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
原创

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

好文

热门回答:

唐诗重情致。宋诗重理趣。即宋代诗人。喜欢在诗歌开解中寄寓人生哲理。所以宋诗中有很多哲理深刻的诗歌。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非常注重理趣的诗。其中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在庐山写的。当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庐山的瑰丽风光与苏轼的人生思考结合。诞生了这首千古名篇。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l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庐山的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站在庐山的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在不同的地方看。庐山会呈现不同的视觉形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能认识到庐山全面的真实的形象。就是因为我们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表达出了两个哲理:

一、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二、局中之人。由于认识条件的限制。很难全面而真确地认识事物。

在互联网时代。经常看到很多人执一已之见。指点江山。把不同于自己的意见都喷得体无完肤。

殊不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别人也有别人的看法。尊重别人的看法。就是在尊重你自己的看法。

再者。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了呢?你以为身在庐山之外就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了吗?人的视界毕竟有限。是无法全面的看到一个事物全面真相的。只能通过事物的不同面相的逐渐把握事物。没有人能开上帝之眼。

读诗。不止读诗。而是让诗照进生活。让诗照进思想。读了苏轼的这首诗。希望我们能更谦卑地去认知事物。并认知到自己的局限。能更平和地对待异己者。

其他观点: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你喜欢苏轼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其他观点:

苏轼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他已经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六年。这一年他被改迁任汝州团练副使。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安置。并没有改变政治上的窘迫地位。在由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他路过九江。与友人一起游了庐山。完成庐山之游后。作了《题西林壁》一诗。

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西麓。《题西林壁》就是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字面上意思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普通的观感。变成了诗人对哲理的顿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认为之所以人们看到的情景不同。只因为自己置身山中。并没有看到山的全貌。所以庐山的一峰一峦、一草一木依旧不变。人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观山如此。看人看事也是如此。你从只言片语看人。从一点一滴看事。也会出现挂一漏万。只窥一斑不识全豹的错误。

苏轼在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入了迷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5

    庐山,西林,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事物,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的,汝州,远近,团练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5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55

    唐诗重情致。宋诗重理趣。即宋代诗人。喜欢在诗歌开解中寄寓人生哲理。所以宋诗中有很多哲理深刻的诗歌。苏轼的《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