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能了解并能做到的人多么?为什么?
原创

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能了解并能做到的人多么?为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读书出身的文化人。对《悯农》是很熟悉的。

能从《悯农》诗文中体会到农民种田的辛苦。并能怜悯农民、尊重农民、体恤农民的文化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估计是由过去的户籍性质问题、社会的與论导向问题、人品问题造成的。没有怜悯农民、尊重农民、体恤农民的表现

少部分乡镇相关部门克扣农资物资、高铁车厢设置高档舱、高档宾馆或酒店拒绝农民进入、向村委写个证明须交费……这当中。有工作人员个人。也有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例如:80、90年代。广州白x鹅宾馆就拒绝衣着老土的农民进入。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的50多年间。中国的户籍划分为农业家庭户口、农业集体户口、非农业家庭户口三种。只有工人和干部才是非农业家庭户口。而取得了这类户口的人。都不用在农村耕田种地。都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其子女也可以延续这个非农业家庭户口。也就是这类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工人身份。满脚是泥的农民。在人们的眼中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我曾经在父亲工作的知青农场与很多知青交往过。这些从城里派来知青农场接受劳动教育的青年。绝大部分人都看不起农民。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十分必要、十分正确的。

从80年代至习近平新时代之前。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下海经商潮、追星潮、出国旅游潮、出国购物潮、网络达人潮、网红主播潮……一些新闻媒体、社会团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方面的人和事;人们都在羡慕有钱人。都在渴望权利和地位。社会舆论形成的氛围和价值导向。影响着更多的社会人。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扭曲。对农民嗤之以鼻。

一、非农业身份的优越感。曾几何时。许多人自恃有非农业家庭户口而看不起农民。例如:80年代90年代的知青。有几个瞧得起农民的?

二、自傲心理。许多文化人自恃清高。渺视农民。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例如:有人恃着自己有一官半职。有人恃着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自我感觉自己已经是人上人了。

三、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下海经商富起来的人。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农民。自己一小家住城市里。抛下年老的父母。让父母住在农村。

其他观点: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悯农》(其二)这首诗本身就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后来又因为收编进了小学课本。所以在现代社会知名度大为提高。很多小学生都能完整地背下来。

但是真正能懂得诗人的悲悯之情的人恐怕很少。能理解农民的辛苦并能真正做到“悯农”的人就更少了。

一、《悯农》二首

《悯农》诗是一组两首。我们最常见到和运用的还是第二首。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安徽亳州人。官至宰相。生前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悯民》是其代表作。

三、《悯农》诗背后的故事

提到这两首诗。还有一个故事:

当年李绅中了进士。做了翰林学士。一年夏天。他回老家毫州探亲。恰好遇到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

二人登上城东高台。李绅见看到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吟了三首《悯农》诗。

李逢吉认为诗中有指责讽刺朝廷之意。就想踩着李绅再官升一级。

李逢吉就把这三首诗献给皇上。说李绅写反诗泄私愤。

谁知皇上看到后认为李绅能体察民情。反而升李绅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而李逢吉反而被降了官。

人们一直以为《悯农》诗只有两首。第三首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诗卷中被发现。

这两首共同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怜悯。为农民的悲惨命运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并含有强烈的警示、教育和劝诫意味。

第一首诗写农民辛苦劳动。就算是获得了丰收。就算是农民拼命地开荒种田。但是农民依然难逃饿死的命运。这让人不得不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第二首诗写农民耕种的辛劳。顶着烈日。汗如雨下。但是那是不事稼穑的达官贵人。有谁知道他们盘中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劳作换来的呢?

五、《悯农》的写作风格

这两首诗从风格上讲简朴厚重。语言朴实通俗。音节琅琅上口。正因为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所以才广为传诵。被人们广泛选为启蒙诗作。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讲究虚实结合。既有亲眼所见农民劳作场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中的达官贵人对粮食毫不珍惜的虚写;

同时诗中农民辛苦劳作与地主阶层的毫不珍惜粮食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农民辛勤劳作却最终落个饿死的命运也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1. 珍惜粮食是“悯农”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的辛劳和农民的生存状况。读到这两首诗也只是读读而已。最多也只是停留在爱惜粮食的层面。而爱惜粮食这一点也落实得并不是太好。

现实生活中。国家提倡“光盘行动”。这个倡议的提出就是因为很多有识之士看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多久。很多人就忘了挨饿的历史。点餐时为了面子铺张浪费。吃不完的食物为了面子不肯打包。餐厅、饭店每天都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费。实在令人心疼。

就算是我们的下一代青年学生们。有些人不知道粮食怎么来。也不知道粮食生产的辛苦。也有些人大放厥词。认为世界上粮食很多。外国的粮食很便宜。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担心粮食危机。这是一种危险而又幼稚的想法。我们的口粮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任何时候依靠别人都是危险的。

我们不仅要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同时一定要节约粮食。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我们一定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否则有一天粮食出现了问题。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2.关心农民的生存状况是真正的“悯农”

