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兴元元年(784年)。李泌第四次奉诏回朝担任宰相。
面对唐朝连遭“泾原兵变”、“平凉劫盟”打击的窘境。
李泌开始力主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南盟南诏”的反吐蕃大联盟(贞元之盟)。
但唐德宗李适对贞元之盟的关键点。“北和回纥”极其抵触。以至于放言“北合回纥之事。等朕的子孙再做吧!朕当朝之时。断不可为!”
李适为何对回纥如此抵触呢?
这事儿还得从25年前说起!
唐德宗神建中四年(783年)唐朝版图
一、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窘迫
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甚至可称为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中的拙劣表现。让伺服于周边部落政权猛然醒悟。原来“天可汗”(“天可汗”之名一直用至玄宗)是花架子呀!
要不俺们动手弄他一下?!
随即。吐蕃在西南方面对河陇展开了排浪般的攻势。不久便攻陷凉州(武威)彻底截断了河西走廊。
长期以来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吐蕃数次攻入关中吸引。其实。周边政权对唐帝国疆域的撕咬。发生在各个方向。
东北方的悉、契丹;西北方的回纥也没闲着。一样开始不断展开掠取。
相比起来回纥还算仗义。至少唐朝有求时。骁勇彪悍的回纥骑兵还能来助拳。
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开始。回纥铁骑便配合郭子仪所部。连续参加了香积寺(西安南部)、华阴(陕西华县)、弘农(河南灵宝)、河阳(河南孟县南)、河内(河南沁阳)、陈留(河南开封)等恶战。成功从叛军手里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当然。回纥也不是活雷锋。唐朝付出的代价是洛阳城被洗夺一空。
等到唐代宗临朝。两国关系已彻底逆转。从之前君臣、舅甥关系。沦为兄弟相称。
代宗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之乱”爆发。仆固怀恩凭借在回纥内部的影响力(连嫁二女为回纥可汗妃)。引回纥军共同进犯关中。
所幸此时。汾阳王郭子仪尚在。他单骑入敌营。
以个人威望。说服回纥放弃攻唐。转而与唐军联手在灵台西原(甘肃灵台县)大败吐蕃。
《新唐书·郭子仪传》:“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级五万。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牛羊马橐驼不胜计”。
从以上历史事件可以看出。肃宗、代宗时期。回纥对唐朝早就没有敬畏之心。
反倒将唐帝国当成了长期饭票。随着准备趁唐内乱。上来咬上几口。(仆固怀恩联合回纥时。说的是郭子仪去世、皇帝驾崩)
二、李适的“陕州之耻”
就在“仆固怀恩之乱”的前两年。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唐代宗李豫即位。委任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雍王。出镇陕州(河南三门峡)。
刚刚上任的李适。可能还没摸到门路。脑袋上便挨了一闷棍。
身为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李适。带着药子昂、韦少华等数十位僚属随从。进入回纥大营会见牟羽可汗。
牟羽可汗曾与唐代宗结为弟兄。便认为李适见他应行晚辈之礼。
但李适以平辈之礼相见。马上就不乐意了。
当场训斥李适。要他行子侄的“拜舞”大礼。
药子昂等人据理力争。称李适不应行此大礼。并列出三项理由:
1、李适入营相见乃是代表国家。不应以私人辈分相论;
2、李适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孙、当朝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尊崇不应行大礼;
3、当时唐朝处于丧葬期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歌舞有悖律法。
但站在一旁的回纥宰相及车鼻将军坚持道:“你总说唐朝礼法如何。子侄向长辈行大礼是回纥传统。我们汗王与唐天子以兄弟相称。对雍王(德宗)来说。汗王是叔父。不行大礼是违背回纥传统!”
药子昂再次强调道:“雍王是唐朝太子。太子乃一国储君。哪有中国的储君。向外国汗王行拜舞的道理?”
