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蒙古与南宋的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双方都在斗智斗勇。互相较劲;到了后期完全就是在比烂。蒙古是稀烂。南宋是稀巴烂。最后大元赢了南宋。仿佛是在说。承认承认。全靠同行衬托……
南宋朝廷的格局。起始于宋高宗时期的第二次绍兴和议。根据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宋正式割让了东至淮河。西至大散关以北的所有北方领土给金国。从此以后。南宋政权心甘情愿的当一个偏安政权。截止南宋与蒙古正式翻脸之前。南宋跟当时盘踞在北方的金国打了五次大战。其中两次挨打(海陵王南侵、金宣宗南侵)、两次北伐(孝宗北伐、开禧北伐)。还有一次联合蒙古灭金。
蒙宋联军灭金前夕。金国已是亡国之态。南宋朝廷内的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刚登基不久的宋理宗便答应了蒙古的请求。但是作为联盟的条件。南宋方面希望蒙古在灭金后。能够把河南还给南宋。在得知蒙宋联盟后。金国方面立刻派使节到临安陈述利害。向南宋方面陈述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南宋能放弃联蒙灭金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宋理宗的拒绝。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造成河南空虚。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主战派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的防御战略。与蒙古做长期对峙。按照这个战略。南宋方面要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结果血气方刚的宋理宗等不及啊。火急火燎的派了六万淮西军就先去了。
宋军北上后。一开始进展的比较顺利(毕竟河南都是无主荒地了)。先进驻了故都开封。准备下一步收复洛阳。然而当时的开封城早已残败不堪。不复当年的之兴盛。宋军进城后。没有任何后勤物资。只得在城中等待后援。结果这就给了蒙古人调兵的时间。派兵在开封和洛阳之间设伏。将进军洛阳的宋军打的惨败。西进的宋军这一败。瞬间就导致了连锁效应。因为按照南宋的战略。收复三京的重点是要收复潼关。依靠潼关的天险防御蒙古军进攻。而且更要命的是。原定计划是十五万精兵北上。现在只有六万。宋军就算想增援西线。继续实现拿下潼关的计划。兵力上也不够用。于是宋军全线大溃败。“端平入洛”宣告失败。
收复河南计划失败后。蒙古以南宋方面违约为借口。于是在端平二年(1235年)主动挑起了战争。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打到端平三年。宋军三线全败。其中西线的蒙古军突入四川。在阳平关击败宋军曹友闻所部。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将整个四川盆地全部扫荡了一遍。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人两次屠城。西线蒙扫荡四川的同时。中路的蒙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被完全打穿。湖北的江北之地全部拿下。蒙军隔长江与宋军对峙。宋理宗被各条战线的惨败急得焦头烂额。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名将孟珙挺身而出。
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首先在江陵挫败了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
嘉熙元年(1237年)。孟珙又在黄州挫败了蒙军的围攻。令蒙军“死伤十之七八”;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将江北的襄阳、随州、郢州和荆门全部收复;
嘉熙三年(1239年)。西线蒙军杀至今天的重庆奉节。大有由川渝入荆襄之势。孟珙率军赶至奉节。大破蒙军。使得蒙军不能东下。巩固了荆襄地区。
嘉熙四年(1240年)。中路蒙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战术。主动向蒙军发动偷袭战。将蒙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几年之内不敢再从荆襄南下。
淳祐元年(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东路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南宋的上流防线。他一到任就对四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大改革。使得四川战场由危转安。宋军逐步收复四川。为了应对蒙军的反扑。余阶创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靠着这套体系。西路战场一直坚持到了南宋灭亡。
备注: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纵观这一阶段的战争。南宋方面虽然早期一触即溃。失地千里。但之后迅速调整。逐步扭转了战局。并且建立了一套防御蒙古军进攻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阶段后期开始。蒙古军的主力就不是蒙古人了。而是降蒙的金人或者北方汉人。
