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原创

崇祯,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好文

热门回答:

明崇禎皇帝临死前说的\"文臣个个可殺\"。又具体言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耳。这话虽在义军破城。清兵压境。大势已去。他选择煤山自缢前的怨怒之言。其潜意是责这帮文臣腐政败国。其整体皆有亡国之罪。这背景缘于明在除掉魏忠贤巨贪霸政乱朝大案后。又连续发生两次辅政大臣(均为首辅大臣)。勾结群官(其有总督两人)。欺上瞞下。合伙霸凌乱政。巨贪朝庭钱粮。转市洗錢。用假账欺皇。被崇祯于崇禎十六年及前两次严刑处理。这是其一。接下來。以后的各级政务官员。个个自保。宁不办事而不会出错。形成各级政务停滞。严重影响到从朝到各级。各地的施政达民。引发動乱及起义。这又是其二。故使崇祯愤然怨叹。说出\"文臣个个可殺\"的即恨又狠的名言。

其他观点:

今天少校就试着从帝王的心思来猜测一下崇祯说文臣个个可杀的真正含义

1。崇祯在临死之时才真正懂得怎么做一个皇帝

三角形是最稳固的。下面我打个比喻。把治国理政比喻成一场打猎。

宦官集团:就是皇帝肩膀上的猎鹰。猎鹰负责发现猎物。

武将集团:就是皇帝的猎狗。猎狗负责猎杀和追击猎物。

皇帝:才是唯一的猎人。手持刀枪弓箭。如果猎狗不听话。便杀了猎狗。如果奴仆不听话便杀了奴仆。如果猎鹰不听话便杀了猎鹰。

同时猎鹰监视着奴仆。奴仆管着猎狗。猎狗盯着猎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皇帝作为三角形的正中心点。不偏不倚。

2.奴仆(文官)撺掇着皇帝杀了猎鹰(宦官)。

这个猎鹰太厉害了。不但盯着奴仆。让他不敢作恶。还经常自己飞出去给皇帝叼来其他的小猎物。让皇帝永远不会饿死(宦官集团。监视文官集团。并负责收取国家税收)

3.猎狗(武将)是忠心的。但架不住皇帝不在身边时。奴仆(文官)对猎狗进行打骂。

大明朝的军事体制是文官带兵。武官打仗。没有宦官监视的时候。文官凭借自己牵着武官脖子上那根绳子。瞎指挥。

所以不管最后的战斗结果如何。文官还是文官一点不受影响。而那些猎狗们便越杀越少了。最终当北方的狼群冲进家门的时候。大明朝没有猎狗去对付这些狼群了。

4.鹰死狗烹。皇帝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了。连家里大门的钥匙都被那些奴仆们占据了

皇帝没有吃的了。没有穿的了。没有喝的了。他想凑钱去重新买一批猎狗。来看家护院。可那些奴仆们却狠狠的驳了皇帝的脸。理由就是没钱。

可不曾想李自成不按常理出牌。他把这些奴仆的剩余价值榨的干干净净。大明皇帝给奴仆要军费几十万两。奴仆都没有。而李自成能够从这些奴仆身上生生压榨出了8000多万两银子。

5.比喻的真正含义少校将宦官和武将比成皇帝的鹰犬。将文官集团比成皇帝的奴仆。问题就出来了

鹰犬都是动物。只要你喂饱了他。他便听你的话;

因此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与大太监王成恩孤零零的站在煤山上。看着山下的北京城火光四起。惨叫不绝时。崇祯作为大明的天子。他才真正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一个皇帝。可惜晚了。

其他观点:

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死前确实写过这句话。而不是说过这句话。此事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所写。当时崇祯眼见北京城情势危急。于是紧急召见百官。彼此相视不语。崇祯皇帝大感愤懑。于是乎就在御案上写了“文臣个个可杀”之语。随即抹去。此事记载在明人文秉写的《烈皇小识》里。鉴于其父文震孟当过崇祯皇帝的侍讲。应该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原文如下并附图。

《烈皇小识·卷八》:十七日。上召文武各官。上泣下。诸臣亦想向泣。束手无计。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