曾经有一个学者对中国农村进行了调查。然后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要义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对他这种说法。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有实践、有科学精神的专家。

现在的农村。因为缺乏工业和商业。大批农民只好外出打工。打工的农民打了工就顾不了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养老都是问题。

农民工外出打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而且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出卖劳力的阶段。打工看不到前途。收入也并不高。一旦遇上经济衰退或者产业升级。将会产生大量失业的农民。这些农民将会生活无着。

农村的土地被大量蚕食。也有大量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我们18亿亩耕地红线无法很好地得到保障。

因为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大。很多搞养殖和种植的农民经营风险很大。一旦出现失误。就会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而农民抗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许多农民放弃了这种风险很大的产业。宁肯到外地打工。

农民的就医、养老、教育、环境等问题都日益严峻。

首先现在是经济社会。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创造的经济效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在重视经济效益的今天。不能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和农民不受重视是必然的。

当代社会有些人受一些视频或文章的影响。把农业生产当成了诗酒田园。以为农业就是自己到农村去见到的农庄、农家乐和采摘节。以为农业是快乐的、诗意的、美好的。他们以自己短暂的、肤浅的体验代替了对农业繁重劳动的看法。认为农业并不辛苦。

也有些人认为国外的粮食又多又便宜。我们没有必要再进行辛苦的农业劳作。只要进口进行了。缺乏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有了这种看法。当然认为农民辛苦是多此一举。认为粮食那么多。当然也没有必要珍惜了。

也有些人。认为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劳动已经今非昔比。农民的劳作已经没有那么辛苦了。实际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的辛苦程度确实有所减轻。但是我国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还有很多农业劳作是纯手工、纯体力的。是非常辛苦的。

也有一些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也没有深入的体验和研究。不了解农民的疾苦。认为农民的生活都像新闻里那样美好。

八、总结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地悯农。不仅珍惜粮食。更要关心农民的疾苦。关心农业的重要性。关心农村的建设。让我们的国家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

其他观点: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是文化领域的作者。今天很高兴与大家聊“悯农”这个话题。有朋友问: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能了解并能做到的人多么?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也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我觉得会背《悯农》这首诗的人很多——只有四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小学课本里有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是描写农民种田时汗流浃背的辛苦情形。后两句既是写有很多人吃饭时。并不会想到农民种田的辛苦;也是告诫人们吃饭时要念及农民种田的辛苦。珍惜用汗水换来的每一粒粮食。

这首诗写于公元799年的唐德宗时期。诗的后两句本来就表明了。“谁会想到盘子中的美食。是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出来的呀!”所以。我现在也可以说。会读“悯农”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农民辛苦的人并不多。能做到体谅农民辛苦并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人更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真正了解农民辛苦的人不是很多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出生在城镇。没有亲自体验种田的劳累。也没有看过别人种田时的样子。就像那位说“百姓饿死。何不食肉糜?”的晋朝皇帝晋惠帝一样。自己没有体会挨饿的痛苦。哪里知道百姓饥饿时连稀粥都没有吃的呀。同理。如果没有下海捕过鱼的人。又哪里知道渔民捕鱼的危险和劳累呢?如果没有当警察抓过坏人。又怎么知道警察抓坏人时那种拼命的劲头呢?

二、能体谅农民辛苦珍惜粮食的人更少

为什么呢?道理也很简单。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农民的辛苦。又怎么会去体谅农民的辛苦呢?就算是农村出身的人。了解农民的辛苦。好多人也做不到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知道粮食来之不不易这个道理容易。做到珍惜每一粒粮食不容易。所谓“知易行难”嘛。

这件事也是要分两面看。一种是主动浪费:请客吃饭或自己吃饭时。只求吃得有面子。吃得开心尽兴。不记成本。不怕浪费。反正吃不完就倒掉。君不见在酒店吃饭的那些人。哪一桌上都要剩一半的菜。反正剩下浪费不要紧。丢了面子可不行。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中国人能完全吃饱饭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吧。

另一种是被动浪费。有时买了一碗饭菜。或者别人盛了一碗饭菜。自己不太喜欢吃。或者饭量小。实在吃不下。那也会浪费一些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饭量。估计吃不完的部分就提前取出分给别人吃。或提前留着下一顿吃。

可是由于请客要面子点一大桌菜。浪费一半的现象。这靠道德教育没有用。靠读“悯农”没有用。要国家立法。规定酒店吃饭必须打包带走。否则罚款。这样人们怕打包麻烦。也许就会少点一些菜。这样做看能不能煞住浪费之风。

正是因为好多事情人们知道那个道理。却没有条件做到或不愿意去做。所以有人说:“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少年狂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7

    农民,的人,粮食,辛苦,农业,很多人,珍惜,农村,户口,这首诗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能了解并能做到的人多么?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7

    读书出身的文化人。对《悯农》是很熟悉的。能从《悯农》诗文中体会到农民种田的辛苦。并能怜悯农民、尊重农民、体恤农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