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776年曾经的移民们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而兰芳共和国是一个与美国同年建国。具有绝对超前意识的。以华人为主体的。亚洲第一。全世界最早的现代共和国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兰芳共和国的民主共和不是噱头。不是徒有其表。它独立存在过110年。在建国初期。不忘乡土的罗芳伯曾经向乾隆帝奏请并入大清帝国。但被不屑的拒绝了。
兰芳共和国的首脑罗芳伯。按现在的行政划分应为广东梅州人士。他所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具备资产阶级性质。它的国土疆域构成图到了1930-1940年左右才被发现。被同时发现的还有他们“弃民”身份。
兰芳大总制(共和国)与美洲合众国。虽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异。然其为民主国体。则无二也。
国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远肇于美。近行于法。而不知先民亦有是举。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意识罗芳伯同样具备。他甚至更低调了些。在建国伊始并未考虑独立发展。而是想到了大海远方的故土中国。可惜他们的申请并入并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按当时的情况来看。乾隆帝也无法支持。原本就非大清属地。况且还是一块天知道有多远的“飞地”。对周边小国都没兴趣的乾隆怎么会染指这块土地。
有的朋友可能会提起清缅战争。那都是面子活儿。乾隆对缅甸没兴趣。他要较真的就仨字。服不服?论察言观色。奴才们都是高手中的高手。私下谈和商定条件。乾隆有了面子也就作罢。后续如何发展我们不提。至少完全停战是缅军形式上“服软”而促成的。这些事实毋庸置疑。
在某些史料中。罗芳伯被冠以客长的称谓。原因自然是他并非昆甸国人。而是属于海外华人。当时的昆甸国隶属荷兰。而荷兰对这片“领土”起初并不如何在意。他们只是借用了昆甸国的地利优势在此划建了他所最为看重的港口。设有自贸区。并有荷兰士兵守卫。而人民生活情况甚至涉及安危。荷兰是根本不在乎的。这也就给罗芳伯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兰芳共和国是怎样的一种地势水形呢?以港口为始发点的话。可以或租或买乘船驶入内港。大概五里左右就能行至南北二河。转而东北行进一日就可到达万喇港。万喇河水在此汇入港口因此得名。再向东到达万喇。万喇以东的几十平方公里就是华人们的聚集地。利润最为丰厚的自然是矿产淘金业。
当时的地理环境偏僻到如此程度。可见当时海外华人创业之艰辛。用现在的话讲。真的是夹缝中求生存。没有分食大块蛋糕的实力和机遇。但也可以自主自强不至拾人牙慧。
注:加里曼丹岛到现在已有2/3沦为印尼国土。
罗芳伯出生于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文武全才。好似命运早已划出了通途。罗芳伯左突右撞也难以撞出岔路。功夫越练越好。但年已34岁的他最大的追求-科举却屡试不第。坦白说他连乡试都过不去。对科举。罗芳伯心灰意冷。但却激起了他求生探索的欲望。这被后人描述为“乃怀壮游之志”。
1772年。他带着一大批青年经由虎门到达了坤甸。罗芳伯只有两项特长。武功和读书。虽然考试成绩不大好。但也算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按比例来说。有条件读书的人真心不多。文盲遍地都是。罗芳伯也要先求生存。所以就开班教书。
教书自然是要解决生活费用问题。但也要学生有钱才行。映入他眼帘的是海外华人的赤贫生活。食不果腹甚至衣不遮体。这样下去生存都成问题。还读什么书。自己又教谁呢。罗芳伯决定考察当地优势资源为自己也为同胞海外华人谋一份福利。经此一想。眼界、思路顿觉大开。