对于这句话的品评。我倒不能一杆子打死。其实我倒是认为部分是正确的。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崇祯的确是个受害者。是明朝历代积弊的受害者。这一点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从明朝整个官场生态来看。自明世宗之后。明朝的政坛和士林风气逐渐败坏。正如史学家谈迁指出:“狡伪成风。吏民相沿。不以为非。亦一代升降之关也”。迨至崇祯年间。明末政坛确实涣散。其陋习绝不仅仅是腐败这一面。办事不力、敷衍塞责、虚与委蛇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说空话、漂亮话。然而脱离实际。抛弃责任的的官僚更是不计其数。反而是敢担责。敢任事的官员成为了稀有品种。而且这些敢于任事的官员经常被这些害群之马打压。深受其苦(毕竟喷是不用代价的)。于是乎明末政坛形成了一个内耗的闭环。做啥啥不灵。干啥啥不行。

《熊廷弼集·卷十一·奉旨交代疏》:年来。庙堂议论全不谙军中情实。而第凭贼报缓急为战守。前冬去春。贼以冰雪稍缓。辄哄然言师老财匮。马上催战。及战败。又各愀然噤口不敢道一战字。比见臣收拾纔定。而愀然者又复哄然急急责战矣。


《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总是借一个题目。凑砌做作。落于史册。只图好看。一味信口诬捏。不顾事理。但凡参过内臣。就是护身符了。随他溺职误事。都不诛处。这是怎么说?


甚至在明末的官场上还衍化出一种畸形的道德作风秀。具体表现在国家利益这是可以不顾的。但是空话、漂亮话必须要说出来。露个脸。表演一下自己忠贞的节操。在表演之余顺便给自己捞个钱改善一下生活也是要紧的。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就是个典型案例。当崇祯十七年正月形势已经万分危急的时刻。左中允李明睿要求大驾南迁。崇祯下部议。结果激烈反对。其中反应最烈的就是光时亨。甚至让崇祯皇帝将李明睿杀掉以安人心。

《明季北略·卷二十·李明睿议南迁》:及太原陷。明睿复疏劝。上深许之。下部速议。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参为邪说。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南迁得失》:且先帝身殉社稷。假令时亨骂贼而死。虽不足以赎陷君之罪。尚可稍白始志之靡他。而竟躬先从贼。虽寸磔亦何以谢帝于地下乎?

《三垣笔记·附识上》:盖前之必杀以索贿。后之弗杀以赂入也。省中之横。至此为剧。

先来说说卢象升之死。这还得从崇祯十一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崇祯授意杨嗣昌对清进行秘密和谈。所谓“款市之议。武陵请于上。上许之矣”。在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给杨嗣昌的回复中说道:“奏内事机。著该抚监便宜酌行。不许抄传”。足以说明崇祯是支持秘密议和的。但是最要命的是崇祯从来不敢承担对清朝行款的责任。而让杨嗣昌代为受过。为之后的杨、卢矛盾埋下了伏笔。




《国榷·卷九十六》:踰四年。予祭葬。赠户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或言传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赠荫。


这刻薄寡恩、甩锅的事情做多了之后难免砸到自己脚上。很多时候内阁大臣明知道某个提议是对的。但是却不敢说。只能一味的唱高调。希图侥幸。就比如说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夕。崇祯皇帝就放弃宁远撤回关宁军支援京师的意见交给陈演和魏藻德两人商讨。两人干瞪眼不敢说。在私下里的议论就是怕崇祯推卸责任。万一李自成没攻破北京。放弃宁远的责任可得算在我们头上啊!毕竟皇帝是永远不会有错的。

《小腆纪年附考·卷三》:明帝持以示阁臣陈演、魏藻德。愕视不敢对。退言曰:“上有急。故行其计。事定而以弃地杀我辈。奈何!”

《清史稿·卷二六九》: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上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九》: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i诿过于人耶!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明季北略》、《烈皇小识》、《小腆纪年附考》、《三垣笔记》、《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熊廷弼集》、《杨嗣昌集》、《春明梦余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0

    崇祯,皇帝,奴仆,猎狗,文官,猎鹰,北京城,明朝,宦官,这是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0

    没想到大家都对崇祯,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0

    明崇禎皇帝临死前说的\"文臣个个可殺\"。又具体言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耳。这话虽在义军破城。清兵压境。大势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