双方唇枪舌剑的互喷。终于惹毛了车鼻将军。
他当众抓着脖领子。将药子昂拖出大帐。命人将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等人。各打一百杖。
将李适的一干随从打得气息奄奄。魏琚、韦少华重伤而死。
李适见到这番局面也吓傻了。喏喏不知该如何处理。
所幸。药子昂被打时的惨叫声。惊动了回纥可汗的母亲。
她赶到大帐中。痛斥车鼻将军。并双手捧着貂裘躬身道歉。并护送李适乘马返回。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雍王(李)适至陕州。回纥可汗屯于河北。适与僚属从数十骑往见之。可汗责适不拜舞。药子昂对以礼不当然。回纥将军车鼻曰:“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长子。今为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且两宫在殡。不应舞蹈。”力争久之。车鼻遂引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鞭一百。以适年少未谙事。遣归营。琚、少华一夕而死。”
此事在李适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他在二十多年后。依旧耿耿于怀。
三、李泌与德宗的大辩论
779年(代宗大历十四年)五月。李适继位时。回纥已一跃而成北方草原的霸主。
《资治通鉴》载:“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
建中元年(780)。宰相“顿莫贺合”干掉了回纥牟羽。又“屠其支党及九姓二千人”。自立为“骨咄禄可汗”。
“骨咄禄可汗”上任后。为稳固其统治地位。频频向唐朝示好。并数次请求和亲。
但唐德宗依旧记着“陕州之耻”。就是假装看不着。
李泌回朝后。深感联合回纥的重要性。但之前已有不少重臣碰了一鼻子灰。
李泌作为四朝老陈很清楚。李适心里的结。他也在等待一个机会。
恰好。边将上奏军队缺少马匹。唐朝早已失去了河西产马之地。只能向回纥购买。可李适兜里没钱。愁得直嘬牙花子。
李泌趁机对德宗说:“陛下如果能用臣的计策。数年之后。马匹的价格必然会掉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到时候军队就不愁缺马了。”
李适一听来了精神。忙问此等好计策。何不快说?!
这时候李泌能直接说联合回纥的事儿吗?
当然不能!
政治家都是资深的唠嗑艺术大师。话必须得“绕着圈说”。
李泌开始往里绕德宗了。他先说:“作为一个明君。有时候得能委屈自己。事事为了国家和百姓。一切从社稷大计出发。”
李适一听明君俩字。马上来了兴致。频频点头表示。“我必须是个全身放光的明君!”
李泌见德宗上钩了。便不慌不忙的说道:“如果我们能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吐蕃必然陷入困境。马匹也很容易得到。”
德宗一听脸就垮了下来了。憋着气说:“其他三个国家都行。回纥绝对不行!”
李泌微微一笑。说道:“臣早就猜到陛下会作此反应。因此才在心中权衡再三。刚才陛下表示以国家为重。臣才说了出来。此计的关键点恰恰是回纥。其他三国倒是其次。”
这时。李适已经有点不高兴了。冷冷说道:“回纥提都别提!”
李泌抗声回道:“臣身为宰相。提建议是臣的本分。陛下可以不听。但不能不让臣说。”
李适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反倒温言安慰:“爱卿的计策。朕言听计从。但是北合回纥之事。还是等到朕的子孙再去做吧!在朕当朝之时。断不可为!”
李泌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陛下不许。莫非是因为当年陕州之耻吗?”
李适咬牙启齿的说:“韦少华他们因为朕的缘故受辱而死。朕岂能忘记?只可惜国家多难。没有机会报仇。但绝不能与回纥和解。这事到此为止。你别再说了!”
一般的大臣唠到这地步。嗑就不敢在往下唠了。
再唠下去。脑袋的安全就没保障了。
但李泌不是一般的大臣。为了扭转大唐的危局。他必须和李适接着掰扯下去。
李泌接着对德宗说:“杀害韦少华的是牟羽可汗。已被合骨咄禄可汗弄死了。这么算的话。骨咄禄可汗是有功的。应该受到封赏。怎能怨恨他呢?”
已经到达极限状态的李适冷冷的说:“爱卿坚持认为。北和回纥于国有利。那就是朕不对喽?!”
李泌听到德宗的反诘。不卑不亢的说:“臣为社稷着想方有此言。如果我一味迎合上意。等到臣死了。哪有脸去见肃宗、代宗在天之灵?!”
李泌的执拗。让德宗也无计可施。只好采取拖字诀:“让我再想想吧!”
此后。只要李泌见到德宗。便会毫不犹豫的提起“北和回纥”之事。把李适搞得恨不得绕着他走。
如此反复十五六次。李泌也火了。干脆开始威胁德宗。“我不玩儿了”(“陛下既然不答应联合回纥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李适只好和颜悦色的对李泌说:“朕不是不听的进谏。不过是和爱卿讲道理嘛!你怎么能想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一看德宗态度缓和。马上就上奏道:“陛下允许臣讲理。这是天下的福气呀!”
