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冲锋其实就是彼时日军的步兵战术规定的内容。跟喜不喜欢没什么关系。
更确切地来说。在具有连发射击功能的半自动/自动武器投入战场之前。在轻重机枪掩护下的步兵小群突击战术成熟之前。传统的轻步兵突击战术就是以火力战开始。以白刃战结束的——双方在较远的距离上使用步枪火力实施齐射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迫近到近战格斗距离后。由于非自动火器射击动作比较复杂。且长度较长。千钧一发之际。最好的战术动作无疑就是上刺刀捅过去。
从七年战争后期到拿破仑战争。再到克里米亚战争、南北战争。各国步兵基本的突击战术都是如此。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堑壕作战。由于交战距离极近。突发性的近战格斗频发。因此法、德两军依然沿用了这种步枪齐射-近战白刃格斗的战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自动武器逐步配发到各国军队。且步兵突击往往是在直瞄、间瞄火力的支援下进行。双方的近战也变成了互相泼洒子弹。而不再使用刺刀白刃战了。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白刃格斗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相比之前大大减少了。
作为一支装备与战术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队。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一分队及以下的支援火力十分孱弱(当然是相对中国军队而言)。二单兵自动火力更是聊胜于无(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百式冲锋枪与四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情况下。鬼子兵们冲锋上去以后到了迫近距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格斗无疑就成了最佳选项。至于鬼子由于传统的“武士道”带来的“精神万能论”以及数次白刃战战例而产生的对于“銃剑术”的迷信。对于日军的战术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其他观点: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其实恰恰相反。日军并不是特别喜欢拼刺刀。在我军记载当中就说过。日军一般情况下都会尽量避免拼刺刀。
最后是在艰险复杂地区进行行军的训练。连续突破艰险地段。包括沼泽地。突然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是诸兵种协同。突破坚固设防阵地。首先就是大规模烟幕演练。掩护师团级部队进入攻击位置。
然后是炮兵演练。主要是打击突破口和对手第二道阵地。最后这个时候才进入到白兵阶段。其实就是近战阶段。强调刺刀冲锋是为了提振进攻精神。要求士兵敢于冒着枪林弹雨进行坚决的冲锋。
其实真正的杀伤对手的武器是步兵联队和步兵大队所属的迫击炮、步兵炮、掷弹筒、轻重机枪这些武器。而且日军强调在最后进入到冲刺距离的时候。所有掷弹筒和迫击炮都要急速射击。
并且轻重机枪都要在两翼发动射击压制对手。掩护步兵抢占阵地。一旦进入超近距离作战。日军也规定必须投掷手榴弹。同时步兵开枪射击以后才进入白刃战。与此同时。迫击炮和掷弹筒射击不停止。继续轰击对手。
其他观点:
从日军经受的训练来说。拼刺刀是他们非常乐意的。无论是面对小米步枪的中国军队还是飞机坦克的美国佬。如果一次“万岁冲锋”不能解决。那就再来一次。
二战中日本帝国军队(IJA)的训练目标。简单来说并不是要训练出合格的士兵。而是要精神上用军国主义填充。肉体上用艰苦训练磨砺的。完全强化过的狂热战士。
“信仰就是力量。”这正是旧日本军的信条。他们不断被教育要无条件忠于天皇。将自己视为古代武士的现代转世。拼刺刀这种白刃战更容易彰显军人的勇武。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一贯重视。
负责日军训练的是军事训练总监办公室(OIGMA)。这个部门为日军的所有训练工作提供集中监督。也提供战术培训。日军的战术习惯和思路大多都是由该部门制定的训练计划形成。刺刀肉搏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历史渊源:
鉴于封建时代提倡“一骑讨”和白兵搏斗。武士思维在旧传统留存严重的日本军队里非常普遍。加之日本内战西南战争里。西乡隆盛所在的萨摩军由于枪炮不足。大量组织“拔刀队”。用武士刀肉搏突袭装备火枪的政府军。取得不小战果。也给政府军施加了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这种无奈之下的肉搏战术在日军里大获市场。并且在后来的日俄战争里演变为“肉弹战术”(白兵肉弹)。即像子弹射出那般勇猛冲锋。结果。乃木的第三军在俄国人的马克辛重机枪面前尸横遍野。一个师团15000人在5天时间内消耗为仅剩不到1千人。
尽管伤亡如此惨重。日军却并没有放弃肉搏战术。反而以一种精神原子弹的方式融入到日军的正式日常训练当中。
日军征兵与肉搏战训练。
从1873年日本奉行征兵制取代武士阶层以后。普通日本人开始大量加入军队。
以1937年为例。100名日军士兵中间。我们可以看到31个来自乡村的农民。30个工厂里的工人。15个白领。大约7。8个政府公务员。5个老师。3个渔民。2个矿工。以及几个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至少都完成了小学六年级教育。能写会读。甚至还能在其中找到4。5个大学生。让人更惊讶的是。他们中还有15人能看懂英文。
