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朝末年。有句著名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不但揭示了大清朝的结局。而且预示了大清朝封疆大吏们的命运。
清朝的总督。是清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按照清制。清朝共设置有十一大总督。其中。除了漕运总督。主要负责运输江南八省的米粮至京城;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等河道之外。其他的九位总督。绝对都是地方的军政一把手。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
我们下面就分别来介绍这九大总督的末世总督结局。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所以。清廷对东三省非常重视。专门设置盛京将军一职。主要由旗人担任。负责全权管理东三省的军政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将军。改由东三省总督管辖。
1911年。曾经担任过盛京将军的赵尔巽。再次回到了东北。成为了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
赵尔巽任职期间。重用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坚决拥护清朝统治。反对共和。并对革命人士进行了残酷镇压。
1912年。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虽然表示了赞成共和。还是被解除了职务。被迫隐居青岛。
此后。赵尔巽在袁世凯的拉拢下。出任清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撰《清史》。直到1927年。《清史稿》编撰完成。赵尔巽也在同一年去世。享年83岁。
虽然历代正史。都遵循下一代编撰上一代的惯例。但是。编撰《清史稿》的赵尔巽。因为是清朝遗臣。并且对清朝的感情很深。所以。不免会美化清朝呀。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总督的管辖区域。在京畿重地及其附近。所以。在东三省总督设立之前。直隶总督是各大总督之首。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总督。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的确有点“惨”。他的前任陈夔龙。因为不愿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出任民国政要。称病告假。
张镇芳的姐姐嫁给了袁世凯的大哥。两个人因此有了姻亲关系。于是。袁世凯就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同乡加亲戚。任命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所谓署理。就是暂代的意思。还没有转正。
结果。张镇芳刚刚做了10天直隶总督。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袁世凯赶去了河南。做了河南都督。负责镇压豫西白朗起义。同时取缔革命党。
张镇芳因为办事不利。被袁世凯撤职。之后。张镇芳支持袁世凯称帝。又支持张勋复辟。在复辟失败之后。张镇芳被逮捕入狱。但是。张镇芳人脉甚广。经过多方通融。最后由其养子张伯驹。以他的名义捐了40万元赈灾款后。获准保外就医。他在天津待了3个月后。重获自由。
此后。张镇芳不再涉足政治。而是专心商业。先后担任了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张镇芳病逝。年70岁。
三、两江总督张勋
清朝两江总督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而末代两江总督张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了。
张勋是清朝的死忠。任江南提督之时。奉命镇守江宁。坚决对抗革命军。清政府因此授他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之职。
张勋为了表示忠于清朝。所部全部保留发辫。因此。他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拥护袁世凯称帝。之后。又谋划复辟清室。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12日。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击败。复辟宣告失败。张勋被通缉。先后逃入了荷兰使馆、天津德租界避难。第二年。张勋被北洋政府特赦。
此后。张勋也投身商业。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据不完全估算。张勋的资产最后达到五六千万元之多。
期间。张勋拒绝了北洋政府的邀请。不再出仕。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身保留辫子。溥仪得知后。赐谥号“忠武”。
四、两广总督张鸣岐
1910年。张鸣岐在奕劻的支持下。署理两广总督。并在1911年4月授实职。
张鸣岐残酷镇压了同年爆发的广州起义。杀害革命党人四十三人。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震动。张鸣岐不得已宣布广东独立。原本。他被推举为了广东都督。却辞而不就。潜逃日本。
袁世凯时期。张鸣岐回国效力。并支持袁世凯称帝。
护国战争爆发后。张鸣岐隐居上海法租界。之后移居天津租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张鸣岐勾结日本人。成了彻彻底底的汉奸。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鸣岐在民众的声讨咒骂中病死。留下一世骂名。
