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郭子仪(697——781年)是唐朝后期的一位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是镇压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以后。唐王朝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集权统治曰益削弱。许多地方军事势力——藩镇兴起。结果暴发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破坏了经过百年来发展的北方社会经济文化。使劳动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境地。也严重地威胁了唐王朝的统治。靠着一些有作为的地方官如颜杲卿、颜真卿等人联合人民的平叛汁争。。主要是靠着郭子仪、李光弼等军事实力集团对唐中央的支持。才终于平定了叛乱。暂时稳定了唐王朝的统治。当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因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而立有卓越战功。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被任命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为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党项等攻唐。三十万叛军兵临泾阳(今陕西泾阳)。京师震恐。当时年已高龄的郭子仪不畏险阻。仅以一万兵亲临前线。郭子仪在回纥兵中原有很高的威信。他派人去说服回纥兵。告诉他们:“过去我们既然共过患难。今天为什么要忘掉旧好。去帮助叛臣。那不是太愚蠢了吗?”回纥兵原来是听仆固怀恩骗说。以为郭子仪已经死了。现在听说郭令公还在。于是提出要求会见。郭子仪不顾生命危险。带着数十骑陪同出阵。回纥兵见果然是郭令公。纷纷下马拜于地下。终于转而助唐去抗击吐蕃。郭子仪又一次挽救了唐王朝的危机。
郭子仪是当时有数的几个拥护唐中央的军事实力集团之一。李唐王朝实际是靠郭子仪和他的部下来支撑的。在郭子仪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后。唐肃宗曾亲自到灞上去欢迎郭子仪。并且慰劳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后世封建史家也说“天下以其(郭子仪)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都不算过分的形容。当然。李唐王朝也很重视他。肃宗时封之为王;代宗赐以免死铁券。画像于凌烟阁;德宗时进号为尚父。皇帝不以名字来称呼他。他的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婿。都身负军政要职。每逢全家聚会。子婿们的笏版竟堆满一床。他家一年的收入仅官俸一项就达二十万贯。占有的土地长达百里。这样的地位一直沒有动摇。
与郭子仪同时的大将。不少人在有了军事实力之后。都要拥兵割据或制造叛乱。破坏封建国家的统一。即王夫之所说的:“拥重兵。居高位。立大功。而终叛”。郭子仪比这些藩镇有眼光的地方。就是他始终以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封建国家的统一为重。一贯拥护唐朝中央。封建史家说他“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是有根据的。他不以功高而要特权(当然唐王朝还是要给他的)。一次他在汾州曾推荐一个州县官。结果任命一直末下。有人就说以令公的功劳和声望。推荐一个芝麻大的官还要受阻。宰相也太不自量了。可是郭子仪并不是这样看问题。他对部下说。国家危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将要求没有不照办的。不能不使朝廷对武将存有戒心。现在一定是我推荐不当。而朝廷并沒把我当成武臣看待。我看你们倒应祝帮我。
郭子仪不仅不居功傲上。而且也注意团结别人。他在和李光弼一同当别人的牙将时。两个人曾不相容到同桌吃饭也不交一言的程度。后来郭子仪当朔方节度使时。皇帝下诏让他分一半兵给李光弼。李光弼生怕郭子仪想起前嫌。当他硬着头皮去见郭子仪时。战战兢兢地表示。自己死了沒什么说的。千万不要把妻子也连累上。郭子仪却对他说:“现在国家有难。皇帝流亡在外。只有你能担当东征任务。那里还是计较私忿的时候。”说完。自己主方集合了军队。宣读了诏书。让李光弼把兵带走。
郭子仪维护封建国家统一。镇压叛乱。防止周边族的袭扰。不仅对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一生突出的一点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安定以巩固国家统一这个大局。因而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极其难得的。
其他观点:
在李唐王朝中。皇权至高无上!很多武将建立了功业之后。依然无法避免惨淡的下场。比如侯君集。薛仁贵等。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乎“功高盖主”四个字。当你个人的威信和影响超越了皇权本身。那么即使没有实质的行为和野心。也会被视为危险的源头加以铲除。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下场。郭子仪就是一个例外。他就做到了“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看看他的生平:
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太原郭氏。
郭子仪武举高第。累迁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册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去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在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抵抗仆固怀恩引叛乱。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
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郭子仪能得以善终有以下一些原因:郭子仪是一个非常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他会做人。也懂得洞悉别人心中在想什么。更加不会恃宠而骄。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不要面子。郭子仪在每一次上朝的时候都是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完全就跟路边的乞丐毫无区别。看起来是那种丢到人堆里。完全没有辨识度的那种。所以也就打消了唐肃宗对他的猜忌。并且再也没有疑心过他会造反。这无疑是一种政治智慧啊!
