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
原创

《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

好文

热门回答: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首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再人人皆知熟悉不过了的。然而。一般人们往往难以象诗人一样去联系社会和阶级而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诗人想到了。他从春种\"四海无闲田\"到秋收。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的田野里从亊繁重劳动的勤劳与艰辛。这些收获的粮食。本来应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在大家眼中的大丰收景象里却最后变成了\"农夫犹饿死\"这一悲残命运和残酷现实。

其次。诗人在这首诗的阐述上不是空洞而抽象的叙述和议论。而是采用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当时社会存在阴暗的一面。从而反应了达官显贵们欺榨老百姓这一手段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毒辣。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通俗、质朴、明快的语言创作了这首诗。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被民间长久地流传。

其他观点:

《悯农》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题主提出的这个疑问。可以成立。

既然“四海无闲田”。一定是丰收在望。五谷丰登。既然这样。为什么会“农户犹饿死”呢?既然手握麦穗的农民。都会被饿死。那么不种田的人。又会生活的怎么样了?

诗人李绅。就是通过了这首《悯农诗》。揭露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

李绅。属于京中唐时代的诗人。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白居易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名作《新乐府》五十篇就是受了李绅的影响而写的。李绅自己也写过《新题乐府》二十篇。可惜已经失传;他对当时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使广大农民陷入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表示了不平和忧虑。从中唐时期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

《悯农诗》是李绅早期的作品。在当时就已被广泛传颂。他不仅代表农民申诉不幸。而且严肃地提出了当时政治上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粟。就是小米。这里是用来代替各种粮食作物。春天播种一粒粮食。经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辛勤劳作。到秋天就可以收到万颗籽粒。

“一粒”和“万颗”都是用的极度夸张的语汇。无非是说。遇上了风调雨顺的丰收的年成。土地会对农民给予了慷慨的报酬;田里获得了大量的收获。农民就有了填饱肚子的食物。这两句给人们以一种仓廩丰实、人们可以饱饭的感觉。

紧接着。诗人再进一步的补充描述。农民的劳作是非常辛勤的。一寸土地都不肯荒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古代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周围都是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或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

种的广。收的多。人们就应该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辛勤种田的农民还是因饥饿而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李绅只是看到了这个社会现实。也用诗歌来揭露了这个事实。说明农民在受着繁重的赋税和盘剥。不管丰年也好。荒年也罢。无能怎样付出汗水。一样不能逃过凄苦、死亡的命运。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诗人不能找出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做出准确的答案。但是诗人能够敏锐地看出这个事实。用正确的语言。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客观上是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控诉。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后期的李绅的为人与诗歌所表现的现象截然相反。出现了许多“黑料”。只是这些不是本回答的内容。故未详述。

这一类诗歌思想性较高。语言也很朴实。说理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其实。题主问的问题。现在人人心知肚明。都能回答出来。看看诗中百姓所面临的惨状。再看看眼下普通百姓。尤其是新农村农民过的日子。再看看头条西瓜视频上发布的反映农村新气象的视频:农村家家户户。公路修到村。住着小洋楼;养着鸡鸭鹅。水果满枝头。

答案自然而然就有了: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其他观点:

最主要的还是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个现实。声讨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满。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即使现在也没有如此高产啊。一粒种子万颗子。比杂交水稻还要威武。再加上四海之内没有一块荒废的土地。这也很夸张啊。但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为了要突出观点。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全国粮食如此丰收。居然还有农民饿死。赤裸裸的讽刺啊。

此诗层层递进。均为第四句做铺垫。先是说亩产高。又说土地广。这就是一幅硕果累累。谷穗金黄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却陡然笔锋一转。辛勤劳作的农民。最终却两手空空。活活被饿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让人惊醒。使人深思。同时也道出了所有劳苦大众的心声。

说起这首诗。就不得不提另一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家长、老师总用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之所以能吃到粮食。都是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悯农二首》均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之手。不单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样是封建王朝农民一直以来的悲惨命运。这应该是最著名的为农民挺身而出的诗句。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但是也使人们惊醒。让统治者业所忌惮。让农民有所期盼。

作《悯农二首》时。李绅不到而立之年。仕途之路刚刚开始。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绝对是一个满腔热血为国为民的有志青年。肯定是一个为民说话办事的好官、清官。

事实呢。刚开始也确实如此。但是慢慢的。李绅也无法抗拒金钱权利的诱惑。一步步陷入泥潭。左右逢源。一路顺风顺水。最终进京拜相。是个十足的贪官。据说他生活的十分骄奢淫逸。单从“悯农”上讲。不亚于皇帝的饮食。民间传说他每天都要吃鸡舌头一盘。可见其“悯农”之心荡然无存。

其实不仅是李绅。更为出名的大贪官和珅也是一样。如果有兴趣您可以看看他的生平。初入官场之时。他可也是个一身正气的主。

当然了。现在已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一天天富足。政策待遇也一天天变好。但是“悯农”之心绝不可丢弃。珍惜粮食要从小做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情多浓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8

    农民,诗人,春种,一粒,都是,粮食,鲜明,农夫,诗歌,命运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8

    没想到大家都对《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42:18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首先。\"春种一粒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