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创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喜欢看修仙小说的朋友。常常会被神奇的修仙功法所吸引。甚至会幻想如果我能拥有这一身飞天遁地旳本事才好。可你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修行者是怎么样的吗?我。算是半个修行者。在没有人引领的情况下。摸索着练了几十年。直到五六年前才知明白所谓的功法。其实是两层意思。功靠练。法靠悟。筋骨皮肉练的再好。如果不“明道\"。终究只能是一个没有境界的武夫。《道德经》在我多年的研读过程中。结合修行获得了一点有别书本上的理解。在我与朋友们分享的同时。也希望能得方家的指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5章。说实在的对于这段话的解释。从古至今的各种版本加在一起。都可以出版一本超1OO万字的书了。但是。不管哪种解读。我个人以为都背离老子的原意。或者说。我们所见过的解读只是望文生意的表象。我这样说可能会遭人唾骂。如果我今天要不说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只怕都要遭广大网友口诛笔伐了。

首先。要解读《道德经》的真正奥义。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凡人。我所说的凡人。就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需要每天吃喝拉撒的普通人。也就是《道德经》说的“下士”。要读懂《道德经》。我不能平视或仰慕。是要站在云端之上向下俯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为什么要加一个“鹏之背“呢?不要这三个字似乎也便不影响文章的意境。对吧。其意义何在呢?其实。在这两句话中。庄子告诉了我们三个含义。一个就是“怒而飞”的气势;再就是鲲鹏不管有多大。飞多高。我庄子都在上面俯看。是不是有点孙了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味道呢?而在《逍遥游》中的鲲鹏再大。也逃不过庄子的法眼去。三。庄子是一个旁观者。这就是我要说的《道德经》解读之法。

人们常说。人所处的高度和地位不一样。他的眼界也就不一样。就像人们交际的圈子。如果只读了小学。你交往的圈子大都是小学时的同学;读了中学圈子就大都限于中学;如果你是大学甚至于是研究生或者是博士毕业。你的交往中还存在小学和中学这样圈子吗?道德经开篇不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吗?不是说“天大。地大。人亦大\"吗!因此。我们在读《道德经》时要敢于脑洞大开。如果结合列子和庄子读道德经。收获则会更大。

其次。我们读《道德经》要从儒家思维里面跳出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旁观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真髓。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将《道德经》断章取义了。了解一点《道德经》源流的朋友应该知道。《道德经》原来的书名叫《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同时大家也知道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就衰落了。董仲舒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大家应该知道孔子曾数次问道于老子。然而我们在读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道德经》中《德》这一部分的敦敦教言。老子的本意是让平凡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道的存在。而儒家却将其变成统治者统治人们的道德枷锁。这不是断章取义是什么?因此。我在此有必要给朋友提示一下。读《道德经》先读《德》后读《道》。这样去理解去解读《道德经》就容易多了。

第三。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解读。“不仁\"和\"刍狗“这两个词是重点。如果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就真应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天地不仁\"。我们能看到三种不同的解读:一是否定句。即天地很不仁爱。或者干脆是仁爱的反面;二是反问句。天地如果不仁爱。 三是排除句。天地无所谓仁爱。

然而。我认为这三个解读都偏离了老子的本意。生活中我们人最能体会“道味\"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病。另一种就是男女交欢。也许你会说我是不是疯了。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一个人的病痛除了患者。男女之事除了经办人。别人是无法体会得到个中\"痛、快“的。“病“就如同“悟道“一样。你懂了就懂了。悟了就是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局外人根本感受不到。所以中医才会有“不仁“这个词——麻木不仁。我们常把道家称之为\"黄老之学”。有点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道是从巫分离出来。而医则更是如如此。我们常说了解事件的最好办法是把“根子“挖出来。因此。“不仁\"的解读应该中医的角度去解读。麻木不仁这个成语。是从中医借用过来的。这里仁指的是感觉或知觉。而绝不能解释为“仁爱\"。

