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隔与不隔\"之说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整个\"境界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王国维\"境界说\"概述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要理解\"隔与不隔\"首先要理解\"境界说\"。王国维开篇便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可见。在《人间词话》中有没有境界是衡量一首词的重要标准。那么怎么样的词是有境界的呢?在第6则中王国维有着直接的阐述: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是否表现真景物、真感情是有无境界的标志。并且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两者都强调\"真\"。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很大。叔本华认为\"直观之知识,。乃最确实之知识\"。因此。所谓的\"真\"便是要\"直观\"获得。并且不是局限于一物之景或一己之情。而是写景要写出\"物之神理\"。写情要与人类普遍的情感相通。这样方为\"最确实\"。
二、《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
在《人间词话》第39则。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之说: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但王国维仅仅是摘句批评。关于\"隔与不隔\"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在第40则中。王国维借欧阳修的《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指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在第41则中。王国维又引用了一些诗句分别举例说明怎么的情和景是不隔的。
三、 \"隔与不隔\"解析
由此可见。所谓\"隔与不隔\"是从境界创造者与接受者关系。亦即阅读效果进行区分。在王国维看来。诗人感受到的境界是第一形式。但第一形式读者难以感受到。必须让诗人写出来。于是出现了第二形式。由于诗人才情有大有小。因此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的差异有大有小。如果\"第二形式\"与\"第一形式\"基本和谐一致。作品创造的境界中的情景就能直接诉诸读者的审美。使人几乎不觉\"第二形式\"的存在而得到一种\"直观\"。这就是\"不隔\";如果两种形式彼此难以协调。使读者得想一想才明白作者的感受。这就是\"隔\"。因此简单来说。所谓\"不隔\"就是作者想说的话读者能够无障碍地理解。一言以蔽之。\"不隔\"就是\"自然\"。\"隔\"则反之。
此外要说明的是。要做到\"不隔\"并不容易。自然万物瞬息万变。人之情感捉摸不透。只有天才。拥有绝大之才华。他们才能\"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造出\"妙处唯在不隔\"的境界。
其他观点:
隔。就是没有清晰的画面感!
不隔。就是可以形成不会跑偏的画面!
隔与不隔。可以理解为事物具体的程度。即景物描写是否清澈明确。
换一种说法就是读者是否可以明显而清楚地看到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
正如静安先生所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我们来看静安先生所举的例子就可以了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个“二十四桥”在哪里?这个“波”在哪一座桥下?而“无声”是指的月光清冷。还是月夜孤寂?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清苦”应当做何解?是形容山远。还是形容山上的草木稀疏?“商略”即估计之意。有什么估计?为什么要估计?因为山峰依稀来了乌云就要在傍晚下雨么?还是别有所指?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前半句不隔。但这个“西风消息”应当做如何解释?“西风”可以解释为秋风。那“消息”呢?是萧索?冷清?岁月?凋零?还是花残败落。或者杜甫的“霜倒一池莲”?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这个谢家指的是谢安的家。还是谢灵运的家?或者是谢道韫的家?还有江淹《别赋》中的南浦倒底在哪里呢?
“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英气是什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因此。所谓的“隔”就是。你在胸海中根本无法完整地勾勒出一个画面。显得虚。模糊。不清楚。正所谓王静安评“雾里看花”
正看王静安先生所举的“不隔”的例子。
“池塘生春草”简单。一目了然。不需要思考和辩别。
“空梁落燕泥”真实。画面清楚。不需要猜测和解释。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曲折阑干。斯人独倚。春晴连天。千里万里。直接就可以做成一幅画了。而且不会产生跑题的现象。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白云。黄鹤。伊人。玉梯。芳草都是无比的具体和明确。画面感爆棚。
我们现代人写诗词。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动不动相思。孤独。杯酒。旅途。岁月之类。
隔到迷路!
其他观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隔”与“不隔”的概念。
所谓的“不隔”就是作者的艺术作品能使读者对作者想传达的情感、事物等得到个清晰的、正确的、不含糊的印象。诗人用描述语建构意象、景物。语语都在眼前。情韵自然浮现。一切仿佛天成。
《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的“隔”说:“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物看花之恨。”王国维不喜欢带有朦胧感的意境。在肯定姜夔词的同时提出了批评:“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这是一种朦胧的“隔”。王国维所持的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着不同争论。有人说:王氏读白石如“雾里看花”看不清。是他眼力不够。视野不宽。故无法领略那种朦胧美。也有人持赞同意见。
若词人用修饰语。所表达的意思令人费一层思量。文学功底浅的人无法领略其含义。还要进行查证才能弄明白。
钱钟书有一篇文章《论不隔》。其中说到:“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需像我们身所经目所击一样。我们在此地只注重身经目击。至于身所经目所击的性质如何。跟‘不隔’无关。此点万不可忽视;否则必引起误解。譬如。有人说‘不隔’说只能解释显的、一望而知的文艺。不能解释隐晦的、钩深致远的文艺。这便误会了‘不隔’。‘不隔’不是一桩事物。不是一个境界。而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亮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眼前。作者艺术的高下。全看他有无本领来拨云雾而见青天。造就这个状态。”这里论述的主要是表现技巧上的“不隔”效果。
关于“隔”与“不隔”的问题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作品是有时间、空间条件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被认为不隔的作品。在另一环境下能否被人们领会也很难说清。王国维的观点又何尝不会受到他自身的时代与个人思想的影响。都是一家之言。但有争论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明确个人观点也是有好处的。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81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境界,王国维,词话,形式,西风,人间,读者,清苦,雾里看花,景物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隔与不隔\"之说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整个\"境界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一、 王国维\"境界说\"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