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原创

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阴养死士的27岁姜维。

三国历史上有两位“阴养死士”的名人。一个是姜维。另外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蜀汉后期的军队统帅。一个最后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来“阴养死士”的作用还挺大的。何谓“阴养死士”呐?就是一些勇猛敢死的人士被别有用心的人笼络了。高薪培养着他们。但是又不在培养他们的主人身边。散落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大致在同一地区。遇到紧急时刻。这些人会像军队一样聚集起来。为主人效劳。类似于私人精锐武装部队。司马懿养了3000死士。姜维当时在魏国的时候估计也就几十至几百人不等的范围。他任职天水郡的参军。也就等于天水郡军队的参谋长。各种收入摆在那儿。不可能养这么多死士。

姜维人生的BUG

年纪轻轻的姜维心思缜密。雄心勃勃。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很不幸。他就遇到了人生的BUG。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经在既定目标区域安排了很多间谍。窥探曹魏的军机、军事将领、将领之间的关系、后勤准备等消息。228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就做好了功课。天水郡、南安郡都是北伐的目标地区。诸葛亮早就命令间谍散布虚假消息。天水郡守马遵得到了姜维拉帮结派。阴养死士的消息。当时他没敢发作。害怕姜维把他杀了。诸葛亮的间谍散布的假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天水郡郡守马遵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姜维可能要投降蜀汉。但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而姜维却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那点小秘密早就被郡守知道了。

曹魏大将郭淮镇守天水郡。诸葛亮北伐的消息纷至沓来。于是郭淮率领天水郡守马遵、天水参军姜维、天水功曹梁绪、天水主簿、天水主记梁虔等视察各地的军备防守情况。

当时到了洛门视察。军报蜀汉军队马上就到了。天水郡守马遵肯定向郭淮汇报了姜维阴养死士的问题。加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郭淮、马遵半夜里抛下天水郡的一帮人自己跑到了上邽去了。力保上邽不丢失。姜维等人知道消息之后。赶紧追赶郭淮。紧赶慢赶没有赶上。等到了上邽时。郭淮命令士兵不得放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给天水郡守马遵致信。请他回到冀县(现在甘肃甘谷县)防守。马遵的回信亮了底牌。称冀县那个地方都是“贼”。暗指姜维私自收拢一批盗贼。不仅如此。马遵早就传信冀县防守的官员。不得放姜维入城。姜维等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冀县时。又吃了闭门羹。这一记载有不同之处。《魏略》称走投无路的姜维等人没有到达冀县就归顺了诸葛亮。此时正值蜀军街亭大败。却迎来了姜维等人的归顺。姜维等人来不及接出家眷就撤退了。魏军攻下了冀县。姜维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魏军扣押。

诸葛亮知道姜维母亲的来信之后。下令姜维回家奉养母亲。姜维却说: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稍有差池人头落地。姜维迫不得已跟随诸葛亮回到蜀汉政权。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将领并没有按照曹魏的军队制度马上处置姜维的母亲和妻子。有保人保下了她们。延后处理。姜维母亲写信劝说他回去估计是曹魏方面的计谋。让蜀汉不敢大胆放心的用姜维。而且。天水郡、南安郡的郡守都被曹魏当局处死了。一个郡守居然把手下的重要官吏逼上了绝路。算是替姜维等人出了一口恶气。

姜维为何会誓死效忠蜀汉36年?

年纪轻轻的姜维就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评价他是: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

姜维不情愿的归顺蜀汉之后。诸葛亮也给他规划了人生道路。重点提拔、培养他。归顺之后就让他担任仓曹掾。丰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这个仓曹掾实际上就是负责军队后勤仓储谷物之类的官员。其实诸葛亮也是防备他逃跑。不让他负责具体的军队指挥事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诸葛亮决定任用姜维担当大任: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这是诸葛亮考察之后对姜维的评价。第一个是忠。心存汉室;第二是深懂兵法;第三。勤于做事。已经考虑让姜维率领虎步军5000-6000人。这是蜀汉机动军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见诸葛亮是真正欣赏他、培养他。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前。他和长史杨仪、费祎、姜维密谋。让魏延断后。姜维排在倒数第二位。防备魏延。其实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长史杨仪早就不和了。魏延想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魏延不肯担当后卫。却和杨仪率领的大军互相争斗。大打出手。两个人各自上表后主刘禅称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了董允、蒋琬等人。他们都力保杨仪。蜀军都十分清楚魏延的所作所为。将士们都不愿意跟随魏延。魏延只好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亲信逃跑。被马岱追上。并且斩首。

