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就是少一些人为的巧智。不盲动。不乱动。不冲动。一切都要谋定而后动。无为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无所不为。为什么无为能够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因为无为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当事物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时。我们就不要添加过多的人为干预。就能够实现最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时候施加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反而使得目标偏离了正常值、合理值。效果变差。起到的是反作用。当事物的发展不符合自然规律时。如果不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结果当然不能够达到计划效果、预期效果。只会越来越糟;相反。如果及时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就能够把事物的发展从不合理的、错误的方向。调整到合理的、正确的方向上来。达成预期的效果。
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在当今的国家、企事业组织、个人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世界最盛行的管理模式——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模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这是所有个人和组织都盼望达到的。国家也不例外。在制定计划前。要做出充分的调研。以便对内外形势有个正确合理的认知判断。制定的计划才能够符合个人组织内外的形势。这就叫顺势而为。它的思路就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项目启投入执行以后。人们要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项目在大多时候都处在“顺势”状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无为”。去除不必要的干预。但是由于项目的内外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及时地检查跟踪。掌握中间结果和过程数据。如果偏离了正确合理的发展形势。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有为”。及时地去调整。去除不正确、不合理的干扰因素。使项目重新行驶在正确合理的方向上。
其他观点: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主题。老子曾经说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仅仅5275字的《老子》中。老子就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无为”。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推崇圣人。是《老子》价值观的体现。是《老子》对价值观的判断。老子不反对知识。也不否定圣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世界。价值观是支撑点。是原动力。是凝聚力!真善美与假丑恶。文明与野蛮。成功与失败。进步与倒退等。都是价值观在发挥作用。有了圣人的价值观。就可能成为圣人;沾染小人的价值观。只能成为小人。老子的大智慧在于。不仅看到了圣人的价值观。也看到了小人的价值观。并且两者能够相互转换。这个转换的关键就是“有”和“无”的辩证法。
无为就是树立正道——“正道”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道”的价值观必须推行。特别是在正道价值观被破坏之后的若干年内。这个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国家不仅要在道德层面上大力推行“以德治国”。也要在法律层面上“依法治国”——要严厉地打击错误的价值观:比如造假的要重罚。不仅要负刑责。也要负钱责。罚得这些唯利是图的家伙血本无归。罚得这些坏了良心的人渣倾家荡产;比如酒驾的要重罚——因为这种人把自己的性命当儿戏。拿别人的生命当虚无。只有正气树立起来了。邪气才会收敛;只有正气成为了普通人的习惯。邪气才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所以圣人尊道贵德。依天道为人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乱为、胡为。商鞅的“弃灰剁手”。现在有人主张“闯红灯入罪”等。都是做过头了。对此。老子的药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乱做事——不折腾;“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循循善诱”——不乱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唐玄宗注)”。“无事”不是“没事”。而是“不生事”。“不滋事”。“不犯事”。“无为”在老子的心目中具有核心的位置。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无为”是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根本
据现有的资料。最早提出“无为”的人。不是老子。而是管子。《管子》第五篇说:“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意思是说。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可以成就帝业;表面有为而心里无为的人可以称王。表面有为而内心不自贵的人可以称霸一方。《管子》第十七篇说:“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
到了老子这里。管子“无为”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和拓展。成为了自在自为的系统。可以用来修身净心。也可用来育人、立家、治国、治民、安天下。在老子的眼中。“无为”不仅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做人做事的大根本。是能够随时都在发挥作用的有效工具。“无为”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是一种优化的技巧。自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好方法。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胡为。是顺“天”应“人”;“无为”不是固执己见。不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而是“知难而退”、“不激进”、“不冒进”;“无为”不是懒惰。不是休闲。不是享受。不是坐享其成。不是“坐山观虎斗”。不是“饿着肚皮晒太阳”。而是勤劳。而是锐志。而是用最高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大的成就。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整部《老子》的灵魂所在。就是“以道治国”。“以道养生”;就是做事应该“顺其自然”。教育应该“以身作则”——教育的最佳的境界是不用语言而是用默默的行动。这相当于“身教甚于言教”。
有的人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什么事也别做。什么话也不说。“听其自然”——所谓“率性之谓道”——大错特错!老子主张“顺其自然。率性而为”。可老子不主张“逆天而行”。“率性乱为”。“顺其自然”。就是要顺其大道。而不是歪门邪道。“率性而为”。就是秉持人的良性而为而不是倚仗人的恶性而为!
