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原创

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历史上法显、玄奘“西天取经”的去时路线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沿着丝绸之路。越过印度河进入中印度地区。而返回的路线截然相反。法显是在印度东海岸走海陆回国。至山东登陆返回祖国;玄奘则因当年答应了高昌国王。取经后返回高昌国宣讲佛法。所以几乎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高昌当时已被唐朝征服。玄奘也就未做停留。直接返回了大唐。所以法显是西行陆路取经。东行海路归国;玄奘是来去一条路走两遍。那么按照今天的地理知识。法显东归之路明显距离更近。为何不能来去都走海陆?又或是通过中南半岛前往印度呢?

西天取经的路线选择

唐朝长安前往印度的路线应有四条。第一条路线就是法显、玄奘选择的西行路线。此路线从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抵达西域。翻越葱领。穿越帕米尔高原。沿印度河南下。渡河后向东进入中印度(天竺)。

第二条路线就是法显东归的海上路线。其东归是从恒河入海口的位置登船。穿越孟加拉湾抵达狮国(今斯里兰卡)。二度登船后进入印度洋向东航行。沿苏门答腊岛东北海岸线进入我国南海。再往北航行至我国。如果把这条路线反过来。完全可以当做前往印度的路线。法显搭乘的是商船。说明东晋时期这条海上贸易线已经成熟。

第三条路线是从长安南下四川。经过当时的南诏。由布拉马普特河(雅鲁藏布江)流域进入印度。有人说这条路线上的南诏与唐朝关系不好。此路行不通。这个说法其实不对。南诏与唐朝对立是中晚唐时期的事儿。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南诏国开始扰乱西南。威逼四川。唐僖宗因此悬赏镇压。这也是后来播州杨氏崛起的原因。

而在唐初。南诏还只是西南诸邦中的势力之一。只因唐朝廷需要扶持西南政权牵制吐蕃。所以朝廷选择了最南端的“蒙舍诏”。扶持其征服了洱海地区的五个大型部落。从而统一洱海。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封其首领异牟寻为南诏王。这才有了南诏国。所以玄奘西行的贞观三年(629年)。走南诏路线是有可行性的。

第四条路线则是从长安出发。至青海。穿越吐蕃(西藏)到亚东。翻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这条路线看着比较虎人。还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其实唐朝有人走过这条路线。即“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但当时的吐蕃给予了极大帮助。玄奘自行时。这条路线只有理论上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看玄奘西行路线选择上的几大主导因素了:

玄奘西行的目的

小说《西游记》将玄奘西行称“西天取经”。这个说法也很恰当。因为玄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究佛教各派学说之分歧。换言之。如果说法显是为了探索佛教完整的戒律清规。那么玄奘就是为了探索南北佛宗的统一概论。法显作为前辈。带到中国的是佛教“世界观”。玄奘则是去寻找“方法论”。玄奘时期我国佛教流行摄论宗和地论宗。此两家有关法相多有乖违。玄奘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所以这一路走去。不管大乘、小乘。能够听闻学习便是目的。那么路线选择就尽可能路过崇尚佛教的国家。而且越多越好。

(法显)

基于这种目的。前人法显的《佛国记》就是很好的路线指南。比如法显记载的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之旅。由于茑夷国信奉小乘佛教。对中原大乘佛教徒没有好感。所以连寺庙都不让投宿。法显团队中的智严、慧简、慧嵬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才化解了教派之争带来的麻烦。这就为玄奘提供了指南。200多年后。玄奘偷渡出关。得到的最大资助便是高昌国。

(鞠文泰与玄奘剧照)

此时高昌国王鞠文泰信奉佛法。在玄奘离开高昌前。玄奘应鞠文泰要求。剃度了4个高昌国徒弟随行。答应归来时在高昌传法三年。麴文泰则为其准备了30匹马、30套衣服、100两黄金、3万银钱、500匹绫绢。并令25名随从。1名掌握多种语言的官员陪同西行。除此之外还亲手给沿途25个绿洲小国的君主备下请求通行的书信。并给每位君主备上厚礼。小说《西游记》里的徒弟四人、通关文牒或许就是以此为原型。

再比如法显记载到于阗国遇上了当地的大型佛教活动——“佛诞节”。规模之宏大从未见过。玄奘当然不会错过这等佛教圣地。200多年后玄奘也经过此地。并写入《大唐西域记》。所以说他的路线选择绝对会参考《佛国记》中记载的佛教中心分布区。甚至再往前看。三国时期的僧侣朱士行。西行探索时。也在于阗国收获了小乘佛教经典《放光般若经》梵本。这些都是玄奘值得参考的路线选择。上面四条路线能够最广泛接触佛教盛行区域的便是第一条。所以西行之目的。乃是路线选择的首要因素。这里也能排除第二条海上路线。这条路线需要在海上漂泊。根本无法接触到佛教文化。对玄奘来说毫无意义。

