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什么不能作为“襄阳说”的证据?
原创

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什么不能作为“襄阳说”的证据?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襄阳说”认为。习凿齿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诸葛亮“躬耕于襄阳”最有力的证据。的确。这似乎能证明“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但如果习凿齿的话是铁板钉钉的证据。那他说的“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是不是证据?又说“襄阳有孔明故宅”。自相矛盾。所以习凿齿这些话要么都信。要么都不信。另外。习老先生从来没有说过这个“亮家”有“草庐”。从来没有说过诸葛亮在隆中“躬耕”。从来没有说过“南阳之邓县隆中”是“南阳”!选择性失明是史学研究大忌。只看风月宝鉴的正面而不看反面。最终只能是自扇耳光的笑话!

“襄阳说”认为:“史书记载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凡是学历史的都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这是不是欺负我们没有看过史书啊?诸葛亮说过“襄阳”和“隆中”吗?《三国志》记载了“襄阳”和“隆中”吗?都没有!都没有的事情有哪门子一致?诸葛亮只说过“躬耕于南阳”!请问。刘禹锡“南阳诸葛庐”的记载。大明皇帝的《钦定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祀典、祭文、祭品》的御碑与“襄阳隆中”始终一致吗?好好翻翻历代史书。有哪一本书说过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有哪一句话把隆中称为“南阳”?这个“始终一致”是从哪里来的?“凡是学过历史的都认为”的论断是哪来的底气?“南阳说”的学者就没有学过历史吗?史念海、刘庆祝、二月河、袁祖亮、王子今、王震中等等史学家就没有学过历史吗?笑话!教科书北师大版《出师表》中。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注解为:“意为在南阳种地为生。躬:亲自。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而人教社对“隆中”的解释是:“地名。一说在现在湖北襄樊。一说在现在河南南阳”。这里哪有“始终一致”?一厢情愿没有用。只会给世人留下笑柄。

在躬耕地的争论中。“襄阳说”经常拿“隆中”“隆中山”来证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阳如果不在隆中。为什么叫《隆中对》啊?”。笑话。且不说《隆中对》的名称清代才出现。以前都是叫《草庐对》。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阳的啊!史书最早出现“隆山”的记载是东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个隆山毫无疑问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阳”。《水经注》则具体记载为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的蓼山。该山坡道平缓。马车可直上山顶。几十公里外的卧龙岗历历在目。与李兴所述丝丝入扣。而“隆中”之名则是王隐的《蜀记》引用李兴碣文的加注。由隆山变为“至隆中”。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现。但并未言明此“隆中”在何处。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应该还在沔之阳的湖阳。而此时汉水南岸襄阳西则根本没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记载。100余年的襄阳人习凿齿才“号曰”了一个“隆中”。何谓“号曰”?就是“给它安个名”的意思。今天襄阳不也把泥嘴镇“号曰”成了“卧龙镇”了吗?“号曰”毕竟是嘴说。实地考察一下湖阳隆山和襄阳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脚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刘弘费那么大劲爬隆中山去“远望”什么?“远望”哪里的“亮宅”?刘弘为什么非要先去登山“远望”才能回过头来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闾”?有这么笨的人吗?现在的隆中山峰峦陡峭。荆棘密布。牛车、马车能上去吗?可见。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兴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让隆中风景区弄一辆马车试试登上隆中山远望一下。必定是一场闹剧啊!

其他观点:

谢邀。首先要尊重史界先辈习凿齿。

2⃣️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问题来了:1、习凿齿对于故宅、亮家描述前后龃龉。您相信哪一句?2、《汉晋春秋》记述“自汉以北为南阳”。这个“号曰隆中”应在汉江以北才对码吧?3、所谓“号曰”——“我”听人说的。“我”不为真实性背书。信不信您随意(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襄阳说”者是信了)。

3⃣️“号曰隆中”被襄阳说者当成襄阳说神主牌。到处拼接“证据”。假模假式地与南阳卧龙岗打上了擂台。一打就是上千年。至于“故宅”、“亮家”、“寓居”。为何在清中页(康熙年间)落地现址“古隆中”后。又被襄阳说者秃噜成躬耕地。与南阳卧龙岗打起数百年笔墨官司。这个是世人一直在探讨的炫幻现象之一。

4⃣️游览过古隆中的游客都知道。古隆中“隆中十景”散布于一面山坡及冲沟之上。如果硬要说这里是躬耕之地。估计连诸葛先生的耕牛都不乐意——尼玛田没耕好。先把哥累死啊?呵呵。

关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南朝裴松之有如下评价: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注》中。引用了《襄阳记》的记载后。又说到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 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中。裴松之在作注时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到“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

有鉴于此。其“号曰隆中”作为襄阳说证据是否能证明什么。相信读者自己会有心证。谢谢大家。

其他观点:

其他襄阳说的证据也不胜枚举!

在诸葛亮在这个年龄段。是要拜师求学与娶妻交友的。他的恩师司马水镜。妻子黄月英。老丈人黄承彦。好友徐庶庞统庞德公等圈子全都在襄阳啊!

《隆中对》诸葛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然东汉末年之南阳。非今之南阳。今之南阳。东汉称为宛。诸葛亮于此文中有云“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此宛即古之地也。。。南阳的兄弟。你拿什么去证明诸葛躬耕地在宛???

宛就是宛。先前的南阳已非今之南阳。如今的襄阳辖属亦非古之襄阳了。

经过战乱。割据。管辖地几度变迁易主。历史是在时空变化中延续的。有横向的地域空间变化。也有纵向的时间推移变迁。尊重历史。敬畏古贤。

甚至到了唐代。某地也无足轻重。即使从那儿过路。也可以跳过被忽略不提呀。

有诗为证:

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诸葛来西国。

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

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

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

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

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

使我寒涕垂。

[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没什么好争的!汉时期现南阳市叫宛城。张秀投降曹操就发生在哪里!因此刘备三顾时。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界去请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57:43

    襄阳,南阳,隆中,卧龙,说过,邓县,诸葛,证据,故宅,这是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57:43

    没想到大家都对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什么不能作为“襄阳说”的证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57:43

    “襄阳说”认为。习凿齿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诸葛亮“躬耕于襄阳”最有力的证据。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