李适说道:“我倒是不在乎委屈自己。可是不能辜负韦少华。这些忠臣呀!”
不成想。李泌却说:“以臣看来。并不是陛下辜负韦少华。而是韦少华辜负了陛下”
德宗一听。感觉觉得很惊讶。
李泌接着说:“当年。回纥帮先皇(肃宗)讨伐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命老臣在元帅府宴请回纥首领。
而先皇却故意避而不见。回纥首领多次邀请先皇去大营。先皇都没答应。直到回纥大军即将出发。先皇才跟他们相见。
这是因为夷狄之众。豺狼也。举兵入中国腹地。不可不防。
陛下在陕州。韦少华等人没有事先考虑到这点。让陛下万金之躯深入其营。而未事先沟通好相见的礼仪。使得回纥恣意妄为。
这不是韦少华。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吗?
就算是死了。也不足以抵偿过错。
再有。积香寺之战获胜后。回纥想提兵入长安。先皇亲自在回纥首领马前施礼。阻止回纥军队。当时围观的百姓多达十万人。纷纷叹息说:‘广平王真是华夏和夷狄共同的首领’。
这样说来。先帝对人屈尊时较少。而向人伸展抱负时却较多。
牟羽身为可汗。领着全国兵马为中原的解难。他的心志必定是傲慢的。是敢于向陛下要求礼遇的。而陛下并没有向他屈服。
在那个时刻。如果牟羽可汗将陛下留在营中。欢饮十日。天下百姓难道不会对陛下寒心吗?
更何况。可汗的母亲向陛下双手献上貂裘。喝退左右。并亲自送陛下乘马而归。
陛下以香积寺的事情来看。是委屈了陛下呢。还是没有委屈陛下呢?
是陛下向牟羽屈服了呢。还是牟羽向陛下屈服了呢?”
李泌这一顿绕。彻底把德宗绕糊涂了。
李适转头对旁边的李晟、马燧说道:“故人最好别再见面。朕素来怨恨回纥。现在听李泌说了香积寺的事情。朕觉着自己少理。你们二人有什么看法?”
李晟、马燧二人皆是深谙边事名将。早就认为应与回纥联合共逐吐蕃。但是德宗深恨回纥。两人一直不敢上奏。
这时看到。德宗似乎有顺坡下驴的迹象。便都说道:“如果真像李泌所言。似乎回纥也可以原谅。”
德宗一看李、马二人也不支持自己。只好说:“你二人也不支持朕。让我该如何是好呢?”
三、给李适找回面子
话说到这里。李泌知道德宗已经准备妥协了。
但皇帝必须“有面儿”。李泌得向李适证明。这事不赖他这个“全身放光的明君”。都是别人笨!
李泌接着说道:“臣以为。回纥并不可恨。历来的宰相才可恨!譬如吐蕃。趁我国有难。出兵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及青海东部)数千里之地。又悍然入寇京城。导致先帝蒙尘、銮驾播迁。此乃百代必报之仇!而过去的宰相不为陛下分析这些事情。却一味要跟吐蕃结盟。殊为可恨!”
德宗听后。心里稍微松快点。但对内的面子找补出来了。对外的面子怎么办?
他问道:“朕和回纥结怨已久。之前刚刚遭遇吐蕃劫盟。其后又屡屡拒绝回纥和亲之请。现在主动提出和解。他们会不会拒绝。招致周围的夷族耻笑呢?”
李泌马上大包大揽。拍胸脯表示:“绝对不会。臣可以马上写信给回纥可汗。告诉他们若想和亲。必须答应五个条件:
一、向陛下称臣;
二、向陛下称子;
三、每次派来的使团。不得超过二百人;
四、每次用马匹与我朝互市。不得超过一千匹(自肃宗年间起。回纥常以大量劣马换取唐朝的丝绸。给唐朝财政造成了重大负担);
五、不得以任何理由挟持汉人出塞。
如果上述五条。回纥都答应了。咱们就许其和亲。如果不答应。咱还不搭理他们了。您看怎么样?”
这五个条件。德宗当然巴不得。但骄纵的回纥能不能答应。李适心里还是存疑。
他说道:“至德年间以来。唐、回一直兄弟相称。一下子让他们做臣属。恐怕有难度吧?”
