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创

怎样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文

热门回答:

正确理解作品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唐宪宗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人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写“赏花”及“新井”诗。因此唐宪宗以“有害名教”为由。把白居易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就任江州司马时。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少年时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来江州后表面上一直自得其乐的白居易。因为琵琶女的身世遭际。对自己被降职有了更深的感触。因而创作这首《琵琶行》送给那个歌女。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诗歌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无辜被贬的愤懑心情。

《琵琶行》共四段。第一段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第二段写“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高超演技和艺术效果;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名属教坊第一部”到“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身世。第四段写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主旨。

琵琶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琴弦每一次拨动。无不同时拨动白居易的心弦。

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歌女的形象。与被诬陷、被贬谪的作者自身形象在诗歌中合而为一;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与作者“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现状极其相似。所以作者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全诗以人物为线索。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可谓明线;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的感情。随琵琶女的身世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谓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线索。使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曲折感人。两条线索汇聚归结而成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他观点:

你说的是撒子嘛?搞不懂!

其他观点:

白居易《琵琶行》中。为什么独独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李白、杜甫、白居易(772~846)三人是唐代诗坛的领军人物。在坊间。白居易虽不及李杜二人的影响力大。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颇高。甚至可以与圣人孔子比肩。因为曾有“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与元九书》)之言。故此。后世人亦称其为“诗魔”。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文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思想。多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场多遭构陷。一生命运多舛。白居易是个高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作三千余首。而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了。因为流传深远影响广泛。以至于后世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直到今天。人们仍对他的作品津津乐道。更有甚者。有人居然声称《琵琶行》的内容有点污。白居易也是个人渣。窃以为。责备贤者的事情多做无妨。但站在道德高点上信口雌黄最好请闭嘴。对于有如此识见的人。小编懒得理会。在此只想简单地解释一下个人对《琵琶行》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坐。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任上。元和年间。陪太子读书(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职上疏言事。触怒了统治者与权贵。被贬往江州任司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直言敢谏而被贬的白居易表面平静。实则心底苦闷异常。

宦途潦倒。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写下了无数诗作。虽然都是满腹悲愤。满目忧伤。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泄。作品一泄千里。酣畅淋漓之极。许多人即使是熟读这首《琵琶行》。却没有搞明白白居易为何会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慨叹。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重点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换个说法。如果换成其它乐器。白居易不会触景伤情。写下如此传世佳作的。根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后人。但据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诗作自称“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阁掌洪炉”。专家推断白居易祖上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亚的龟兹。

说起龟兹这个湮灭于历史长河的西域古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约就是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飞天了。想到飞天。自然会想到她们手中的琵琶了。据史家考证。琵琶并非华夏本土乐器。而中亚有着丰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龟兹乐中。大唐宫廷乐工即设有龟兹部。而龟兹乐器琵琶是从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礼佛、中年皈依、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对琵琶这个自印度传入的乐器十分熟悉。因此会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句。听到熟悉的乐器声。已经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听到弹琵琶的女子自诉身世。同病相怜。故此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当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将之引为知音。更与之泪眼人望泪眼人。自然愿意为他“更坐弹一曲”了。

这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曲中的悲愤难平之意更加浓郁。听得众人触动心底柔肠无不为之落泪。而座中流泪最多的。无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了。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音乐天赋也是出类拔萃的。属于那种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词。又可以谱曲那类音乐人。白居易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民歌。这绝不是种偶然。他的诗流传最广。正是由于他的诗作。既是诗、且是歌。可以歌唱(“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也有艺术上有共鸣的一面。

小编以为。这样去理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者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写相思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5:06

    琵琶,白居易,琵琶行,司马,江州,司马青衫,最多,诗作,身世,诗人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5:06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确打开方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5:06

    正确理解作品才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