跟蒙形成对峙局面后。南宋方面有一点志得意满。在对峙几年后。南宋朝廷逐渐对中路和西路的大将产生了不信任。因而各种打压。为后来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淳祐六年(1246年)。蒙宋战争史上的一个小转折点。这一年。名将孟珙受到了宋理宗的怀疑。自解兵权。抱憾而亡。
事情的起因是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因为范用吉身为蒙古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一旦归顺。显然会在军事上对南宋的抗蒙大局有推动作用。但是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感到心灰意冷。为了避嫌。他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准许孟珙退休。孟珙本就患病。回乡后就一病不起。当年病逝。
七年之后。守蜀有功的余阶也遭到怀疑。宰相谢方叔以各种理由迫害余玠。导致宋理宗将余玠召还于朝。余玠莫名其妙的被贬。当然是愤懑成疾。不久后便在四川暴卒。(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因此这便是南宋的一个死结!要想守住各条防线。就必须要给对方将领实权。但是给的权力过大。中央又不放心。后期会以各种理由把将领们撤职。再收回权力。如此反复无常。将领们怎能不心寒?实际上后期的蒙宋战争。替蒙古打前锋的人几乎都是北方汉人或者南宋的降降。因此可以说。南宋的灭亡。一半是实力差距。一半是南宋自己各种作死造成的。
南宋是各种摆烂。蒙古方面呢?其实也是一片稀烂。不过比南宋要好一点。蒙古的稀烂之处在于。窝阔台汗死后。蒙古与其它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差。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强行夺权。导致蒙古本部与四大汗国之间公开分裂。失去了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依靠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所以说。蒙宋战争的后期。双方都有内政不稳的问题。
但是蒙古比南宋强在一点。忽必烈为了维持统治。对北方的汉地给予了很大的实权。给北方汉地豪族大姓开出了一个南宋朝廷给不出的天价筹码——封建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汉人会对灭宋如此卖力的原因。因为人家蒙古人给的价码高!
需要强调的是。北方的汉族豪强经常有叛乱的现象。说明蒙古人在北方的统治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南宋给的价码不够。导致后来汉人基本上不信任南宋了。
据说宋度宗出身之前。他的生母因为出身微贱的关系。总是受王府正房夫人的欺负。有一天度宗的生母受宠幸。怀上了度宗。被王府夫人发现后。派人给度宗的生母逼服打胎药。谁知胎儿没打下来。还是出生了。因为他是宋理宗近亲中唯一的男孩。便得到了全府上下人的保护。可无奈的是。身为胎儿的宋度宗已经中药毒。从生下来开始就表现出天生体弱。手足发软的问题。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低于正常水平。宋理宗为他配备了良师。精心教导。仍不能使他开窍。常常把宋理宗气得发昏。左丞相吴潜不同意让这个弱智儿为大宋天下的继承人。请求另选宗室子弟。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奸相贾似道的反对。他乘机向宋理宗进谗言。将吴潜贬往外地。别人更不敢多言了。因此宋度宗继位后。对贾似道非常信任。把军国大权都交给他来执掌。这样一来。原本就是暗无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的腐朽不堪了。
备注:宋度宗是宋理宗的侄子。因为宋理宗没有儿子。所以宋度宗便被为收为养子。立为南宋诸君。
宋度宗继位三年后。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起初利用汉水把物资源源不绝送入城内。与蒙军坚持了对峙了三年多。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直到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为南下灭宋预热。
两年后。樊城失守。不久后。襄阳也被元军攻陷。尽管宋军死战不退。与元军在襄阳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实力差距。坚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阳沦陷。在攻打襄阳之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大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灭了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三路包抄。
拿下襄阳的第二年。忽必烈下令二十万元军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的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两年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无奈之下。谢太后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基本灭亡。后来南宋的残余势力又坚持了三年。但总体上没有任何好转。最终崖山之战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备注:崖山海战之后。坚守在重庆的宋军又奋战了几个月。弹尽粮绝后。出城投降。
