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原创

古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时的重阳日。今天的老年节

导读:《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今天的重阳节与古代又有哪些不同呢?

重阳节的由来

每逢重阳。我们总能很自然的想到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7岁的王维背井离乡到长安谋取功名。时逢佳节。繁华都市的热闹景象让这个举目无亲的少年倍感孤寂。他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融于笔端。写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德宗 李适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一种比较确切的说法是。重阳的习俗从三国两晋时期开始出现。历经多年发展。到唐代贞元五年(789年)被德宗皇帝下诏定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至此重阳习俗完整形成。

在传统社会中。重阳节一直以消灾避邪为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发展出四大习俗。即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古时重阳节四大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古人崇拜山神。认为山神能庇佑百姓免于灾祸。于是在“阳极必变”的重阳。就要上山躲避灾祸。祭拜山神以图平安;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完毕。农民时间充裕。山上的野果、药材之类已经成熟。所以农民往往上山采集。也被称作“小秋收”。

吟登高的诗作。首先想到的自是杜甫那首传唱千古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忧国伤时。雄浑激昂。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也当仁不让。“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

▲ 清·石涛 重阳登高图

重阳节正值金秋。菊花盛开。赏菊、饮菊花酒为古人过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相传这习俗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志向高洁。颇爱菊花。后人效仿。渐成风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清朝之后。赏菊之风尤其昌盛。

诵菊之诗。当首推陶渊明。“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而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侧面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对重阳节的憧憬。如果说到饮菊花酒的风俗。有杜甫的“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也有卢照邻的“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可谓情景交融。意味悠长。

▲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唐代时就已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茱萸又名艾子。气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古人认为在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或佩戴在手臂上。或把茱萸放在香囊中佩戴。还有人插在头上。佩戴茱萸者大多是妇女、儿童。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佩戴。

描述佩茱萸的诗作也不在少数。唐代有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杜甫的“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宋代杨万里有“昨日茱萸未若香。今朝篱菊顿然黄”。苏东坡有“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 齐白石《重阳生日》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美食。重阳糕。史料中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方法随意。但其中讲究却不少。九月九日天明时。要以片糕贴子女额头。口中轻念祈词。祝愿子女百事顺意。更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一般。上面做成两只小羊。以合重阳(阳)之意。有的还在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以小红旗取代插茱萸。以点蜡烛取代“登(灯)高”之意。

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写有《论糕》一首。“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京城做重阳糕的盛况描述尽至。

▲ 重阳糕

作为重要的节日。重阳历来受到文人笔墨的青睐。但要论能将重阳的多种风俗融于一诗的。则当属陈师道的《九日寄秦觏》“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诗人巧妙的把重阳节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的习俗汇聚一篇。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今日的老年节

进入新时代后。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发展。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而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就有了生命长久。福寿绵延的寓意。

1987年6月23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北京市的敬老日。此后。甘肃、山西、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省、直辖市纷纷出台法律政策。将重阳节规定为本地的“敬老日”、“老人节”或“老年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此重阳节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新名称——老年节。

由地方到全国。由非正式到立法。从近些年重阳节到老年节的演变轨迹不难看到国家对老年群体的重视。

▲ 2015年重阳节。孩子们身着汉服。为扬州干休二所的抗战老兵及遗孀献上一份童真的爱心和问候。

传统的重阳节中。“养老祈寿”的观念并不突出。而且它虽然注重人际之间的联系。但更多是熟人之间的来往;今日的老年节。除了把敬老上升为主题外。在人际间的联系范围上也倡导更广泛的行动比如政府关注贫困老年群体。而非只是熟人之间的关心往来。

“老有所养”是一个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任务。“老人节”的设立。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养老保障上的决心和智慧。它如一只闹钟。会在一个固定的时刻响起。提醒在生活中奔波忙碌的我们。常回家看看家中的老人。或者此刻拿起电话。向他们道一声:“祝您节日快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水田园诗选:齐白石插图珍藏版》

齐白石 | 绘周梦烨 | 注

山水田园诗选

周梦烨(注)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从一株吊兰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古人过重阳节。似乎应该就是“登高”。找个山爬一爬。抒发一下心情。大家不妨随一株吊兰来看看古人的诗。是不是这样的: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过重阳节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大诗人岑参更是在重阳节。带着新酿的菊花酒陪有人登高闲聊。

重阳节。古人最大的乐趣是爬爬山。喝上一杯菊花酒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2:21

    重阳节,重阳,茱萸,菊花,习俗,齐白石,古人,年节,山神,风俗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2:21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2:21

    古时的重阳日。今天的老年节导读:《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关于重阳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