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原创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这句诗引用了神话典故。上半句的“珠有泪”指的便是一种我国传说里的神秘生物——“鲛人”。在许多民间文献中。都有着对鲛人的记载。这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古代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鲛人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书中写道:“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也就是说。南海的水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它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从事纺织事业。它们的眼睛流泪便会成为珍珠。

祖冲之将鲛人称作“蛟人”。称它们能够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可以隔绝水的布匹。因为这一奇特功能和雪般洁白的色泽。一匹这种纱可以卖到百余金。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援引《博物志》中今已遗失的内容道:“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似乎鲛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它们居住在南海。以纺织为业。虽然生活在水下。但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交易。并且还会用很多眼泪化作的珍珠来赠送给上岸期间借住地的主人。这样看来。它们是友善而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不过。文献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记载。

此外。唐代诗人郑常在《洽闻记》中记载道:“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有人认为。鲛人便是现在一种名为“儒艮”的动物。古人将它错当成人鱼。并经过道听途说成为了文献资料中的鲛人。不过也有人猜想。或许鲛人真的存在。只是因为大肆捕杀和圈养而灭绝了而已。

其他观点:

与西方美人鱼的传说不谋而合。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有鲛人的记载。很多人认为。鲛人就是东方的美人鱼。那么。鲛人真得存在过吗?

1、鲛人有什么传说

在《搜神记》中是这样描述鲛人的:“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南海郡之外的大海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如鱼一样住在水中。她们不停纺织着。哭泣时。她们的眼睛里能流出珍珠来。

《博物志》中则有这样的描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有一个鲛人离开大海。寓居在一户人家。纺织卖绢为生。后来要回归大海时。向主人讨来容器。哭泣后珍珠盛满盘。并留赠给主人。

《洽闻记》则把鲛人称为“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这些记载都与西方传说的美人鱼极其相似。难道只是一种巧合?无论是美人鱼还是鲛人。虽然称呼不同。但是东西方在历史上同时开启脑洞。不谋而合的进行了相似的记录。由来推测。鲛人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2、鲛人存在的争议

现在很多人否认鲛人的存在。理由有三:鲛人缺少标本实物的参照。属于无法考证的一种生物;鲛人更多存在于志怪小说中。不被正史所记载;鲛人的传说太过神奇。令人实在无法相信。对上述三种理由。很多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

意见一:鲛人应该是远古时期与陆地类人猿同时进化的产物。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在竞争中败于类人猿。而先期进化完成的人类。把鲛人当作猎物捕杀殆尽。

意见二:鲛人因为在进化中败于人类。退居大海深处。成为远古的一种记忆。因此。人们在口口相传中。对鲛人进行了异化、神化。导致成了一种神话传说。

意见三:国人自古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传统的文化正史中不屑记载鲛人的故事。也不被正史所认同。当然。因实在无法回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墓中有“人鱼膏”制作的千年不灭之灯。

3、鲛人是真实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再来看一段《神异经》的记载:“北方荒外有石湖。其中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则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世。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食之可以止邪病。”

这里不仅说明了有“夜化为人”的一种鱼。而且还指出烹调的方法。以及食用后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果不是存在这种鱼。想必人们是编不出来“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的故事吧。

其实。人们不愿意相信鲛人的存在。是对“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追思。这个问题不仅在历史上。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鲛人的存在。是对这个话题的一个补充。至少说明了:人类在漫长历史的进化中。并不缺少同伴。只是因为同伴的一时落伍。而渐渐被历史所淘汰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诸葛恪出任丹阳太守时。打猎中在山间。有一个东西如同小孩。伸手想拉人。诸葛恪就拉着它的手离开了。但小孩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诸葛格对属下说:“这个事在《白泽图》中有记载。精怪小孩的名字叫傒囊。你们不要认为我无所不知而奇怪。你们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

同理!不要轻易否认鲛人的存在。有些人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更没有深刻思考记载背后的真相。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其他观点:

多谢邀请。历史问题。东方为你解答!

关于“鲛人”这种自古以来就十分神秘的生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内南经》。其中的记载是:“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这里只是提到了“鲛人”的生活环境。而关于“鲛人”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当中有具体的记载为:“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同时。在这里提到的便是“鲛人”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陵鱼”。

很明显。“陵鱼”有着半人半鱼的姿态。有着和人一样的脸和手脚。这也希腊神话当中“人鱼”的下半身是鱼尾是大不相同的。

在《山海经》之后。由于“鲛人”极具神秘性。所以。便在记载在了很多的“志怪”古籍当中。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东晋时期的干宝在《搜神记》当中的记载。

在《搜神记》的第十二卷当中。干宝对“鲛人”的描述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意思便是说:鲛人生活在南海之外。它们虽然像鱼一样居住。却仍然像人类一样过着耕织绩麻的生活。比较神奇的是。鲛人所流出来的眼泪。在干涸之后就会变成珍珠。

除了《搜神记》之外。《博物志》《述异记》等“志怪”古籍当中对“鲛人”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具体描述方面大致相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志怪”古籍的广泛流传。“鲛人”也就变得更加具有“神话”色彩。不仅无论雌、雄的样貌都十分出众。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功力。上半身为人身。下半身则为鱼尾。当他们想要到陆上的时候。一旦修炼到一定的程度。鱼尾便可以化作“双脚”。

正因“鲛人”属于“水族”。所以。此后又有了“泉先”“泉客”这些称谓。并且还与“龙王”等神话人物有了紧密的联系。更是成为了“水族”当中兼具美丽和智慧的一支。

至于说“鲛人”这种神秘生物是不是真的存在。这跟到现在为止一直被各国的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美人鱼之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据科学家们考证。无论是我们所说的“鲛人”。还是西方神话当中的“美人鱼”。其实都应该是一种叫做“儒艮”的哺乳动物。

“儒艮”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食草性哺乳动物。之所以说这种动物就是“鲛人”。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等到“儒艮”成年的时候。从形象上来看。上半身的两只鱼鳍会退化到。仅仅剩下一个尾鳍。

第二个便是在它的前肢根部恰好便有着一对与人类女性极其相似的“乳房”。这便加强了“儒艮”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古人在海中看到这种生物的时候便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有着神秘色彩的自然精灵。此后。便有了与“鲛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很荣幸跟你分享我的历史观点。关注“冒牌东方朔”。跟你畅聊更多历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02:37

    南海,儒艮,美人鱼,主人,博物,人鱼,乌梅,人类,正史,五六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02: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02:37

    在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这句诗引用了神话典故。上半句的“珠有泪”指的便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