虽然某些人对蒙古历代大汗多有贬低。但事实上。蒙哥也好。忽必烈也好。他们都不是那种对内政一窍不通的马上君王。或许忽必烈不是一个治世之君。但他对身边的汉人和汉化色目文官们很信任。这些人是搞经济一把好手。不管是农业发展。还是发行纸币搞金融。蒙古并不比南宋差。反倒是南宋那帮渣渣。不知道是书读得多。把人读傻了。各种作死犯贱。把自己作死了。
不过在军事方面。公道的说。其实宋军的表现并不差。尤其是在防御方面。南宋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选择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阳军区的大批武将就是如此。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所以忽必烈灭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比军事方面要大很多。
这一点。在忽必烈称帝之后尤为明显。忽必烈称帝后。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经济文化思想体系与南宋抗衡。大肆招抚南宋的官吏士卒。连游民聚众入见也予以重赏。重用投降官吏。事实上。蒙宋之战的后期。已经转化为封建王朝更替的战争了。
其他观点:
答:开答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居然是谩骂、嘲弄和指责的人居多。
大致的情况是说南宋自己“作”。不作就不会死。南宋的灭亡。是自找的。
对这类答主、以及有这类想法的人。我只想援引郭德纲老师的一句话以作警示:远离这种人。远离这种不结合实际情况只知谩骂和指责的人。否则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其实。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学者柏杨。
柏杨是从这三方面对南宋进行嘲弄的。
一、取笑南宋的“联蒙灭金”策略。说这是在蹈北宋“联金灭辽”的覆辙。
柏杨原话是这样说的:“宋帝国帮助蒙古消灭金帝国。在感情上有合理的解释。但竟然再蹈历史覆辙。”
二、蒙古原本无意与南宋为敌的。是南宋玩火玩大了。
柏杨说:“蒙古并没有跟宋帝国为敌的意思。江南纵横的河渠和稻田。对他们既神奇又陌生。现在被宋帝国的无端攻击所激怒。也被宋军的腐朽无能所诱惑。于是顺便地把宋帝国也列入它的狩猎名单。”
三、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南宋君臣还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柏杨举了一个例子:赵孟启(南宋度宗)才恍恍惚惚问贾似道:“仿佛听说襄阳被围很久。”贾似道回答说:“蒙古兵早就被我们击退了。怎么会有这种谣言?”赵孟启说:“一个宫女这么讲。”贾似道不久就查出宫女姓名。用别的罪状把她逮捕。死于监狱。从此再没有人敢忧虑国事。而只敢赞扬贾似道英明。
下面就这三点作简单剖析。
在成吉思汗发动灭金战争伊始。南宋政府是想实施“扶金抗蒙”策略的。道理柏杨懂。南宋君臣也都懂。当时。以大臣乔行简为代表。绝大多数人都说。蒙古是一个比金国更凶狠、更生猛的角色。灭金只是时间问题。一旦金国被消灭。南宋就会与之为邻。南宋之前既制约不了金。之后对这个新强邻也肯定制约不了。那时必有灭顶之灾。
应该说。宋朝君臣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还是有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问题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厢情愿。金国并不接受。
被蒙古人打懵了的金国人丢失了两河和山东的地盘。国土萎缩。税收收不上。国库紧缺。没心思和南宋玩。粗暴地采取了“北失南补”的策略。即向南侵略软弱的宋国。妄图侵占南边的土地来弥补北边的损失。
面对金国势若狂风暴雨的进攻。试问柏杨们。你们还怎么“扶金抗蒙”?!
南宋能做的。就是赶快拎起刀子和金人干仗了。
1233年。金国已经被蒙古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谈“唇寒齿寒”的道理。
救还是不救?
傻瓜才会救。
南宋大将孟珙对当时形势洞若观火:金国苟延残喘。已经撑不了几天。救它。根本起不到“联合”的目的。所谓“联合”。不过是要宋国全盘揽下它释下的挑子。傻不拉叽地和蒙古人拼命。而蒙古的兴起。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宋国根本就不是它的对手。当下之计。不如联合蒙古。拖延与蒙古开战的时间。在必将到来的宋蒙决战前争取备战时间。另外。在联合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对金作战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去其轻我之心。又可以抢占一些地盘。增加战略纵深。
所以。联蒙灭金。并能说是南宋“作”。换谁谁都得这么干。
二、说南宋玩火。无非是指“端平入洛”。
柏杨认为。如果没有端平入洛事件。蒙古就不会与南宋开战。则南宋就可以永享太平了。
我只能说。真是幼稚得可以!
蒙古自其崛起之日起。从来就没停止过扩张的脚步。其地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以掠夺为乐趣。以征服为追求。南宋又是如此繁荣富庶。吞并。还需要有更多的理由吗?