五、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作为一名满人。他身为最后一任闽浙总督。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吧。
松寿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闽浙总督之职。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也准备发动起义。当时。有人劝告松寿交出大权。响应起义。但是。松寿坚决不应。表示要反抗到底。
1911年11月8日晚间。起义爆发之后。松寿组织旗兵奋力抵抗。最终被击溃。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
虽然松寿是一名顽固派。但是敢于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自杀。至少对于清朝而言。他尽忠了。清廷得知松寿战死的消息。赐谥号“忠节”。
六、湖广总督瑞澄
原本。湖广总督在瑞澄去职之后。清廷就任命了诸如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就任。但是。这些人全部未到任。瑞澄就光荣的成为了末代湖广总督。
瑞澄是满洲正黄旗人。著名的博尔济吉特氏后人。大学士琦善之孙。
瑞澄为官之后。治理地方。整饬军纪。皆有成就。并且主张君主立宪。属于相对开明的改良派。不过。因为出身问题。他坚决抵制革命党。
1910年。瑞澄升任湖广总督之职。第二年。他得到了一本由汉口俄租界巡捕查获的革命党名册。瑞澄不听时任湖北布政司陈树屏的劝告。执意按册抓人。获三十二人。杀三人。导致第二天爆发了武昌起义。
瑞澄弃城而逃。被清廷革职。后因惧怕被治罪。逃往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后。他返回上海。并在1915年病逝。
七、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同瑞澄一样。也是满洲正黄旗人。为末代陕甘总督。
1909年。长庚调任陕甘总督。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西安等地也开始响应。
长庚当时联合伊犁将军志锐。陕西巡抚升允谋划迎溥仪西迁。占领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谋求发展。
原本。升允率军反攻。连下十余城。可是清帝却宣布退位了。长庚等人只得服从旨意。交出了印信。之后。长庚回到北京。拒绝了袁世凯让其出任北洋将军的邀请。赋闲在家。
1914年。长庚病逝。旧清廷赠其谥号“恭厚”。北洋政府也派人吊唁。
八、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汉军正蓝旗人。1911年获任四川总督之职。
当时。湖广、四川地区。正在轰轰烈烈的闹保路运动。反对清廷将铁路国有化。而四川尤甚。一度发生了冲击总督府事件。赵尔丰下令镇压。酿成了血案。
赵尔丰此举招致了更多的反对和围攻。川军不愿继续受命镇压。清廷只得调湖北新军入川平乱。这也导致了武昌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赵尔丰因平叛不利。被免去了四川总督一职。留任边务。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独立。赵尔丰交出了政权。后来发生兵变。赵尔丰一度重新掌权。后被进攻总督府的士兵擒获斩首。
赵尔丰就任四川总督数月。就不明不白的死于兵乱。看来此人的统兵能力的确很差。
原本在赵尔丰之后。清廷先后派了岑春煊和端方接任四川总督之职。而岑春煊未到任。端方则在赴任的途中被杀。实际也未到任。赵尔丰就光荣的成了末代四川总督。
九、云贵总督李经羲
这位末代云贵总督李经羲也出身名门。是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之子。
1909年。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应该是受到李鸿章办洋务的影响。李经羲的思想很进步。他在云南兴办实业。启用蔡锷、唐继尧等留日学生。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同时。主张清朝实行宪政。
李经羲对改革抱有希望。所以。对于镇压革命党就很不积极。正因为此。当革命党在昆明发动起义时。李经羲轻松被俘。这……识时务者为俊杰么。该打酱油的时候。就要打酱油么。
后来。在蔡锷的指示下。李经羲获释。逃往了上海。
北洋政府成立之后。李经羲一直为北洋政府出谋划策。先后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政府任职。段祺瑞被罢免国务总理之职后。李经羲甚至一度出任总理之职。之后。因为张勋复辟。李经羲内阁迅速解体。
此后。李经羲经天津。再次逃到了上海。
1925年。李经羲在上海病逝。
清朝末代总督的大结局
清末九大末代总督中。闽浙总督松寿战败自杀。也算为清朝尽忠了;四川总督赵尔丰兵变被杀。死于能力不足吧。其功过自有人评说;只有两广总督张鸣岐。做了汉奸。在讨伐声中病亡。得了一世骂名。
其余的六人。不管如何折腾。是也罢。非也罢。都是内部之争。在失败之后。都保持了低调。也都得了善终。
所以。还是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了自己的理想。抗争过了。发现已经过时了。那就不如顺应形势吧。而末代总督们。最终都要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其他观点:
九大总督。两位追求复辟梦想。一位为大清殉葬。一位被革命党杀害。一位成为民国军阀。一位成为汉奸。剩下的三位基本上等于归隐。
清朝初期。总督的数量并不固定。乾隆以后形成定制。全国共有八位总督。光绪年间。又增加了一位。东三省总督。管理东北三省事物。所以清朝灭亡时。一共有九位总督。
清朝的九大总督按道理都是总督。但是其排名也是有先后的。直隶总督基本上可以排名第一。但是东三省总督在清末出现后。两者不相上下。
然后是付税重地两江地区的两江总督。再往后是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那么辛亥革命时。各省的总督是如何应对的呢?清朝灭亡后。九位总督的结局如何?
