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烽火戏诸侯 - 周幽王
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玩起了点燃了烽火台的游戏。
烽火台点燃了。意味着周天子被打。需要诸侯们前来救驾。
烽火台被点燃后。看到赶来“救援”的诸侯。褒姒果然笑了。
如此反复几次后。褒姒和周幽王是开心了。但诸侯们都被搞得心烦了。
后来少数民族犬戎攻打西周。周幽王点燃烽火台求救(这次是真的出事了)。
诸侯们觉得又是周幽王搞事情戏弄他们。于是都没有派兵前往(狼来了的故事)。
最终。周幽王卒。西周GG。
2、青楼祖师爷 -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
很多单身的穷人娶不到老婆。
很多来齐国做生意的人。长期和妻子异地恋。
针对这个现象。管仲设立了女闾(lǘ)。
也就是官办的妓院。对整个行业进行了整顿。
这一举措引起了轰动(LSP自古就有)。
这些官方的妓院。每天都门庭若市。国家的财政收入蹭蹭上涨。
管仲做到了。让老百姓白天、晚上都能赚钱的壮举。
3、春秋第一寡妇 - 夏姬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女儿。她是春秋时代有名的仙女。
因为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
结果没两年夏御叔就死了(估计被榨干了)。然后她跟陈国国君。两个大夫又不清不楚。
后来她被俘虏到楚国。楚国君想要纳她。被一名大夫阻止。说她是祸水。
结果这位大夫。他自己把夏姬娶了。于是为了避祸他连夜带着小姨子跑路。跑到晋国。
传说夏姬精通阴阳采补之术。青春永驻。容颜不老。
其他观点:
【邹忌。田忌。将相成仇;范雎。白起。将相亦成仇。】
邹忌(前385—前319)。又作“驺忌”。被尊称“驺子”。著名政治家。擅长讽谏君王。相传。邹忌年轻时。相貌堂堂。玉树临风。才华横溢。战国时期著名美男子。齐国相国。三朝元老。曾辅佐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
据载。邹忌曾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勿沉溺声色犬马。齐威王恍然觉悟。并封邹忌为相国。后来。邹忌又进谏威王。要修订法律。严格监督官吏。对将士要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就这样。在邹忌的推动下。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渐渐地。齐国开始走向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千金买马骨。万金筑高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姓姬。名职。政治家。燕王哙之子。燕国第39位君主。少年时。曾在韩国做人质。子之执政时。燕国爆发混乱。太子平被杀。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乱被平。赵武灵王派重兵护送其回国。两年后。被燕国群臣拥立为王。
在位期间。燕昭王励精图治。建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不久。各国士子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例如。武将剧辛来自赵国。谋士邹衍来自齐国。屈庸来自卫国。乐毅来自魏国……可谓人才济济。
燕昭王是一个大政治家。跻身战国“十大雄主”之列。燕国的迅速崛起在战国时代绝对算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燕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燕昭王把握住了“聚集人才”这个关键因素。礼贤下士。用人不疑。上下贯通。众志成城。从这点来看。燕昭王是一个很会“凝聚人心”的领导人。在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中。这个素质至关重要。但是。这种素质绝大多数乃天生。后天极难培养。
其他观点: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1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2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4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5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6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7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9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10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11
胡服骑射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12
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14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15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16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17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18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19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20
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21
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22
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24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25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26
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27
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28
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29
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30
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31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32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33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 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34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35
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36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弹起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绝不已。伯牙兴奋极了。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37
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3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39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 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40
马首是瞻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09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晋国,楚国,秦国,齐国,管仲,魏国,诸侯,秦王,左传,勾践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奇闻趣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烽火戏诸侯 - 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玩起了点燃了烽火台的游戏。烽火台点燃了。意味着周天子被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