其实。就连贫瘠的非洲、偏远的越南、隔海的日本。蒙古人也不想放过。只不过最后因为酷热的气候、复杂的山林。以及两场诡异的大风而放弃了。
端平入洛。不过是执行名将孟珙提出的“增长我战略纵深”观点。而早在1227年。蒙古人就已经入侵宋境、屠杀劫掠了百姓了。当时。蒙古军在连破金关中平原数州县以后。悍然侵犯四川。先陷四川利州西路所属的西和州、天水军、阶州、成州、文州(今甘肃东南)。接着又陷沔州(今陕西略阳)。全部夺取四川北部防线的秦岭三关。
另外。金国初亡之时。蒙古谋臣耶律楚材就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谋士李实也“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而在宋廷在讨论要不要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时。蒙古汗国也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大将塔察儿(木华黎之孙)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
由此可见。没有所谓的“玩不玩火”问题。侵宋。早已在蒙古人的庙算之中。
三、宋蒙生死决斗四十五年。南宋是否一直都“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得更远——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还在草原上杀伐攻掠的时候。南宋的宰相余端礼就对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说:蒙古发展迅猛。很可能会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是我们的劲敌。当时。宋宁宗点头赞同。随后传令驻守在边界的所有军队都加强戒备。
而在蒙古攻金的岁月里。宋朝上下也一直把蒙古人当成日后的劲敌来看待。时时谋划着怎么防范着它。即使是宋蒙结盟的日子里。也没放松过这种警惕。
上面已经说过。宋蒙结盟。一方面是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第二方面是抢占地盘。增加我战略纵深。以迎接以后的宋蒙交战。
蒙军于端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235年。分三路南侵。窝阔台可汗的儿子阔出。率领中路蒙军。进攻襄州、郢州;窝阔台的另一个儿子阔端率领西路蒙军。向甘肃一带出发。进攻四川;蒙古将领口温不花。从中路进攻江淮地区。
宋理宗赵昀曾向孟珙问计。说情愿割地赔款同蒙古统治者和谈。
孟珙明确答复:蒙古军队目的是想侵占整个南宋。没有和谈的可能。
作为军人。孟珙以死报国。率军冲杀在前线。与蒙古人数度交锋。终于化解掉了蒙古人的攻势。
实际上。蒙古方面。窝阔台为了巩固了自己的大汗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在花剌子模、金国等国已灭。南宋也处在守势之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长子西征”。
所以。第一次宋蒙间正式交战告一段落。
但南宋方面也并未掉以轻心。执行孟珙提出的“藩篱三层”军事防御措施。以有效防止蒙古军队的入侵。
此外。孟珙还主动出援川东、淮西。扩大防区。
……
要问“蒙攻宋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宋朝在干嘛呢?”
我的回答就是:这四十五年宋朝都有在备战、作战的。不能因为它是失败者。就把所有的污水都泼到它的头上。
想想看。当时的蒙古势力已如日中天。中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全被他们践踏在马蹄之下。可谓攻必胜、伐必取。所向披靡。
如果说“宋朝一直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能支撑得了四十五年吗?
蒙古强大的骑兵团来去如风。天下无人能敌。以步兵为主的弱小南宋却与之相抗了半个世纪之久。有人因此赞叹:南宋抗蒙四十五年。实是世界奇迹。
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柏杨们。给你们来。你们又能更好的办法吗?
其他观点:
蒙古攻宋的导火索是在公元1235年发生的“端平入洛”事件。是指南宋王朝在联合蒙古灭金以后单方面进攻中原。结果引发了宋蒙全面战争。早在蒙古灭金以前。他们已经于1218年攻灭了西辽。1227年攻灭了西夏。占据着辽阔的中国北方。与淮南的南宋形成鲜明对比。公元1234年。蒙古的主力已经将金国的残余势力压缩到河南蔡州一带。并约南宋联合灭金。
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淮南的南宋王朝深知蒙古的威胁。但他们之所以坚持出兵灭金。一则是因为宋金有世仇。二则是想向蒙古汗国展示武力。可是金国灭亡后。南宋直接与蒙古接壤。曾经的盟友也就变成了敌人。端平入洛事件后。蒙古的窝阔台汗以南宋单方面背盟为理由。出兵攻掠南宋的四川。揭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
尽管如此。在蒙古南侵的过程中。宋朝依然至少有2次喘息的机会。如果南宋好好利用。或许可以延缓灭亡的时间。一次是窝阔台汗饮酒去世。一次是蒙哥汗战死。可是。南宋内部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宋理宗、宋度宗两位皇帝均昏庸无能。沉迷于酒色。一旦听说蒙宋的战事有所起色。便又躲在后宫拒不上朝。南宋的权臣贾似道执政几十年。对外一昧媾和。对内又不修战备。最终将日渐没落的南宋王朝带入了坟墓。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90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南宋,蒙古,襄阳,蒙古人,金国,河南,忽必烈,潼关,战争,将领
没想到大家都对蒙攻宋45年,宋朝这些年是如何应对的?为何没有想出克制的办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蒙古与南宋的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双方都在斗智斗勇。互相较劲;到了后期完全就是在比烂。蒙古是稀烂。南宋是稀巴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