1、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半归隐)
东三省总督设立的时间比较晚。原因就是清朝一开始对于东北老家的管理和关内不一样。关内大部分都是行省制度。地方上设立总督和巡抚为封疆大吏。并且重要的地方有八旗军驻防。但是八旗不管民政。
清朝初期。满人认为东北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所以对东三省实行封禁的政策。禁止汉人出关移民。这样关外为皇家禁地。自成体系。其实就是由八旗驻防将军和州县民政系统分开治理。只是八旗州县民政系统从属于八旗驻防系统。
清朝末期。禁止移民的政策废驰。州县系统增多。慢慢的东三省偏向于行省制度。同时由于当时沙皇俄国对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认为在东北设立总督。改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东北的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朝正式改东北三省为行省制度。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第一任总督是徐世昌。
东三省总督的权力是很大的。在东北三省巡抚直接就是总督的次官。重要的事情必须汇报总督。巡抚不能直接上奏。并且三省的堂印。只要总督在本省。一律由总督掌握。关内总督和巡抚都是相互制约。但是在东北。总督就是最后说了算的人。
不过东北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三位。最后一位是赵尔巽。我们看一下他的结局如何?
赵尔巽。他是汉军正蓝旗人。1844出生在铁岭的一个官宦家庭。所以赵尔巽少年时就醉心于功名。1867年中举。1874年中进士。可以说也很顺利。他和大多数为官者差不多。先从翰林院任职。后来又任分道的监察御史。
1886年。赵尔巽开始外放地方任职。从知府干起。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高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赵尔巽由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东北为官两年后。赵尔巽转到四川任职总督。
宣统二年(1911年)。赵尔巽回到东北任东三省总督。位高权重。可是没多久。就爆发了武昌起义。革命的大火全国蔓延。当时东北的革命者也想要约定时间起义。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准备镇压。革命被迫转入地下。
后来形式对清政府不利。虽然赵尔巽明面上赞成共和。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成为革命者的公敌。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就被解除职务。回青岛隐居。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想拉拢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以“不当贰臣”拒绝。但是后来。赵尔巽表示只要袁世凯给自己的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他就出山。袁世凯真的照做了。赵尔巽出来为袁世凯做事。纂修清史。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终于完成。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第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赵尔巽属于忠于清朝的那种官员。但是他又比较倾向于新政改革。应该属于维新派。做了很多进步的事情。从骨子里还是忠于清朝的顽固派。
赵尔巽和张作霖关系很好。据说张作霖谁都不怕。但是只听赵尔巽的。赵尔巽刚当上东三省总督时。就用计招降了张作霖。张作霖很感激赵尔巽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利益。拜赵尔巽为义父。
武昌起义后。赵尔巽重用的也是张作霖。虽然后来赵尔巽回到青岛隐居。但是张作霖一直不忘记赵尔巽的恩情。修《清史稿》时。钱不够。张作霖还出了一笔钱帮助赵尔巽。
2、直隶总督———张镇芳(积极复辟)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首任总督为苗澄。
直隶总督在总督里面最有权势。东三省没有总督之前。直隶总督位列总督之首。清末时期还兼任北洋大臣。权力更大。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袁世凯兄嫂之弟。当了十天的直隶总督清朝就灭亡了。
张镇芳也是走的科举之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镇芳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举人。1892年。举进士。时年二十九岁。随后在户部干了八年的京官。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慢慢的开始崭露头角。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张镇芳也是步步高升。