姜维之所以能在蜀汉呆了36年。频频征讨曹魏无怪乎一下几点:

第一。清晰可见的成长空间。

诸葛亮非常了解姜维的性格为人。没过几年就把他提拔到重要岗位。蜀汉的名将中后期时已经不多。有魏延、姜维、廖化、王平等。姜维的地位日趋巩固。更是成为诸葛亮衣钵的传人。每逢大事必有姜维参与。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第一大将魏延却死于内斗。姜维的身价更加高涨。

姜维可以想见到自己的未来。必定会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诸葛亮曾经的位置在不远处等着他。253年。51岁的姜维开始主持北伐。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顶峰。这也符合了别人对他他年轻时的评价。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是一员投降的将领。按照道理应该不予以重任。不过诸葛亮欣赏他、信任他、培养他、重用他。不计前嫌。

俗话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姜维忠心不二。士为知己者死。他一直想着恢复汉室。统一华夏。继承诸葛亮的衣钵。

第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姜维在曹魏之时。不被信任。几段流言蜚语就让郡守马遵抛弃了。设想一下。假如姜维回到魏国会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我想应该是猜忌多。一定不被重用。而且要调离军队指挥的岗位。

假如有人欣赏他。充其量也就是曹魏地方上的军队首脑。最大做到郡守这一级别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况且还有人生的“污点”。

姜维在蜀汉有着清晰的未来。已经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在曹魏。进入中央决策层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第四。是否有母国这一说。

三国鼎立。都是在汉朝的疆域上分裂出来的三股势力。都是窃取汉室的江山。民众心中还没有形成什么“祖国”、“母国”的概念。只有主公和自己个人的成长空间。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确实忽悠了一大批人。不然也成就不了蜀汉政权。

当时。三国鼎立。谁都有可能统一。姜维希望自己成为三国统一的那个人。在蜀汉政权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生在世能够得到这样机会的人少之又少。为何不忠心一辈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呐!

其他观点:

姜维对蜀汉的态度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之所以说姜维是一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姜维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标签。就是姜维是一个降将。要知道历史上对降将重用的记录是极少的。而降将为了所投降的国家奋斗终生的概率更是少不可闻。因为降将往往意味着再次叛逃。






综上所述: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师从大儒郑玄。幼年在母亲的教导下。一心想忠君爱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在天水的时候。却被郭淮和马尊无情的抛弃。无奈只好投降了诸葛亮。却被诸葛亮赏识。跟诸葛亮一起。殚精极虑。为恢复大汉而努力奋斗。 因此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姜维完全承袭了诸葛亮的思想。为兴复汉室而努力。虽然形势非常不利。但姜维从没有气馁。哪怕到最后关头。刘禅投降。姜维仍然想翻盘。撺掇钟会谋反。 可惜的是最后被乱军所杀。姜维的死更代表一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因此姜维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至死不渝!

其他观点:

说到姜维。算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姜维因为受到了太守马遵的怀疑而被抛弃。不得已姜维投降了正在攻打天水郡的诸葛亮。之后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以曹魏降将的身份。一步一步做到了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大将军。这简直是三国中的一个奇迹。

大将军手握一国之兵权。即便是本国之人。如果不是特别受信任的人。是非常难做到这个职位的。而作为了一个敌国降将。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姜维却做到了。

乱世之中。一个人能得到重用。信任比能力更重要。姜维不仅被信任。而且能力也后蜀汉时代无人可比的存在。诸葛亮只是提拔了姜维。但姜维受重用却是在刘禅手上。如果没有皇帝刘禅的提拔重用。姜维也不可能做到蜀汉大将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姜维为什么投降蜀汉之后。一心一意与他的母国曹魏为敌?为何终身不断地北伐?要知道姜维的母亲可仍然被留在了曹魏。

姜维严格说来算是曹魏的烈士之后。父亲姜囧因为战死沙场。才让儿子姜维成为曹魏天水郡的参军。子承父业。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也许姜维这一生就在曹魏官场终老一生。可是姜维为何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受到顶头上司天水太守马遵的怀疑而被抛弃呢?

从后来姜维的表现来看。姜维无疑是个军事人才。这个诸葛亮也发现了。既然是军事人才。那肯定不是投降诸葛亮后才显露出来的。很明显姜维在曹魏时就表现出这种军事才能。再加上姜维当时的官职是天水郡参军。参军也就相当于太守的军事参谋。大敌当前。太守连自己的军事参谋都怀疑。为什么?

