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祖上三代都不属于宋朝管辖,“卖国贼”之名是否牵强?
原创

张弘范祖上三代都不属于宋朝管辖,“卖国贼”之名是否牵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算。

张弘范算哪门子宋朝人。卖的哪门子国啊?宋朝灭亡。本质上是宋朝的君臣昏聩无能。最终葬送了一切。不必找替罪羊。

张弘范是出身于河朔地区的汉人世侯家庭。他的父亲张柔原本是金朝子民。后来蒙、金对峙时。张柔被蒙古俘虏。随后投降。如果你想替金朝叫屈。认为张柔父子卖了金朝的国。这还算有点道理;这有宋朝什么事啊?

张柔降蒙后。助蒙古伐金。因战功卓著被加封为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元帅。金朝灭亡后。张弘范出生在蒙古统治之下的北方。换言之。他是地地道道的蒙古国人。跟宋朝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因此。张弘范对蒙古的认同感。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他曾经作诗《南征》。描述自己的心境。诗云:

百战归来气未松。紫泥又起作元戎。 楼船万艓三山外。塞马千群百粤中。 举目山川浑各异。伤心风景不相同。明年事了朝天去。铜柱东边第一功!

他以建功立业的心态。看到蒙古灭宋的战争。他对宋朝的追击。是在“诛群丑”。“平蛮”。

总而言之。宋朝粉丝不要自作多情了。

其他观点: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同志,死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80年。

十三年。浙东台州一带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张弘范奉命绥靖其地。他用恩威并济的手段。诛其为首者而宽大其余。很快就平定了局势。

十四年。平宋元军大部北调。张弘范被任命为江东宣慰使。负责维持南方新附地区的安定。次年。宋将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兄弟。复辟宋室于南方沿海。闽、广一带群起响应。“诸州应者十五郡县”。元廷正式授张弘范以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命其前往征讨。陛辞之际。他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因为他深知此前无汉人统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成功。但世祖鉴于以往安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给他。为示信任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衔命至扬州选调水陆兵将两万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恒为副手由江西南下广东。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直趋闽、广。行前张弘范特意告诫其弟要勇敢作战。谨慎从事。表示自己不会因私情稍假宽纵。进军途中。连拔三江寨、漳州、鲍浦寨等几座防守坚固的城堡。致使其余“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宋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也在五坡岭(在今海丰)被俘获。张弘范慑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将其礼送大都。

十六年正月。张弘范由广东潮阳发船下海。搜寻宋室踪迹。在甲子石林获两名宋谍。从他们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张弘范随率舟师追踪而至。

崖山系东西对崎的近岸小岛。宋人建宫室于岛上山麓。岛下“结巨舰千艘下碇海中。中舻而外舳(即船头向内。船尾向外)。大索贯之为栅”。为防火攻。“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史·瀛国公纪》)。隐然一座海上坚城。因崖山之北水浅“舟胶”(易搁浅)。张弘范指挥元军船队由崖山之东转入大洋。尔后由南面逼近宋人的水上基地。正式接手交战前。张弘范“潜舟载骑兵登陆焚其宫。命乐总管立寨断其汲路”。使宋人失去了陆上的基地和淡水供应。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击而困顿不堪。

二月。张弘范发起总攻(参见厓山海战)。他分军为四。指挥诸将从东南北三面接近敌船。自将一军居西南。担当最难的一面。元军每艘船上均构造成楼于舟尾。外覆布阵。内藏甲士。张弘范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乐声和锣声为号令。乐作。宋人闻之。以为元军摆宴而放松了警觉。

待元军舟师直犯其前。宋军才放箭拒敌。元军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动。直至舟将接。突然“鸣金撤阵。弓弩火石交作。顷刻并破七舟”。元军“诸将乘乱皆殊死战。自己至申。声震天海。斩获几尽”。宋丞相陆秀夫在绝境中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自尽。宋朝最终灭亡。宋将张世杰率残余舟船败走交趾。遇风坏舟。死于海陵港。“岭海悉平”。张弘范勒石纪功于崖山之阳而还。

十月。张弘范班师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见。慰劳甚厚。不久竟染疾身死。年四十三岁。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其他观点:

当然过于牵强。人家张弘范祖辈都不是宋人。是元朝(蒙古)内的汉族人而已。而他父亲更是蒙元的大将。结果就是因为他灭了南宋。就将汉奸、“卖国贼”等罪名灌到他头上。实在太冤枉了。

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将古代的范文程、吴三桂等定义为汉奸。是因为:

1、他们本来就是汉人;

2、他们出身和长大于汉族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

3、他们都是主动投降异族的。

但这三点。张弘范除了是汉人外。其他的两点都不符合。毕竟人家是地地道道的蒙元人。只能算是元朝国内的汉人而已。

如果我们将张弘范是汉奸。那收复台湾灭掉明郑政权的施琅呢?那剿灭三藩的周培公呢?那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左宗棠呢?他们是不是都得被当作汉奸?!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6:37

    蒙古,汉人,南宋,宋朝,元朝,宋人,元军,汉奸,崖刻,广东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6: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弘范祖上三代都不属于宋朝管辖,“卖国贼”之名是否牵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6:37

    不算。张弘范算哪门子宋朝人。卖的哪门子国啊?宋朝灭亡。本质上是宋朝的君臣昏聩无能。最终葬送了一切。不必找替罪羊。张弘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