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为何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
原创

董其昌为何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看南北宗

其他观点:

多谢邀请!

董其昌为何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作为常年出入古代山水画论画史研究的理论研究者。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总体来说。范宽的山水人生与众不同。他终身不仕。虽然来自民间。但不是普通的画师法。而是一个有着文化涵养和信念追求的山水大家。

范宽是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史称“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神品》)。又称“仪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图画见闻志》)。从这些同一时代的文字记载中。可知范宽不是普通的民间画师。是一个有着文化涵养和信念追求的人。但有关的他的生平言行举止的文字较少。生卒年都已失考。这又反映出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太为人们关注的人。人们感兴趣的是他别具一格的山水画。至于他为何栖居山林?为何“危坐终日”?这位宽厚的“好道”之人心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情节?后人就不太关心了。

第二、范宽的山水画师承历代顶级的山水大家。而有所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他的山水画成就非常高。

范宽先是师法李成。后又参取荆浩。但可能感到难以传达出个人的切实感受。认识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弃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处岩偎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宜其余关、李并驰方驾也”(《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就这样。由师他人。到师诸物。进而师诸心。范宽终于在山水创作上奇峰突起。蔚为壮观。他的山水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在危崖绝壁间画飞瀑鸣泉。更在山麓于峰顶画茂林秀木。又在适当处点缀梵宇屋舍。羁旅行人。

在笔墨技法上多用刚健的方折之笔触勾勒山石轮廓及掩映关系。然后用细密的雨点皴画其质感与体量。用淹润的渲染突出起风神气韵。最终达到雄强浑厚。如铜浇铁铸般的魏然、凛然、铿铿然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石破天惊、横空出世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强大冲击力。这在山水史上未有先例。或许因为范宽的山水画气场太过强悍。一般儒雅文人难以承受他的冲击力与震撼。所以在赞誉声中也有异议。如苏轼就认为范宽的画虽“存古法。然微有俗气”。比较起来还是驸马王诜的评价比较恰当。他认为李成的画“墨精而笔润。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的画“如前面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结论是“此二画之迹一文一武也。”

第三、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

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以及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范宽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铁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第四、范宽的山水画“得山之骨法”。可见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雪景寒林图图中描绘了一群伟峰耸立。浑厚雄壮;寒林萧萧。幽深枯硬。画面的最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以外可见岩渚汀州。错落有致。 此幅作品画面宽大。气势磅礴。画面中树木、山峰是景物中的主体。两侧村庄、山峦、小桥则是陪衬之物。但此画整幅作品全用圆钝无细尖的笔画成。显示出一种古拙敦厚的风貌。

第五、结语。

作为独立于官方绘画体系之外的李、范二人。他们的创作的山水画能够得到官方和整个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仿学的典范。既表明两人创作具有强大的艺术征服力。同时也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怀是大度的。是文武兼容的。画家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沉淀在作品中的感情也是纯正的。明朝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他观点:

在范宽的笔下。《溪山行旅图》的一树一草。一石一水。每一笔都是沉着严谨。范宽用笔清雄。浓淡了然。以笔骨取胜。他的山石以“雨点皴”积攒而成。这些点点老硬雄浑。好像用锤子铸就。而山石的轮廓行笔坚韧。又如斧削刀镌。 清代钱杜称之为“石骨刻露”。更重要的是山石在画面上的结构所起的作用。象钢筋铁骨一样支撑着巨壁绝崖。

我们看《溪山行旅图》画面。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泄而下。化成轻烟薄雾;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屹立;山脚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处。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仿佛听到涓涓细流的溪水声;一行商贾从密林中缓缓走出。整个画面的气象恢宏博大。正是范宽为“百代师法”之誉。

范宽最初也是继承传统。师法李成和荆浩的画风。他的画中有李成的潇洒、清旷。也有荆浩的峻厚、劲硬。后来独辟蹊径。从壁画艺术中吸取雄伟精丽、严谨不苟的气局和笔墨技巧。米芾曾在《画史》中论范宽“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甚至“雪夜之际”也“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溪山行旅图》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范宽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元代评论家汤垕早有评论:“六朝至唐。画家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三二人。终不逮也。”(汤垕《画论》)

范宽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著名画家李唐、夏圭。元四家。明代沈周、唐寅以及包括董其昌等等。或在气格上。或在笔墨上。亦或在题材和布局上。都从范宽的画中尤其是《溪山行旅图》中汲取养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44

    山水画,山水,浑厚,米芾,画家,明朝,画面,北宋,评价,山石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44

    没想到大家都对董其昌为何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44

    看南北宗其他观点:多谢邀请!董其昌为何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作为常年出入古代山水画论画史研究的理论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