原因只有一个。明显就是姜维的能力突出。却不受太守重用。反而被太守猜忌。不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总有一些嫉妒别人的才能。尤其是自己手下的才能超过自己。显然太守马遵就是这样一个人。明明姜维是一个忠心不二的人。却会受到怀疑。

看看姜维在蜀汉的表现。这个一个既忠心又能力突出的人。上哪里去找。只能说太守不识人才。同时又嫉妒人才。所以趁乱就把姜维出卖了。之后姜维就不再成为太守的威胁。当然史书上没说。这只是从逻辑关系上猜测。

如果是这样就好理解了。太守猜忌姜维。又不喜欢姜维。导致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只能选择投降。因为自己人都不相信他。不投降还能怎么办?正是因为姜维原来的曹魏自己人不相信他。所以姜维唯一的选择就是待在蜀汉。

一个人才能力突出。一般来说他都有远大的理想。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是缺少一个平台而已。多少千里马。就是因为没有伯乐而被埋没。姜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诸葛亮。他一生中最大的伯乐。姜维投降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很快发现了姜维的才能。并且重用了他。

诸葛亮在姜维投降的第二年。就任命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并且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姜维之前是参军。现在到蜀汉一下就成了中监军。还给兵权。这对一个降将来说是莫大的信任和重用。 中监军是诸葛亮丞相府下辖中军的辅助军事官员。主要职责是协助军务、督查将帅。这是相当有实权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监察官员。

很明显。姜维是一个聪明人。他只要算一笔帐。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曹魏对他是不信任。更不用说有兵权了。官职也只是个郡里的参军。蜀汉对他是非常信任。又加封高官。又给兵权。又信任。又重用。更重要的是看起来在蜀汉的前途一片光明。傻子都知道如何做这道选择题。更不用说姜维了。所以姜维选择了留在蜀汉发展。而不是回到他的母国曹魏去。

虽然姜维的母亲还在曹魏。但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姜维选择了做一个不孝之人。这与当时的徐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庶在自己母亲被曹魏俘虏后。选择离开刘备投靠曹操。而姜维在被迫投降蜀汉后。离开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只能说人各有志。姜维选择的是自己想走的路。

既然如此。姜维为何坚韧不拔前后11次北伐。也要与之前的母国曹魏为敌呢?投降了并效忠蜀汉也就算了。没有必要攻打母国曹魏啊?比如三国时期的黄权。原本是刘备手下大将。夷陵之战被东吴断了后路。选择投降曹魏。之后终身在曹魏为官。但黄权并没有率军攻打自己的母国蜀汉啊?

当时虽然有乡土观念。但并没有形成国与国的固定关系。姜维投降蜀汉的时间是公元228年。这个时候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也不过只有8年。再之前天下则是名义上的东汉政权。换句话说。姜维28岁投降诸葛亮时。在家乡生活了28年。其中的20年是东汉朝代。8年是曹魏朝代。如果以时间来论的话。姜维显然生活在东汉的时间更长。也对东汉更有感情。

另外。姜维喜欢读郑玄的经学。这是东汉流行的一种儒学。可见姜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思想。忠君爱国、君为臣纲等等。姜维政治上的取向其实与诸葛亮是相同的。正所谓志同才能道合。这恐怕也是诸葛亮大力提拔姜维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姜维的传统思想。也让蜀汉政权认可了姜维的忠心。因为蜀汉政权继承的就是东汉政权。蜀汉供奉着所有西汉和东汉皇帝的牌位和庙宇。这反过来又激励姜维一次又一次不辞劳苦的北伐。因为姜维在自己传统思想和诸葛亮的刻章培养之下。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事业。

这份事业同时也成为姜维心中的最高理想。姜维在某些方面与诸葛亮很相似。比如执着。尤其是北伐的执着。姜维不亚于诸葛亮。即使是皇帝刘禅投降了。作为臣子的姜维仍然没有放弃。仍然为了蜀汉的复国而不懈地实施行动。最终惨死于乱军。但姜维北伐的决心和执着来自于理想的继承。那是诸葛亮的遗志和姜维心目中崇高理想的综合。是姜维北伐的动力所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14:51

    蜀汉,天水,太守,曹魏,郡守,自己的,的人,是一个,母国,等人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14:51

    没想到大家都对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14:51

    阴养死士的27岁姜维。三国历史上有两位“阴养死士”的名人。一个是姜维。另外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蜀汉后期的军队统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