清朝灭亡前张镇芳担任直隶总督。十天后。清朝灭亡。可以说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而在位时间最长的要数李鸿章。
民国时期。袁世凯任命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因为杀害了对共和有功的朱丹陛。袁世凯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
1917年。张勋复辟时。张镇芳积极参加。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判处无期徒刑。
后来在儿子张伯驹积极营救下。张镇芳出狱。
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
1928年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3、两江总督———张勋(积极复辟)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两江总督管理的地方是国家最富庶的地方。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也很高。还兼任南洋大臣。
最后一位总督是张勋。提起张勋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有“辫子军”之称的辫帅。
张勋是武将出身。在长沙当兵。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过中法战争。当过参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时。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积极镇压革命军。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但是张勋一直有个复辟的梦想。他不让部下剪掉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张勋趁着段祺瑞和黎元洪之争。帅辫子军北上。扶植溥仪复辟。没过几天。被段祺瑞打败。复辟闹剧结束。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
4、闽浙总督———松寿(忠于大清。吞金自杀)
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也是一步步的从按察使、布政使。再到巡抚。最后升到了总督。只可惜他上任闽浙总督时。清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1911年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是松寿顽固不化。组织旗兵拼死抵抗。最后吞金自杀。可以说松寿是九位总督中最忠于大清的。
5、湖广总督——段祺瑞(民国皖系军阀)
湖广总督是负责管理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总督。末代总督为段祺瑞。
段祺瑞。北洋军阀主要人物。民国时期的政治家。被称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之虎。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长。一任国家元首。
段祺瑞早年考入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武备学堂。分到了炮兵科。学习成绩优异。深受李鸿章的器重。后来又派到德国留学。回国后被袁世凯相中。训练北洋新军。在这以后。袁世凯一步步的重用提拔段祺瑞。使其成为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有人说段祺瑞三造共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我觉得段祺瑞还是有爱国之心的。从他拒绝日本人拉拢就可以看出。段祺瑞本人不嫖不赌。不受贿。就连张作霖送给段祺瑞一些东北土特产。段都不要。晚年段祺瑞生活拮据。还要靠蒋介石来救济。不得不佩服段祺瑞的操守确实可以。
6、两广总督———张鸣岐(投机取巧小人。汉奸)
两广总督负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山东省无棣县段家村人。1875年出生。1894年考取举人。1898年得到了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的赏识。后来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也步步高升。1907年任广西巡抚。1910年因贿赂庆亲王奕劻而得署理两广总督。
