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说的一段话。提问把“桓”误作“恒”。而且还丢了一个“魋”字。
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原文通释:
孔子说:“上天给了我品德。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注释:
桓魋。当时宋国的司马。主管军事。是宋桓公的后代。公元前492年。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去陈国时。桓魋听到消息率兵来阻拦。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拔掉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在弟子保护下。孔子离开了宋国。在途中。孔子说了这番话。魋。音Tuí。
其如予何。他能把我怎么样。其。代词。复指桓魋。如……何。把……怎么样。
孔子周游列国时受到反对者的重重阻挠。吃了不少苦。这一次差点把命搭上。桓魋为什么这么对待孔子呢?是因为桓魋听说孔子曾经批评过自己。好在桓魋还有些顾虑。没有杀孔子。桓魋为什么有顾虑。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自己是有仁德的人。“天生德于予”。当时有人信服孔子。孔子受到许多国君的礼遇。宋国是个比鲁国还小的诸侯国。所以桓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wéi)轻易杀他。无可奈何之下。吓唬吓唬孔子。
细论起来桓魋和孔子还是一个老祖宗呢。都是子姓。
后来桓魋在宋国谋反。一家人逃出宋国。他的弟弟司马牛还曾拜孔子为师。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口语译为:天老爷把德行赐给了我。那个司马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原因是当年孔子从鲁国达到宋国。在一颗大树底下教学生礼仪之道。宋国的司马桓魋知道后想杀掉孔子(因为孔子曾经批评他生活奢侈)。于是把树砍了。孔子在学生的坚持和恳求下。离开了那里。孔子老大不乐意。学生们倒是急得不行。才有了上面那一句话。
在小编看来。这一句话明显带有嘴硬的性质。而且还带有一些老年人独有的倔劲儿。很是可气可爱。
至于如果理解?
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一个道理
道德在刀枪面前。连屁都不是!
你是圣人又能如何?你德操附体又能怎样?干掉你。只需一把刀就够了!
当然。引伸开来。在以儒治国的封建时代。每次外敌入侵。都是如此。泱泱王道。真的是不如长枪大炮来得实惠些。
没有武力做支撑。道德只是一纸发臭的纸!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个脉络。道德的存在前提是对方也和你讲道德。
可是。这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庄子对儒学存在质疑的原因之一。庄子在《胠箧》所描述的田成子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田成子是一个奸臣。杀友弑君。把齐国占为己有。然后又实行善政。获得了百姓的认同。导致那些倡导道德的大国不愿意攻打他。小国不敢攻打他。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赤祼祼的耳光。扇在道德的脸上!
道德。是无路可走的。杜公在诗中经常自嘲自己是“腐儒”也是略有此意。而古往今来。那些道德君子。无一不是命运多舛之辈。从屈原开始数。品德不错的名人。有一个算一个。
反过来。如果你擅长将道德做为幌子或是武器。做为面具或是工具。灵活动用的话。那么仕途或事业一定会大放异彩。从田成子开始算。有一个算一个。
孔子说。德于予。其如矛和。可实际上的真实情况却被北岛一笔写尽。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道德品行。需要一个前提。只有满足这个前提。才可以达到“德于予。其如矛和”的要求。
可惜这个前提。我们达不到!或者还未达到!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其他观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①。桓魋其如予何②!”(《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三章》)
“天生德于予”。反映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说。 即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是合一的。这是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早在夏商周三代。人们就把天当作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最高的神。 孔子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不强调天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但却承认天命的作用。
“天生德于予”。即认为人的德性是天赋的。 孟子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尽心、知性就能懂得天命。这就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后儒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天人合一说。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其实质。就是“托天立论”。“借天行道”。
①予:我。②桓魋(读作“突”):宋国司马向魋。宋恒公后代。故又称桓魋。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一次。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遂说了这句话: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70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司马,道德,天人,儒家,这一,把我,都是,一说,句话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这句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说的一段话。提问把“桓”误作“恒”。而且还丢了一个“魋”字。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天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