名著《西游记》里常说“此去十万八千里”。这正体现了玄奘西行的路途遥远。然而我们上边罗列了四条路线。其中第三条是最近的。即从四川、云南。进入中南半岛。由中南半岛进入印度。我们之前也说过。南诏本身并非这条路线上的阻碍。因为当时唐与南诏是合作扶持关系。而可能造成的阻碍在于唐政府。要知道玄奘是请求西行被驳回的。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唐朝初建。百废待兴之际。统治者并不支持佛教的发扬。因为自古以来。宗教的发扬与推广都会吸引大批劳动人口转为僧侣。这即让劳动力大量流失。又使财政税收减少。对于战乱后的社会经济的恢复极为不利。历史上三大灭佛事件皆有这个因素。

其二:唐初与突厥关系紧张。随时都有战争爆发的可能。边境严禁人口出关。一方面是担心关内人口流失。另一方面也是防止间谍活动。

贞观三年(629)。关中大旱。唐朝廷这才准许关中百姓出关逃荒。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队伍里向西而去的。到达重镇凉州后。由于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一蹴而发。故而又被拦在关内。无法继续西行。玄奘在凉州寺庙坐堂传法时又被凉州官军遣返。因为他没有政府签发的“通行证”和“暂住证”(唐朝僧人游历传法需要到尚书省授权的州府开具证明)。他的度碟(僧侣身份证)只能证明他是长安的僧人。

此后玄奘昼伏夜行抵达瓜州。此处守关将领叫李昌。他已经收到了凉州发来的通缉令。也就是说玄奘可能已经被当间谍通缉捉拿了。好在李昌是信佛之人。在抓获玄奘后又亲自为其放行。此后又经过五座烽火台。玄奘又很走运的遇到了信佛的将领王祥。在王祥的帮助下。玄奘总算是走出唐朝国界。偷渡出关了!

如果换成是第三条路线。玄奘需要通过狭窄的古栈道抵达汉中。再由汉中巴蜀之间的山谷进入巴蜀。经巴蜀入南诏。此处的关卡与西北截然不同。不在茫茫戈壁之上。而是处在“一线天”式的峡谷之上。偷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恐怕到不了南诏就被遣返或者捉拿。这就是玄奘走不了中南半岛的原因。

再说第四条路线。吐蕃这条线的宗教信仰并不符合玄奘的“胃口”。至今藏传佛教仍然独立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体系之外。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尤其是在玄奘时期。受到印度教的影响较大。教义、理论都与玄奘所学大相径庭。而这条路线上几乎都信仰藏传佛教(当时还处于本波教阶段)。所以探索的意义没有西线强。

至于说高原反应什么的。我觉得倒不是主要问题。地理原因被很多人拿出来说事儿。要知道玄奘走西线也是要翻山越岭的。翻越葱岭时。玄奘的队伍有一半随从、两名高昌徒弟都死在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这不也是地里上的阻碍吗?玄奘在穿越红沙漠时差点渴死。这不也是地里上的阻碍吗?而且法显在《佛国记》中早就记载了“大雪山”和“沙河”的艰险。所以地理因素并不一定是玄奘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玄奘的路线选择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前行者法显。自己以虔诚为态度。以历学为目的。以顺利偷渡为基础。因而选择了偷渡可能性大。沿途佛学中心较多的路线。回归时若非与高昌国王有约在先。他很可能会效仿法显。从海陆归国。可惜的是。他抵达高昌时。唐朝军队已经驻守在了此地。鞠文泰也已死去!

其他观点:

简单来说。玄奘西行走中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最为明智的。其他所有的路线都不如西亚好走。

先说中南半岛这条路线。从地图上看。是稍微近一点。但是道路并不好走。

玄奘西行的起始点是在长安。从长安到中南半岛要先到岭南。光是这一路就相当困难。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在诗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展示了盛唐时期我国冷鲜链运输网络的发达。走了几千里路的荔枝。从南方到京师竟然没有变味。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杜牧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唐王朝最终爆发安史之乱的缘由。

当时的交通并没有那么发达。为了运输这点荔枝。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差官和马匹。挥霍了多少民脂民膏。由于古代南方开发程度低。山河险阻特别多。玄奘想要如果从中南半岛走的话。将要面临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从北往南走。气候越来越热。环境越是多样性。潮湿闷热的环境最容易诱发疾病。对于玄奘来说。这也是一个挑战。

古人对南方热带气候的恐惧是十分强烈的。《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就曾提到遭遇恶劣的气候环境。多次导致士兵发生疾病。

以前有一部讲述民国时期云南与东南亚国家边贸的电视剧叫《大马帮》。期间也有马帮的人走失在原始森林中。或者遭遇沼泽、瘴气等自然灾害。

过一阵子要上映的《鬼吹灯之云南虫谷》。估计也会给大家全方位展示热带气候的厉害之处。要知道卸岭魁首陈瞎子。就是在热带雨林气候中把眼睛搞瞎的。

总之。想要穿越中南半岛。光是这个复杂的气候和恶劣的交通就够人喝一壶的了。当然。最艰难的还是到孟加拉境内的时候。如果赶上雨季可能全是水。根本无法通行。

古代压根就没有打通从东亚途径热带雨林气候的中南半岛。再到达南亚半岛的通道。玄奘虽然胆子大。但并不是冒险家。

其实。玄奘如果真的要从南方去天竺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坐船去了!