张鸣岐这个人仇视革命。曾经镇压过广州黄花岗起义。杀害革命党人林觉民。武昌起义爆发后。广州也是响应了起义。张鸣岐还被大家推举为都督。可是他害怕革命党人清算他的罪行。吓得逃到日本。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回来当过民国的官员。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抗日战争时期。做了“汉奸”。1945年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去世。
纵观张鸣岐的一生。就是一直在投机。想当年投在岑春煊门下。张鸣岐步步高升。后来岑春煊失势。张鸣岐又投到了奕劻门下。还用重金贿赂奕劻。得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清朝灭亡后。张鸣岐逃走。回国后。又投靠了袁世凯。到最后又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汉奸。张鸣岐充分展现了“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1945。张鸣岐终于在人民的一片骂声中去世。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7、陕甘总督——长庚(归隐)
陕甘总督负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长庚。
长庚。满洲正黄旗人。当过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宣统元年。长庚迁任陕甘总督。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西安也爆发了起义。
前陕甘总督升允奉命督办军务。和长庚一起镇压。逊清帝退位后。长庚心灰意冷。把总督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离去。1914年去世。
8、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
四川总督主要负责四川一省的军民政务。最早的时候。四川只有巡抚。后来四川还归过陕甘总督管辖。乾隆皇帝时期。四川设立总督专门管理四川事务。
末代总督为赵尔丰。赵尔丰是盛京将军赵尔巽之弟。早年当过知县。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之后。他也跟着去了。
赵尔丰平叛过西藏巴塘叛乱。因为杀人过多被称为“赵屠夫”。但是赵尔丰很关心百姓的生计。在川藏地区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911年赵尔丰接替哥哥赵尔巽出任四川总督。当时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一开始赵尔丰还同情保路运动的人们。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后又参劾盛宣怀。请求朝廷查处盛宣怀。
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赵尔丰的意见。反而让他镇压民众。赵尔丰没有办法。只有镇压。可是川军都不愿意镇压。朝廷只有派湖北新军平叛。最后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发生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四川也成立了军政府。赵尔丰被新军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军权后被抓捕处决。
9、云贵总督———李经羲(半归隐)
云贵总督负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李经羲这个人比较开明。他当年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立主要办讲武堂。
朱德当年从四川去报考云南讲武堂。因为路途遥远。过了报名时间。门卫不让进。朱德与门卫争论。李经羲正好从门口过。他知道后。感觉朱德步行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报考。是个有毅力和大作为的人。所以李经羲决定直接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过此事。
革命爆发后。李经羲知道清廷气数已尽。也没有太大的反抗。并且之前李经羲对于革命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蔡锷并没有为难他。礼送出境。
清朝灭亡后。当时的清末高官。有的心系前朝。努力为复辟而奔走。像刘廷琛、于式枚、劳乃宣等人。
当然也有人像徐世昌、赵尔巺、柯劭忞等人。他们属于“顺应潮流”。继续为袁世凯效力。
毫无疑问。李经羲属于后者。他应招出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但是他并不完全忠于袁世凯。
1917年。李经羲接受总统黎元洪之邀。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但是随后发生张勋复辟。所以任职一周就去职了。后人把他称为“短命总理。
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终年65岁。
