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晚明顾宪成批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原创

怎么看晚明顾宪成批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到了明后期。大多数人沉溺为科举功名之士。只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地空谈玄理。

特别是对无善无恶心之体单独剥离出来进行批判。这有为阳明的本意。在阳明看来良知四句教是一个整体概念。就好比一个人说了好几句话。你只看见头一句话是不好的。单独的批判。而且不看后面的说的啥。这是对阳明学说的误读。

就看良知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有善恶是意念的发动。所以。你做好人还是坏人。都是你在意念掌控之下。直到某件事触发了你。就比如说。昨天美国佛罗里达州一高中发生枪击案致17人死亡。嫌疑人名叫尼古拉斯·克鲁兹。年约19岁。有人说是情感纠葛导致了这次的事件。不管怎么说。在阳明看来这都是意念的发动。

所以才有良知四句教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需要良知和格物的方法。去让人提高人道德的自我修养。故此。看问题不能只看一句。要看整体。

其他观点:

当时学者空言性理。践履甚亏。不免视人欲为天理。圣学大坏。东林先生深识其蔽。犹阳明言朱子后学沉溺章句之非。此自是人病。非为法病。然后世学者或执门户之见。或欲献媚于上。或凭己见而不得中庸之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故诋之尔。

然心学者能无过乎?见成良知之说。盖宋儒察识之意。明道先生曰:“识得此理”。下即曰:“以诚敬存之”。象山先生曰:“汝耳自聪。目自明。见父自能孝。见兄自能弟。本无欠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又曰:“存养是主人”。盖不知存养。所谓见成者何物?纵是此心。然能保而持之乎?王门多以东廓先生为宗子。东廓之学主戒惧。戒惧者良知自戒惧。后世以念庵先生为阳明功臣。念庵主收摄保聚。收摄保聚者主静之学。虽入门有不同。及其功则一也。若龙溪王先生、近溪罗先生。其为圣学无疑。然闻其教者或流异端、堕世俗。此则有不可不慎者也。

无善无恶之说。谓无善念恶念尔。非真谓性无善恶。盖“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此无声无臭之意。亦即无善无恶之旨。程子又曰:“体用一源”。其用则孝悌焉、则忠恕焉。其体之至善亦可得而知也。终不许告子、佛老无善无恶之说。至于无善念恶念之释。见于绪山、龙溪、二曲。龙溪先生曰:“知来本无知”。又极称夫子“无知”之说。二曲先生曰:“有意为善。虽善亦私”。皆可参见。

有善有恶意之动。若论其极。心若明水。水之为物。不舍昼夜。明可映物。岂有意哉。人之本心。通感万物。孝则孝焉。弟则弟焉。所谓“寂然不动”(“常体不易。何曾动来”)。“感而遂通”(“虽不动。感便通”)是也。意则有所向。“有所向便是妄”。然人为学之初。岂便是圣人?必立志发心。孜孜不倦然后可。立志虽私。“然学者不得不恁得”。此所谓善恶者。善念恶念尔。

然善念恶念。己必能断。盖人人皆有是心。是心能断是非。或曰:“今以为善。安知明日不以为非”。然知明日之非者谁。此意大可咀嚼。知善知恶者省察之功。为善去恶者改过、存养之实。

为善去恶者。此初学下手之功也。或静坐体认。或读书穷理。或讲习讨论。或应事接物得当。此为善去恶之实功。不容人意见掺和。愚恶乎今之言心学者。不知天理人欲之分。不求存养省察之功。徒以意见为良知。此真所谓败坏良知者。无怪乎东林之斥也。

其他观点:

一把菜刀用于做菜。物尽其用。用于杀人。也不能怪菜刀。

王阳明的心学不依据善恶来定。它是一种做事和做人的方式。善和恶的区别在于本身做事的目的。

心学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也就是执行。如何做。做两个假设:

1.假如是杀人抢劫,每天抢几个人。挑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抢完逃跑路线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2.假如是卖东西。每天要卖多少。别人喜欢什么。如何才能让客人满意。如果客人买了之后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客人再次回头。

以上两个假设都是心学的执行。一个人的善恶不在于他要什么。也不在于他惯行什么宗旨。而在于他做的方法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

本人也有头条号。以后会持续发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我一下。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3

    良知,恶念,善恶,为善,之说,心学,都是,四句,意念,之功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看晚明顾宪成批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5:23

    到了明后期。大多数人沉溺为科举功名之士。只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