还别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打通了天竺与中国的海上交通。很多佛教弟子就是从水路到达中国的。

最著名的当属菩提达摩。也就是达摩祖师。在离开天竺后。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久。才到达了中国南海。在广州登陆。

当时正是中国南朝最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位期间。还派遣使臣到广州迎请。达摩到达南京后。梁武帝还与达摩探讨了佛理。

后来达摩北上到达洛阳。在嵩山少林寺下榻。开创禅宗。引领中国佛学快速发展。

应该说。要走中南半岛不如直接走水路。但是玄奘为何没有选择达摩祖师曾经走过的路。而是绕远从中亚走呢?

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水路风险太大。在造船技术并不发达的唐代。走这条航路绝对是九死一生。

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叫作鉴真。为了到日本宣扬佛教。从公元742年就开始东渡。一直到公元754年第六次东渡才成功到达日本。

前五次失败。也许也能看出当时走水路的艰辛。第一次东渡的时候。因为别人诬告鉴真勾结海盗。被拘禁。

第二次东渡在长江出海口就遇到大风。船差点沉了。修好后再出。被风吹到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差点来了一个荒岛余生。后被人所救。

第三次东渡时。有人状告鉴真同行的日本僧人“引诱”鉴真去日本。日本僧人被通缉。鉴真的东渡之行又被官府拦下。

由于前三次都是在江浙一带出海。均未能成功。第四次时。鉴真从福州出海。刚出发又被官府的人拦下。

第五次东渡是最艰难的一次。出海后连续刮了半个月的大风。等到鉴真等人登岸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了海南三亚。从三亚回到内地期间。由于旅途劳顿。气候多变。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

一直到753年。在日本遣唐使等人的邀请下。搭乘遣唐使的大船。秘密躲开官府的拦截。才得以到达日本。

从中国到日本本来并不远。鉴真却走了十二年。光是车船费花了多少就不清楚了。要是从中国水路到达天竺。没有郑和那个规模。估计也很难成功。

再说。在船上一漂就是三年。连一口青菜都吃不上。那得多难受。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是唐朝时期较为有影响力的佛学传播过程。相比之下。西行之路虽然慢一点。但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

西域通道在古代的时候更为发达。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长安就有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商人前来经商。

应该说。唐朝时期。西域自驾游的路线已经很成熟了。选择西行是很明智的啊!

除了考虑到路途险阻的因素外。玄奘西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正本溯源!

当时的唐朝并非没有佛经。而是佛经太多。分歧太多。严重影响了佛学的进一步发展。玄奘西行就是为了和西域各国的僧人进行佛法辩论。西行沿途全是佛教寺庙。作为唐朝时期的“沙发客”。这都是他西行路上下榻的地方。

不但能免费住宿。还能免费吃东西。吃饱了再与当地的和尚进行佛法辩论。走走停停十七年。岂不美哉。

通过这次西行。玄奘首先将沿途风景、所见所闻写成游记《大唐西域记》。一度在唐朝热销。稿费赚到手抽筋。

另一方面。玄奘将十几年来辩论心得。经过整理。完成对佛学理论的重新整合。后来还创立了法相宗。

总体来说。玄奘西行的路线。看起来绕了一点远。其实是最好走。成就也最大的一条路。

其他观点:

从地图上看。以长安为起点南下汉中。再穿过四川盆地进入云南。然后从云南出境经缅甸进入印度的路线。确实要比绕行西域近得多。但唐僧却没有选择这样走。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唐僧之所以不选择走中南半岛。是因为过了四川盆地再往南。属于原始森林状态。没有成型的路线。且湿气、瘴气比较严重。从这里去印度是九死一生。其实这样理解不能说不对。但却不完全正确。因为早在汉朝时期。华夏通往印度就已经开辟出了“蜀身毒道”。从成都先通往云南。然后经博南山(大理永平县)跨过澜沧江、怒江。最后经缅甸进入印度。

通过蜀身毒道汉朝与印度也有过贸易往来。但汉朝与唐朝跨越了400多年。这期间经历了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等多个朝代。疆域几经变更。到了隋朝时期。云南虽然在名义上还属于疆域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已经被爨族占据。而爨族与中原并没有友好邦交。更没有与印度贸易。所以蜀身毒道上的几个重要据点、驿站基本宣告荒废。没有据点支撑补给。即便唐僧还能寻到蜀身毒道的踪迹。也已经无法安然通过。这也就代表中南半岛之路行不通。

反观唐朝的西域之路则不同。虽然经西域绕道进印度。路程确实非常遥远。但所经过地区大部分是西传佛教的影响地区。有很好的佛教文化基础。走这条路线沿途补给、通牒文书获得都相对容易。所以唐僧舍近求远在情理之中。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1

    玄奘,西行,路线,佛教,印度,唐朝,中南,南诏,西域,达摩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1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僧西天取经时,为什么不直接走中南半岛,而要向西绕远路?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1

    历史上法显、玄奘“西天取经”的去时路线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沿着丝绸之路。越过印度河进入中印度地区。而返回的路线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