李经羲还是属于比较开明的。当年蔡锷身处困难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还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小心谨慎从事。
武昌起义时。蔡锷劝他一起革命。但是他以世代受清朝厚恩没有同意。不过正当云南蒙自总兵与革命军对战时。革命党人逼迫李经羲写一封劝降信。李没有办法写了。结果保住了李经羲的一条命。
蔡锷说服部下。以李经羲有功于革命。所以礼送出境。由此可见。蔡锷和李经羲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可是虽然李家“世受皇恩”。但是后来李经羲还是出来做民国的官。所以他不算死忠于清朝的。
小结:总的来看清朝灭亡后。真正为大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只有闽浙总督松寿。其实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的督抚大部分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真正为清朝战斗到最后的总督和巡抚很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改朝换代。他们摇身一变也可以继续为官。清朝末期。中央政权势弱。早在八国联军时。各地督抚就敢不听慈禧的命令。擅自做主。所以清朝灭亡时。没有人为清朝卖命也是很正常的。
其他观点:
在清末的乱世中。九位总督掌握的地盘不一样。下场自然也是大不相同。
1、封疆大吏之首的直隶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突然爆发。此时陈夔龙已经在直隶总督干了两年。由于他思想比较保守。因此在大厦将倾之际。还在自己的辖区内严防革命党。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宣布脱离清廷。陈夔龙也感到大势已去。于是他在1912年年初告请辞职回乡。
就在陈夔龙辞职后不久。清廷宣布退位。而陈夔龙机智的避免了被清算的命运。民国建立后。他躲进了上海的租界生活。靠着早年积累的财富。陈夔龙过起了优渥的生活。在张勋复辟时。他曾经短暂复出。那次行动失败后。陈夔龙就安心在租界里风花雪月。
即便到了1935年。那时大清早已经灭亡了24年。陈夔龙依然在大宴宾客时。感慨皇恩浩荡。大清不该灭亡之类的。为了排解忧愁。陈夔龙还跟其他的满清遗老。包括陈三立、马煦和瞿鸿机等人定期聚会。他们经常喝酒写诗。怀恋自己掌权的日子。
到了抗战爆发后。陈夔龙并没有出任伪职。去给日本人做事。这点倒是还行。可能在上海的小生活过得太滋润了。陈夔龙在大清灭亡后。竟然还活了36年之久。直到1948年才病逝。那时他已经91岁高领。这位老兄也是最长寿的末代总督。
虽然陈夔龙下台后不久。清廷就随之灭亡了。但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在1912年2月2日。当时朝廷看到直隶总督空缺。曾经任命了张镇芳接任。只是张镇芳刚上任10天。还没有任何作为。清朝就灭亡了。他这个封疆大吏也就下课了。
民国建立后。张镇芳凭借着跟袁世凯的亲戚关系。曾经短暂担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他大搞复辟。袁世凯不得已撤换了此人。到了1928年。张镇芳正式弃政从商。他后来还创办银行。积累了不少财富。直到1933年病逝。享年70岁。
虽然陈夔龙和张镇芳都是保守派官员。还镇压过革命党。但他们并没有遭到任何清算。即便是到了民国以后。他们仍然凭借着早年积累的人脉资源。过得是风生水起。在那个人均寿命很低的动乱年代。这两个老兄在下台后。都过着舒适的日子。得到了善终。
2、掌管朝廷钱袋子的两江总督
清朝的两江地区指的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这里一直是大清赋税的重要来源。到1911年年底。此时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是张人骏。能够当上封疆大吏。说明张人骏不简单。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不仅24岁就高中进士。堂叔张佩纶更是李鸿章的女婿。
在1909年接任两江总督前。张人骏担任两广总督。他处理过日本船只“二辰丸”的走私案。还收复过被日本人抢占的东沙群岛。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成为进攻的目标之一。趁着与革命党和谈的机会。吓破胆的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趁着夜色坐在箩筐中。让人放下城墙才逃过一劫。
作为朝廷命官。竟然私自逃跑。还被百姓戏称箩筐总督。张人骏这个两江总督自然干不下去了。好在他人脉关系不错。还是袁世凯的儿女亲家。所以只是被免职了事。之后张人骏先是避居青岛。在青岛被日本人占领后。又跟其他满清遗老一样。到天津定居。
张人骏虽然思想很保守。但是他也是个实干家。即使在对待家人时也很严谨。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在天津居住13年后。张人骏病逝。享年81岁。由于家风很好。张人骏的后人都表现不错。他的侄女张爱玲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