这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重点投资教育的结果。这些士兵70%来自穷人家庭。加入军队意味着他们脱离了赤贫。可以吃上白米饭。不用在乡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同时期我国军队的身体状况。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征兵时。应募者必须至少1.5米高。胸围至少为身高的一半。体重高于92斤。还不能完全秃顶......看似不高的要求在当时日本乃至亚洲已经相当苛刻。众多年轻人里只有大约40%能通征兵时10多分钟的身体检查。这样选出的士兵就已经算全亚洲军队当时的最高标准了。
在加入军队前。高于75%的日本青少年早在8岁开始就参加了名目众多的军事和准军事训练。他们每周会至少有2小时时间花在学校的军事训练上。每年还会参加4到6天的军事演习。有关军事的培训已经成为日本学生日常课程的一部分。他们进入军队以后不会对这种新的集体生活感到任何不适应。
指挥官会时常对新兵训话。还会写信告诉新兵家人。指挥官将成为这些年轻人的代理父亲。直到他们返回家园为止。实际上通过信件监控。每个新兵和他们家庭的可靠性在通信之时已经做了严格的审查工作。
正式的日军步兵训练是一个逐渐强化精神和身体的过程。在侵华战争和之前。这会持续1整年之久。日美开战后缩短到3个月。一年艰苦训练培训出的当然是历练老手。3个月便只能产出菜鸟肉鸡了。无论时间长短。刺刀拼杀会伴随着新兵的整个历程。
新兵入伍的第1到5个月。士兵会进行初步的全面训练。他们刚入伍就会接触到肉搏战。包括最基础的刺刀刺杀和瞄准射击项目。然后是小队配合训练。
第2个月。新兵们会做为期5天的野外拉练。以适应寒冷天气和培养吃苦耐劳意识。
第6到7个月。新兵们需要继续刺刀和射击训练。每天行军32公里。野外作业。连排行动都加入到日程中。
第8个月。新兵们早已习惯的刺刀训练仍旧是日常项目。射击枪法也天天有份。每天行军增加到40公里。像生火取水游泳等等野外生存技能都是必须科目。新兵们还会加入到连营等较大集体单位的配合中。
第10和11个月。快要完成训练的新兵们还会继续已经烂熟的刺刀刺杀和射击枪法。他们现在可以加入营团级的配合练习。以及大型的秋季演习。不仅日本平民。天皇也会亲自例行校阅这些新一批产出的帝国士兵。
除了肉搏战。日军步兵训练还有其他三点也非常突出:精神训练。长距离行军。夜战。事无巨细的诸多条款被记录在《步兵操典》上。派发到每个士兵手中。让日军得到了广泛的引导和利用。大量的文化和军国主义灌输更甚于德国的武装党卫军。更让日本士兵相信自己是天生优势的士兵。并且教导了他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在经过整整一年的严酷训练之后。我们可以想象日军的肉搏战能力为何如此之强。而我国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末期。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各地山大王。往往只重士兵数量。忽视士兵训练。交战的结果只能说是预料之中。
实战效果。
我国民众的抵抗决心从来不容忽视。1937年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有18万5千人死亡。这些缺口和即将来到的太平洋战场急需补充。日军的训练时间日益缩短。效果也大打折扣。
根据老战士们回忆。抗战初期时。往往3个以上的我军战士才能对付一个落单的鬼子。日军在刺刀搏斗中。拨拉刺挑。战术动作非常迅猛。这是长期日常训练导致的下意识反应结果。我军如果用刺刀硬拼会落在下风。红缨枪和大刀有时反而会相对较好。
我国国家档案馆还有资料证明。日军在侵华期间多次把普通村民和市民当作刺杀练习对象。这样变态的练习造就了熟练的刺杀技术。也造就了扭曲的心态。到战争后期。新进入中国战场的日军身体底子差。训练浅薄。和我国战士肉搏也占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太平洋战场上。英军美军初期也吃了日军万岁冲锋的亏。在及时调整战术后。日军的刺刀冲锋一次次撞在美军枪口上。终于体会到了火力制胜的另一种战术。
其实。坦克等机械化部队在二战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地空协同的攻击模式诞生。早已在向世人说明。人类的战争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刺刀战术。肉弹冲锋。不过是沉渣泛起的一时之举罢了。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资料:IJA Man Power and Training/World War II: Japanese Army Training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40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军,刺刀,步兵,战术,日本,新兵,士兵,白刃战,军队,个月
没想到大家都对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冲锋其实就是彼时日军的步兵战术规定的内容。跟喜不喜欢没什么关系。更确切地来说。在具有连发射击功能的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