三、“无为”而“不言”:身体力行
一般人都喜欢以语言教育别人。可自己常常做不到。所谓“口头革命派”。作为一个教育者。“身教甚于言教”。人类最看重的是一个人深刻的思想和实在的行动。而不是这个人空洞的说教和浮躁的行为。
林语堂在散文《论读书》说。自己在复旦大学讲课。开头就说他自己不敢训勉青年。原因是:近来常有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韧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林语堂遇到的这种现象。在当今也时有发生;有的人在大会上大谈廉洁。私下却贪污受贿。有的人在公开场合大谈爱国。私下却早就把自己的妻室儿女和财产都弄到了外国。因而被称为“裸官”。
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不一。不但不能教育人。甚至还败坏世风。
老子如果真“无为”而“不言”。他干嘛还辛辛苦苦地写五千言的《老子》呢?把五千个字刻在竹简上。那可不仅是智慧。还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啊!因此老子主张的是“正为”而不是“邪为”。是“善言”而不是“恶言”!
老子主张“无为”而“不言”。其实是希望人类走出“二元对立”。离开各种各样的烦恼。这样就不会出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现象。就能够“无为而治”。“不言而教”。就能够超越常规。超越语言、文字。发现真相。就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处于“有”的层面。难免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所作为。于是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结果就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己所欲。施于人。加剧自身的矛盾乃至社会的矛盾。如果人类能够转变价值观念。追求真朴。就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获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效果。只有离开了“有为”的层次。才能进入“无为”的境界。
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名声。这样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近乎放长线钓大鱼。近乎吃小亏占大便宜啊——有人曾经对我说:“老子很刻薄。很阴险。很有心计。”这虽然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老子的智慧。实际上也是对老子的误解。
时时刻刻生怕自己的功劳被磨灭的人。其实可能就是功能最容易被磨灭的人;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最伟大的人。其实可能正是比较小人!如果时时刻刻都把自己看出“虚无”。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境界。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才有真正的自由。
“圣人”怎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就是像大自然那样“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道”的品性。这是自然的品性。这是宇宙的根本特征。由这个“天道”。老子得出“人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结果——“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居功。不自傲。才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成大功。做大事。
四、天道:“无我”的境界
整个自然界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天、地如人类父母。一直不断地养育着人类;太阳普照着大地。源源不断输送能源;大地无条件、无所求的承载和养育人类。万物生长。壮大。成熟。都是“天道”的功劳。可“天道”勤勤恳恳。不辞辛劳。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长期获得人类的敬仰。所以老子说。“万物作而不辞”。不辞辛劳。养育万物。但不主宰、不占有。只有道。只有天、地才能展现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秉性。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有所成之事就沾沾自喜。就期求外界的标榜。就希望能够树碑立传。那么纵使这个人功劳再大。威望再高。也很可能昙花一现。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自然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往哪里去。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有了“无我”的境界。就会出现惭愧之心、感恩之心、羞耻之心。很多人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之内抱怨不断。烦恼不已。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悟出惭愧之心、感恩之心、羞耻之心的重要性。没有体悟到佛教所说的“感恩法界”的重要。
每个人都可能看到了大地的这种忍耐:任人踩踏。承载和养育着人类。可人类不但没有对大地感恩戴德。还不断破坏大地。踩踏大地。随地吐痰。随地便溺。可大地却似乎没有瞋心和怨尤。当一个人在接受大地承载和养育的时候还在践踏和轻视大地的时候。这种人自然不可能体悟人生的大境界。一个太在乎自己的人。自然不可能达到“无我”之境。
一个人如果居功自傲。就会有功而无功。过小而过大。有些东西。因为永远不去争取。所以也就永远都不失去。要而不要。不要而要。有玄机啊!对人类真正最重要的。不是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默默地奉献。默默地承担。默默地努力。这就是“无我”——“无我”而“有我”。“有我”而“大我”。这既是“天道”。也是“人道”。这种人的生命就会超越时空。产生出真正价值。体现出大道的“精神”。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
一个人果真能够体悟天地默默奉献的实质。就会默默地去做。尽心地去做。不居功。不炫耀。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因为“夫唯弗居”。所以结果“是以不去”。“夫唯弗居”。非居非不居。无居无不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第三十二章)。成大功于无形。“是以不去”。俗话所说的“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的智慧既在高于九天之上。也扎根于九地之下。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并非有的人所说老子“精于道体而弱于道用”。只是几千年来。很多人未能发现其解读的锁钥而已!
其他观点:
想要理解无为而治本质是什么。就要先了解它的出处。语出老子《道德经》。如老子说道一般。其中多次提出治。治国安邦的治。无为而治本质有所为。顺势而为。有所不为。不妄为。不妄动。顺其自然顺势发展。与其对应的还有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可以理解为小海鲜。小鲜容易熟。却不容易做。要做美味。调料放着有讲究。可能都不用放。放了反而改变了原有新鲜味。并且要把握火候。不能像做其他菜。比如烤羊来回折腾翻滚。这样就去味了。反而失去本来应有的味道。所以。无为而治本质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势而为。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482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老子,的人,之事,无为而治,价值观,圣人,言之,人类,之心,境界
没想到大家都对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无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就是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