跟直隶总督一样。张人骏之后。清廷还任命张勋代理过两江总督。当时张勋带领的第九镇新军坚持抵抗革命党人。不过张勋被任命两江总督的时间是1912年1月23日。清廷垮台是在2月12日。短短二十天的任期。张勋自然也干不出什么成绩。
3、清末权势日盛的两广总督
两广指的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在两广设置总督是从明朝就开始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广总督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1911年年末。此时的末代两广总督是张鸣岐。他是靠着贿赂庆亲王奕劻200万两银子。才得以坐上这个位置。
只是张鸣岐上任后。他才发现自己坐在了火药桶上。当时的两广已经十分动荡。随时有爆发革命的趋势。在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中。要不是翻墙跑得快。恐怕小命就交代了。张鸣岐也因此痛恨革命党。并强力镇压黄花岗起义。杀害了林觉民等人。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眼看着广州将军凤山被刺杀。张鸣岐也表示愿意和平光复广东。只是清廷后来命他稳住两广的局势。这个首鼠两端的两广总督又想要违约。在革命军的强势威逼下。张鸣岐再次赞成和平独立。不过他在正式宣布独立的前一晚潜逃日本去了。
自1911年11月8日以后。就没有两广总督了。张鸣岐这个一方大员在日本过了几年。又投靠了袁世凯。准备搞复辟。然而随着袁世凯在1916年死去。张鸣岐彻底退出了政坛。此后他又移居天津租界。并等待时机。想要再次露一把脸。
九一八事变后。张鸣岐就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并挂了伪华北自治政府的官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继续为日本人效力。在1945年9月15日。此时抗战刚结束一个月。张鸣岐这个汉奸还没来得及被审判。就病死在了天津。享年70岁。
4、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广总督
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末代湖广总督瑞澂算是比较倒霉的。虽然当时湖北的新军中有很多革命党。但还没有成气候。然而在1911年10月9日。俄租界的巡捕破获了一个革命党的秘密联络处。并将缴获的花名册交给了清政府。这下瑞澂犹豫了。
这份名单涉及很多湖北新军的中下层军官。如果全部逮捕很可能会动摇军心。甚至引起兵变。当时有人建议瑞澂烧掉名单。但是在师爷张梅生的劝说下。瑞澂决定按名单逐一抓人。清军不仅逮捕了32名革命党。还当众枪决了其中的3人。
湖北的新军为了避免被团灭。只能提前在10月10日起义。只是准备仓促。起义军还没有统一的首领来指挥。然而此时瑞澂已经被吓破胆了。于是他命人打破总督府的后墙。坐船从长江逃走。主帅一逃。整个武昌就乱了。很快被革命党人控制。
按照大清的律令。主官弃城逃跑是要被处死的。逃到上海的瑞澄很清楚这一点。为了避免被清政府追责。他又逃到了日本避难。在大清灭亡后。瑞澄也就回到了上海。不过他的几百万存款都被民国政府没收。瑞澄也在1915年病死。享年52岁。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先后任命袁世凯、魏光焘、王士珍、段芝贵和段祺瑞等人接任湖广总督。但都没有到任。因为当时武昌已经被革命党占领了。所以瑞澄是实际上的末代湖广总督。
5、守卫东南门户的闽浙总督
早期闽浙总督监管浙江、福建和台湾三省的军民政务。自1895年割让台湾后。就只剩下浙江和福建两地。1911年11月8日。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闽浙总督松寿收到情报。革命党人准备效法武昌起义。于11月12日在福州行动。推翻松寿的统治。
尽管有人劝说松寿顺应潮流。因为此时全国已有15个省份独立。但是松寿是标准的满洲正白旗人。怎么可能这么乖乖就范。于是他组织军队。准备跟革命军决一死战。当然这个情报也被革命党得知。于是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11月9日晚。革命党决定提前动手。当时松寿手下很多人持中立态度。因此闽浙总督府成了革命军重点攻击的目标。双方激战一夜。到了11月10日。此时总督府陷落在即。松寿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吞金自杀。他也是九个封疆大吏中唯一为清廷殉葬的人。
6、据守大后方的四川总督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川的保路运动先爆发。清廷派出湖北的新军到四川镇压。才让武昌的革命军有机可乘。事实上此时的末代四川总督赵尔丰只上任了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就摊上了一堆的事。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岗。
1911年四川很不稳定。赵尔丰因为处理保路运动不力。被清廷免职。但他一直没离开四川。在武昌起义后。四川的民军也想要独立。并在11月22日宣布脱离清政府。并成立了都督府。但是民军此时无法控制局面。于是借助赵尔丰的威望暂时稳定了政局。
