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原创

《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的道理;要想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必须全面地去思考问题。古时候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腿的人说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一条蛇;摸到身子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耳朵的说像簸箕;摸到牙的说像木棍子……由于摸到的位置不同。对象的形状认识也不同。由于站在庐山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庐山的高低大小也不同。只有全面的看庐山。才能对庐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如果对问题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透彻的了解。不能随意下结论。弄不好有可能以偏概全。得出不准确的认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即使纵观全局。也有可能忽略的地方。必须慎之又慎。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

其他观点: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是苏轼一首哲理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哲理诗。被广为吟诵。小学生都知道这首诗。宋诗里面。哲理诗不少。苏轼这首诗的后两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

这两句作何解释?通常意义上。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来概括。

很多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那简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思维固化了或者僵化了。陷入迷局。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或者是站得位置不够高。看不清全局。正如在明处察暗两眼一抹黑。而在暗处察明。一目了然。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解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就地找方法。一是让自己先跳出问题之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二站在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一个层次去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谋全局才能取得全面胜利;站高一个台阶。才能想出谋全局的好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一要跳出来。二要站上去。

居一隅而怀全局。位低处而眼界放高。唯做到这个层次。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事业才能兴盛!

其他观点:

从黄州到汝州。看似无关紧要的调动。实则对苏轼的意义是重大的。这说明朝廷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松动。想要重新启用苏轼。苏轼自然知道其中的意义。虽然此时的苏轼已经有了荣辱不惊的心态。但接到这样的凋令。心情难免会舒适多了。在前往汝州经过九江地区时。苏轼和友人参寥子一起游览了庐山。庐山奇幻的山水引发了苏轼的壮怀逸兴。于是他写下了不少关于庐山的诗词。《题西林壁》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流传极广的一首千古佳作。

《题西林壁》既是一首别具特点的风景图。又是一首饱含哲理的哲理诗。苏轼巧妙地借助庐山的特点。表现了对人生一些事物的看法。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宋代以前的大部分诗歌。是“歌以言志”、“歌以言情”的。尤其是在唐代。几乎每个文人都能写诗。众多的诗人贡献了众多优美的千古佳作。而且很多方面都写出了诗歌中的“天花板”。让后人很难再超越。所以唐代以后的宋代。诗歌必须求变。于是宋代诗歌渐渐呈现出了“歌以言理”的特点。这是宋代诗人们在诗歌中开辟出的另一条道路。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堪称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别有一番新天地。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很简单。是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可以得到不同的观感。有时候。你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有时候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的山峰。这是由于你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这里表现了庐山风景的千姿百态。虽然没有特写某个景物。但却将庐山瑰丽多姿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以景说理。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诗人说。为什么人们不能辨认清楚庐山的真正面目呢?只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便不能开阔。不能从全局去观察它。因此看到的总是庐山的某个局部。这必然会导致片面的结论。

苏轼这两句诗。意境浑然托出。真是奇思妙想的神句。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充满了回味。这已经不仅仅只是游山玩水了。而是将人生的认识巧妙地融入其中。只因身在其中。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游山如此。观察事物亦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带有片面性;倘若要将事物的全貌认识清楚。必须站在全局角度。超越狭小的眼界。

《题西林壁》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庐山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感受生活真理的哲理性作品。苏轼的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属于真理之列。因此这首诗。在描写庐山特点之外。还有一种启发人心智的哲理性。故而显得格外蕴藉含蓄。让人百读不厌。无疑。这首诗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3

    庐山,苏轼,一首,西林,全局,哲理,这是,摸到,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3

    没想到大家都对《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3

    谢谢邀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的道理;要想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