李泌胸有成竹的说:“陛下尽管放心。回纥早就想与大唐和好。他们的可汗、国相素来相信我的话。臣写一封书信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
果不出李泌所料。回纥收到书信后。即刻便遣使上表。愿意称臣、称子。五个条件全部答应。
德宗大喜过望。对李泌说:“回纥人为何如此敬畏你?”
李泌这种等级的政治老狐狸。怎敢居此功劳?
这事儿必须是、只能是、一定是“领导英明”。
他毫不犹疑的。开始忽悠德宗:“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臣有什么力量!”(“此乃陛下威灵。臣何力焉!”)
德宗高兴之余。对李泌说:“回纥已经和好了。招云南、大食、天竺之事。怎么办呢?”
李泌答道:“联合了回纥。吐蕃就不敢轻易犯境了。再招抚南诏。便是断去吐蕃的右臂。大食在西域实力最为强大。自葱岭尽西海。地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知道一定可以招抚成功”。
四、李适的半拉“儿子”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派妹妹、国相和其他高官数十人为迎亲使。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德宗第八女)。
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们以前是兄弟。现在我娶了您女儿。就是您半拉儿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后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还别说。李适这女婿半拉儿子真挺硬实。
此后。回鹘(娶咸安公主后。改称回鹘)汗国直到840年崩溃前。一直都与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死磕。
对于回鹘缓解唐军陇山防线的作用。宰相韩滉的上奏很精辟。“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唐代宗年号)已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已来。兵众寝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鹘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五六万而已。”
也就是说。自从贞元四年唐回和亲后。吐蕃“西迫大食、北病回鹘、东防南诏”。在河陇能保持的兵力只剩下五六万了。
正是这个原因。唐军逐渐从此的被动中缓解出来。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复筑连云堡、良原故城(今灵台梁原)、新筑崇信城。
贞元七年(791年)。筑平凉城(今甘肃平凉)。扼弹筝峡口(三关口)。筑彰信堡(东距平凉三十里)。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复筑盐州城(陕西定边)与木波堡(今甘肃环县东南)成掎角之势。
白居易在《城盐州》里欣然写下。“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不犯塞”。
上述城寨的修筑。标志着唐军开始将触角。向吐蕃占领区延伸。增加陇山防御的厚度。
此后。吐蕃军队再也不曾染指关中。唐蕃的战争格局重回相持状态。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其他观点: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回纥的神秘起源
回纥是我国隋唐时期。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在安史之乱的乱世中建立政权。其祖先可以远朔到汉朝称霸一时的匈奴。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匈奴分裂称两部分。其中一部逃至欧洲。另一部内迁到长城附近生活。在北魏时期开始又在史书中冒出了头。被当时的汉人称之为铁勒部落。由于人口实在太少。但是继承了匈奴尚武的精神。所以跟随高车欺负西域各国。很快就吸引了当时东亚的霸主突厥的目光。故而又使用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特勒。其部落居无定所。随水草而迁徙。
圣人可汗——杨坚的横空出世。为给草原带来和平的曙光。因此两任好战的突厥步伽可汗与处罗可汗受到了凌厉的打击。一看占不到隋朝的便宜。可恶的处罗可汗便将矛头对准了回纥部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薛延陀与回纥联手擒杀了处罗可汗。为了避祸整个部落分散在塞北草原生活。有仆骨、同罗、回纥、拔野古、覆罗、薛延陀等数十个小部落。史书称他们为俟斤。其中回纥在薛延陀的北边。居住在娑陵(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河畔。距离长安有六千九百里。人口十万带甲之士为五万。
与中原井水不犯河水的过了百余年。直到回纥的首领变成了菩萨。才又迎来了武力强盛的时代。贞观初年为报早先饱受突厥欺压的恶气。与薛延陀联手讨伐突厥。在马鬣山(今蒙古国西南)大破吉利可汗之子欲谷率领的十万突厥铁骑。其后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之南难寻突厥的踪迹。在带着缴获的物资全部落整体加入了薛延陀后。声望达到顶点的菩萨被族人呼为“活吉利发”。从此回纥成了中原不敢忽视的力量!