历史上对郭子仪的评价也很高。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其他观点:
郭子仪功高盖主。但又得到善终。根本原因是。他安守臣子本分。做到了无毒有益的程度。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是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也是大唐的“西红柿臣子”。
1、皇帝们的担心
皇帝们特别担心高能功臣居功自傲。恃功邀宠。即使他们不造反。也容易成为违法源。给皇帝的统治带来伤害。他们的存在。始终成为直接威胁国主的权力运转的因素。他们即使并不想推翻政权。也会在客观上阻滞政权的无障碍循环。时间长了。容易对其他功臣或者普通臣子产生恶性示范。进而激发危及皇权的恶性因素。
开国皇帝如此。继生性皇帝更是如此。特别是承平皇帝。基本上没有会打仗的。所以他们肯定要依赖那些能征战的臣子。依靠他们来保护自己。
为什么如郭子仪这样的臣子能够功高盖主?还不是因为皇帝无能吗?假设继生性的皇帝都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可以带领整个团队到处杀伐征战。哪还有臣子功高盖主的份呢?
恰恰因此。他们对功臣的猜忌才会更加强烈。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处于弱势。他们这种猜忌会迫使他们立刻采取措施。解决这种卧榻之侧的威胁。
所以。郭子仪本身作为高功量臣子。实际上无形中就把自己推向了皇帝的反面。那么。作为高功量臣子。他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安度晚年呢?
2、必须自觉地“无毒化”
国主最害怕的。是功臣恃功自傲。自觉高贵。然后组织人马危及皇权。所以。高能功臣要想善终。必须使自己成为无毒有益的“西红柿”。这是自古以来。能臣善终的唯一途径。
郭子仪就是这个“西红柿臣子”的典型。
首先。他虽然功劳很高。却非常谦虚。每当打完仗。他就主动自觉地上交军权。不再统兵。这就在根本上祛除了皇帝的猜忌源头。实际上皇帝们也知道。功臣功劳再大。只要没有军权。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威胁虽然有。但是并不大。
其次。郭子仪特别擅于公示自己。他的府中。很多人都可以随便出入。以至于有时候郭子仪的儿子都很恼火。认为这简直是把自己家里当作公园。并为此向父亲提出抗议。但是郭子仪不为所动。他告诫儿子。要想长久富贵。就要这样做。否则就会给自己制造危机。越是容易被人猜忌。郭子仪越是通过这种方式宣示自己“并无反心”。
再次。郭子仪特别尊重皇权。当时的郭子仪已经功成名就。如果偶尔不在乎皇权。似乎也并无不可。但郭子仪在这一方面特别注意。他儿子打了公主。皇帝本来都觉得没有什么。认为这是合理合情的。但是郭子仪说什么也不愿意。还是把儿子绑着送到宫中。任由皇帝处置。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打金枝》。讲的就是郭子仪多么臣服于皇权的威严。
最后。郭子仪特别有居安思危的智慧。典型的例子。就是他隆重接待卢杞。卢杞本人很有能力。但是他长得丑。他在还没有崭露头角的时候曾经去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为了避免家人看到卢杞的丑陋面容后忍不住发笑。就让家人回避。他在正堂中隆重接待了卢杞。卢杞很为感动。所以后来他当上宰相之后。不仅没有报复郭子仪子孙。反而各方面照顾。
从上述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郭子仪虽然功劳很大。甚至有些盖主。却能自觉自知。安守自己的本位。做个对皇权无毒有益的西红柿臣子。而且做得很彻底。这样。因为消除了危及皇权的根本和基本方面。所以。郭子仪得到善终。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36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臣子,皇帝,皇权,吐蕃,王朝,功臣,叛乱,他在,回纥,封建
没想到大家都对郭子仪功高盖主了吗?为何能得以善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郭子仪(697——781年)是唐朝后期的一位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的最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