后来民军发生了内讧。有人指责此时一直在成都不走的赵尔丰是幕后黑手。想要借机复辟清廷的统治。就这样新上任的都督尹昌衡趁机逮捕了赵尔丰。并于1911年11月22日。将其斩首示众。此后的调查表明。赵尔丰并非动乱的策划人。但此时他已经人头落地。
赵尔丰作为末代的四川总督。因为对清王朝死忠。最后也是背了个大锅。成为最惨的封疆大吏。实际上赵尔丰多年经营西南地区。曾经收复过西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上。他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只是他忠于的那个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了。
7、镇守西北门户的陕甘总督
虽然陕甘总督只是正二品。低于直隶总督这些一品大员。但陕甘是西北的门户。这里的战略位置也很重要。在武昌起义后。陕甘局势动荡。清廷火速启用之前被停职的前陕甘总督升允。这位老兄以守旧。抵制新政和立宪而闻名。因此对革命军很敌视。
升允上任没几天。就碰到了陕西新军起义。他只能从西安逃到了兰州。并在那里集结军队。大肆反攻革命军。在他的带领下。清军连克二十多座城池。已经逼近了刚刚光复不久的西安。只是还没等他打到那里。清廷就宣布退位。
尽管大局已定。但是升允仍然命令军队继续抵抗。并且试图将溥仪和隆裕太后迎到西北安置。以便东山再起。只是袁世凯发现了升允的小九九。命令北洋军驰援陕西。再加上升允的军队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升允只能放弃兵权。回到了北京。
后来升允曾经多次参加满清的复辟活动。成为铁杆的满清遗老遗少。甚至前往日本寻求支持。但都以失败告终。到了1931年7月23日。72岁的升允带着他没有完成的复辟梦在天津死去。溥仪得知升允去世的消息。还追谥他为“文忠的谥号。
8、天高皇帝远的云贵总督
云贵地区是距离京城最远的总督区。到清末时。已经到了第77任。此时担任总督的是李经羲。他是李鸿章的侄子。在李经羲到任云南后。他积极编练新军。对于革命党在新军中的发展。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后来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也有知遇之恩。
武昌起义后20天。云南的革命起义也爆发了。蔡锷等人有感李经羲的提携。不仅将他礼送出境。还让他带走了一笔路费。民国初期。李经羲成为了袁世凯的幕僚。经常活跃在政坛。只是袁世凯死后。他也逐渐远离被边缘化。
在1917年。李经羲曾经短暂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但因张勋复辟。就职不到一周时间就下台。此后李经羲不涉政治。晚年在苏州定居。直到1925年病逝于上海。这位末代的云贵总督没有太多的闪光处。反倒他大力建设的云南讲武堂成了军事人才培养基地。
9、镇守大清龙兴之地的东三省总督
作为9大总督中设立时间最短的一个。东三省总督的地位绝对不低。毕竟这里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是满清的最后退路。在1906年设置东三省总督后。只用了5年时间。大清就走到了灭亡的境地。而真正意义上的东三省总督只有3个。最后一位是赵尔巽。
赵尔巽是赵尔丰的哥哥。1911年4月。他从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后。弟弟赵尔丰就接了他的班。这样清朝的九大末代总督中。实际上赵家就有2位。跟赵尔丰惨死不同。赵尔巽在强力镇压革命党。并且屠杀数千人后。仍然掌握着东三省的实权。
只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满清宣布退位。赵尔巽也因为杀伐太多。被解职下台。后来赵尔巽避居青岛。期间拒绝了袁世凯的拉拢。以显示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因为赵尔巽名望很高。于是民国政府邀请编纂《清史稿》。他还在书中为自己的弟弟鸣冤正名。
经过13年的潜心编写。尽管期间经历军阀混战、以及经费短缺的干扰。但是赵尔巽主导的《清史稿》还是在1927年完成编纂工作。这个末代东三省总督也在当年9月3日于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死后的第二年。《清史稿》也得以出版问世。
清末的9位封疆大吏中。大部分人都平安着陆。真正为满清殉葬的闽浙总督松寿一人。赵尔丰则是被作为垫脚石杀害。其他7人几乎都是“识时务为俊杰”。即使换了朝代。也生活的不错。毕竟这些人本来就是人精。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142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总督,清朝,两广,三省,武昌起义,湖广,清廷,革命党,长庚,末代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朝末年。有句著名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不但揭示了大清朝的结局。而且预示了大清朝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