都说世界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以前亲密无间的回纥与薛延陀。在贞观年间发生了火并。最后薛延陀被回纥首领吐迷度兼并。而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则身首异处。从此草原上的各小部落都对回纥俯首称臣。贞观二十年吐迷度率部众南下黄河投降李世民。并帮助回纥组建了政权。吐迷度建首府于单于台(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西面)名为燕然都护府。管辖分住在六府七州的子民们。这六府分别是:多览部落住燕然府、仆骨住金徽府、拔野古住幽陵府、通罗住龟林府、思结住卢山府、结骨住坚昆府。而七州则为:浑都在皋兰州、斛萨在高阙州、阿跌在鸡田州、契苾在榆溪州、跌结在鸡鹿州、阿布思在蹛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又以回纥西北结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
李适的难言之隐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唐朝此时主事的是唐德宗李适。而对应的回纥首领是移地健。这时候双方已由蜜月期进入了争斗期。根据史书的记载。就在李适即为的上一年。回纥寇边太原。一度侵占了榆次、太谷等地。太原尹鲍防与回纥在阳曲死磕。折损了千余士兵自己也殉国。辛亏代州都督张光晟智谋出众。在羊武谷击退回纥才保住了唐朝脆弱的江山。也是在重重打击下李适之父殡天咯。
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过榆次、太谷。河东节度留后、太原尹、兼御史大夫鲍防与回纥战于阳曲。我师败绩。死者千余人。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旧唐书》
就这样内忧外患中。李适战战兢兢的上位了。而此时的回纥因为在长安斩获颇丰。便想趁唐朝大丧之际浑水摸鱼。信好回纥宰相顿莫贺据理力争。最终意见难以统一只好杀了移地健康自立为君。
葛禄部及白服突厥素与回纥通和。亦憾其夺掠。因吐蕃厚赂见诱。遂附之。于是吐蕃率葛禄、白服之众。去岁各来寇北庭。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战败绩。吐蕃攻围颇急。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麾下二千余人出奔西州。颉干迦斯不利而还。——《旧唐书》
贞元六年。回纥的葛俸部落与突厥在吐蕃的威逼利诱下。在大唐的北庭都护府四处抢劫。虽然有回纥的大相颉干迦斯的支援。唐朝还是以大败为结局。无奈之下北庭都护府陷入吐蕃之手。回纥的沙陀部也脱离唐朝投入吐蕃的怀抱。北庭都护府的长官杨袭古与麾下两千余人逃到了西州。
综上所述。回纥的内部是分裂成两派的。在李适当政期间主站的占上风。多次欺负唐朝的满地找牙。曾经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唐朝此时是外强中干。再加上父亲是间接死于回纥之手。所以李适只得相信自己人。对回纥只有敬而远之!
其他观点: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唐代宗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德宗继位之后。回纥曾多次求和亲。都遭到唐德宗的拒绝。唐德宗之所以痛恨回纥。与陕州之辱有着直接关系。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至衰。它不但终结了唐王朝的盛世。也剥掉了“天可汗”的威风。为了平叛。唐王朝不得不借助回纥的力量。早在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就发生了“拜舞事件”:当时为天下兵马元帅的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以御史中承药子昂、魏琚为左右厢兵马使,以中书舍人韦少华为判官,给事中李进为行军司马,会诸道节度使及回纥至陕州会见登里可汗时。回纥可汗责备李适不拜舞。药子昂说不合乎礼仪。回纥将军车鼻说:大唐皇帝与回纥可汗是兄弟。是叔父。怎么能不拜舞?药子昂说:“雍王。乃是皇帝的长子。天下兵马大元帅。哪里有中国的储君向外国的可汗拜舞的道理?”双方因为礼仪的问题争执很久。李适尽管以年轻不谙世事避免了皮肉之苦。但是他的几个随员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却都被毒打。第二天,魏琚、韦少华因伤重死去。这就是所谓的“陕州之辱”。
陕州之辱使唐德宗对回纥一直怀恨在心。耿耿于怀。登上皇位伊始。唐德宗就作出了和吐蕃、绝回纥的决策。当然唐德宗的决策使唐朝蒙受了重大损失。后来。唐德宗在为国家着想的宰相李泌的建议下。才使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得以解冻。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36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回纥,吐蕃,可汗,陛下,唐朝,突厥,宰相,兵马,安史之乱,首领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德宗李适和回纥有什么仇恨,他为什么要反对联合回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兴元元年(784年)。李泌第四次奉诏回朝担任宰相。面对唐朝连遭“泾原兵变”、“平凉劫盟”打击的窘境。李泌开始力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