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古代的文章是自右往左竖着写的。并且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古人小时便学“句读之法”。
句中语意已尽处为“句”;句中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则为“读”。故称“句读”。
穆老师举个例子:
穆老师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倘若断句错误。则会闹出笑话来。如下:
穆老师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其他观点:
笔者在多年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一。打牢基础最关键。
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清楚。没有足够的词汇做保障。是无法进行阅读的。文言文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相类似。必须牢记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凝固解构(复音词)......这是文言阅读的前提。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不知文言文所言何物。怎么谈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掌握常见的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断句非常重要: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翻译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的形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翻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这种句式就是省略句。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也是三种情况。(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有两种情况: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主要有三种。 (1)省略介词“于”;(2)省略介词“以”; (3)介词“自”也可省略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七)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另外。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二。理解文意应在先。
读不懂必然点不断。不理解必然点不对。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如果还有个别不清楚的词语 。可以联系全文语言环境推断。
实际断句时。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三。抓住标志可化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参考。遇到“曰”“云”“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这可以作为我们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在开头强调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的理由。掌握这些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断句。大体有如下规律:
1.句首的语气词有“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虚词前面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词语前后都可断句。
3.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后面断句。 4.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常用在句首。知道这些。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前面可以断句。
5.有些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清楚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四。.利用修辞来推断。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一定会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我们断句后。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要进一步研究推敲。
这些方法只是正确断句的阶梯。而真正通过梯子登堂入室。还需要不断练习。在实践强化中日趋娴熟。久而久之。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希望可以帮到考生朋友。
其他观点: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04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介词,谓语,宾语,动词,放在,主语,代词,文言,定语,中心词
没想到大家都对文言文怎样断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古代的文章是自右往左竖着写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