刍狗:现在对“刍狗\"这词解读。百分之百分都说成是:祭祀所用草扎的狗。这。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嘛。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在老子那个年代。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不用人去殉葬就已经很难得了。会用草狗去敷衍天地神灵和先祖?就算是现在。逢年过节祭祀去世的先人都还要摆点酒肉。何况几千前的人呢?古人认为。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并置有专门的机构——礼部。周朝的时候分得更具体。而且每次祭祀的事情还要录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周礼》也因此而名。不然孔子为什么要复礼?复的又是什么礼呢?如果真是用草扎的东西祭祀。为什么没有传下来的痕迹?牛羊猪这\"三牲祭礼\"一词又从何而来呢?这也是我前面什么说要跳出儒家思想的原因。因为这是仕大夫们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说给老百姓听的。你们这些个刁民有什么好怨的?为了祈求你们能过得好一点。连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祭品都用草狗代替了。难道你们不知道狗肉上不了席桌?不规规矩矩的做顺民。想造反是不是?

那么“刍狗”是什么东西呢?刍狗是一种虫。或者说是蝼蚁。你也许会问我证据呢?证据得从苏轼给改王安石诗说起。说。苏轼去拜会王安石时。他看老王在纸上写着:明月当空叫。黄狗伏花间。小苏心想老王是不是老年痴呆了?明月能叫吗?花朵能趴得了狗吗?于是就将老王的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小苏办完事在回家的路上。偶听几个小孩说到黄狗是一种虫时。才知道自已把老王的诗改错了。而且现在许多地方都还有把蛄蝼、地蚕叫做"狗"的习惯。好了闲扯淡这么多。下面我来把正文给解读出来。看着是不是通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虧\"。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感觉它是虚无的。但实际上却是圆满充实的。不去拉动风箱则罢。只要去拉动风杆不管进出。就都能感觉这种“虚中有实\"的存在。

修行悟语:中国人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天。在面对天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喊出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因此。道家提出了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的修行理论。即“天人合一\"学说。而道家修行者更是认为“我即是天“。除\"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刍狗\"。

圣人。我在前面说过。文中的\"圣人\"应该解读为“王\"。修行者认为能主宰自已的\"王\"。只能是自已的意识。即修行者的元神。除此之外所有可能影响到自已的色、声、意、触等感觉都是“刍狗\"。都应该对其\"不仁“。

橐龠。人的橐龠即肺。意指呼吸。普通人最能体会到修行者行为的就是呼吸。因为呼吸是人的本能反应。沒有人会时刻注意呼吸。所以人人都能做到\"忘息”。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影响、或者干扰自已的因素像呼吸一样忘掉。那么他就可以说是一个有道行的修行者了。修行者对\"刍狗”不是摒弃。也不是“不仁\"而是“忘“。忘形。忘情。忘神。只有忘记一切才能入静(入定)。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道\"。才能体会“虚而不屈“。怎么去实行这目标呢?答案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偏不倚为\"中”。即自已的真意。“守中“即守住自已的真意。借用《岳阳楼记》文中之语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是也。

(在我的头条空间里。有更多的修练体会和对《道德经》的领悟。感兴趣的朋友尽可一观。若能提出不同见解。本人万分感谢!)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多言数穷:说了很多的话(或理由)数(这里应该读shǔ音)罗列。穷:穷尽。这是一个倒装句。解读:说再多的话。罗列再多理由(有什么用?)。还不如守自已的真意。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其他观点:

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儒、道、释”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样被奉为圣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求他著书传道。老子于是留下五千言。过关而去。老子著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书中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指的是效仿。老子所倡导的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天地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特意生长一种事物。也不存在故意毁灭一种事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在自然界任其发展。充满自由。天地不会横加干涉。这种自由自在的生长和消亡现象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老子道的本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必须首先了解两个核心关键词——“刍狗”和“仁”。

什么是“刍狗”?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庄子·天运》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写: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说。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

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仁”是什么意思?

“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本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儒家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直接发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但是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仁”一开始的提出者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作者:五猫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其他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能这么解释。

老子说的仁。当然指仁爱。但老子说的不仁。就指残忍吗?显然。仁爱的对立面是残忍。但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冷漠无情的中间地带。而这才是老子说的不仁。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0

    道德经,老子,天地,万物,仁爱,祭祀,圣人,儒家,庄子,风箱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0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40

    喜欢看修仙小说的朋友。常常会被神奇的修仙功法所吸引。甚至会幻想如果我能拥有这一身飞天遁地旳本事才好。可你们知道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