵中亚。但是这些请求无一不被搁置下来。唐太宗明确表示可以接纳亚兹路德尔德三世。但路途遥远实在不能出兵。实际上。唐太宗不愿意出兵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强敌阻隔。唐朝当时并没有突破葱岭地区。西北还有强敌西突厥汗国存在。唐朝要出兵中亚。首先就要突破西突厥人的领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唐朝陷入了与高句丽的战争。唐太宗一直对高句丽用兵。希望在有生之年灭掉东北的强敌。因此在唐太宗后期。唐军主要在东北作战。战略重心无暇顾及中亚。

可怜的亚兹路德尔德三世最终也没有等到唐朝的援军。在651年死于内乱中。他死后。波斯帝国彻底瓦解。亚兹路德尔德三世的儿子俾路斯因为遭到阿拉伯人追杀。逃到了靠近唐朝边境。

公元661年。唐高宗派遣使者在中亚设置了一个波斯都督府。让俾路斯作为立身之所。波斯都督府距离中原万里之遥。是唐朝边境的最西处。俾路斯在波斯都督府滞留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经受不住阿拉伯人的军事压力逃往长安。后来。俾路斯父子都在唐朝长安担任官职。至死也没能恢复波斯萨珊王朝。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5:30

    波斯,唐朝,王朝,路德,突厥,帝国,拜占庭,太宗,中亚,阿拉伯人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5:30

    没想到大家都对波斯帝国灭亡前,三次求助于唐朝,为何唐朝始终没有派兵帮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5:30

    波斯第二帝国也即萨珊王朝。成立于224年被灭亡于651年。波斯帝国灭亡时正处于唐太宗、高宗时期。也正是对东西突厥进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