当时的坤甸何止三不管地界。纯粹就是谁也不管的化外之地。以为谁也不稀罕这块贫瘠之地。罗芳伯首先入手的就是任何国家都倍受重视的矿藏产业。当地的资源优势就是金矿。他开办了采金公司。招揽贤才。进过一番努力。金矿的开采和销售给罗芳伯与当地华人和原住民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回报。对于罗芳伯而言。这种回报不仅仅限于物质和金钱方面。他还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其中也包括了原住民当地土著。极具诚意的合作就此展开。
吃穿住用只是生存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地域人口的安全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闭塞之地无人问津。同为生活所迫的海盗、土匪猖獗肆虐。老百姓苦不堪言。但也只能听之任之。除了抱怨甚至哭嚎并无解决良策。限于装备上的缺陷。当地的土著势力也无法解决这一外来困扰。又是罗芳伯组织同乡会(始名兰芳)先是剿灭了当地的天地会组织。又联合婆罗洲势力平定多地匪患。他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所有接触到他的人对他都非常信重。所以他毫无争议的被推举为首领。
当时的他手中已经具备一定军事力量。虽然仅有三万余人。但通过剿灭战后都是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就连当初因剿匪帮助过他的苏丹(类总督)也想依附于他。同时又有20多万人口涌入。他们都想让罗芳伯执政。罗芳伯虽然同意了这一提议。但是拒绝了帝王制。发起并建立了兰芳大总制共和国。自任大唐总长。但当地人还是尊敬的称呼他为坤甸王。
罗芳伯没有膨胀到开疆拓土的地步。反而提出了工农兵一体制度。也就是闲时各忙耕种作业。战时保家卫国。在制度上。采用了西化制度和执政机构并分为省府县三层执政机构。所有行政机构负责人都以民众票数多寡而获取管理资格。而最高领导权则采取禅让&选举并存的制度。前任领导可以举荐自己觉得不错的接班人。通过民众投票产生下一任领导。
由于治下严格。重视民生。无数势力投靠。最后兰芳共和国的国境几乎拓展到整个婆罗洲。很有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调调。从不主动出击。但是欢迎主动投靠。
在他执政期间。当地人民生活水品有了长足发展质的飞跃。兰芳共和国也拥有了自己的武器制造工厂。洋枪洋炮被大量制造。罗芳伯的事迹即便到了现代的今天也还在被当地广为流传。一代一代不曾停止。
刚刚建国的时候罗芳伯想得到故土君主的认可。将这片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或者列为藩属。但是乾隆帝将他们视为天朝弃民不予理睬。但格外开恩。同意兰芳共和国与大清进行贸易。但在政权上也就更提不上什么承认了。罗芳伯虽对此念念不忘。却也无可奈何。视为毕生憾事。
当时的荷兰军队对罗芳伯不停骚扰也是其申请列为藩属国的原因之一。虽然他们也有枪支大炮的工厂。但论国家体量来说。与荷兰比。规模上没有可比性。所以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罗芳伯都想并入大清体系。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以大清贸易为由。对外声称自己已经是藩属国。否则大清不会破例颁布贸易许可。这下把荷兰人蒙住了。如果不被大清承认。怎么会有贸易权限。虽然没有正式列入。但难说以后不会。至少现在大清对兰芳共和国还是有所照顾的。所以对兰芳有了些许忌惮。停止了军事骚扰行动。
1884年大清处于开战状态。荷兰人抓住机会向兰芳共和国发起了进攻。虽然兰芳共和国向大清求援。但是清廷自身积弱无暇顾及。兰芳遂被荷兰国灭。但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扶植了傀儡政权执政。直到溥仪退位才宣称兰芳地区是自己占领的殖民地。
现在东万律还有为纪念罗芳伯而命名的兰芳公学和罗芳伯纪念馆。兰芳共和国有其辉煌的阶段。治下百万人。配以“军训”制度。可谓全民皆兵。但最终惜败荷兰这位老牌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很多海外华人政权。兰芳只是其中之一。但与众不同的是。它不为帝制专权所惑。始终保持共和制度。可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其他观点:
现在的我们以后来者的角度。以站在上帝视角认为乾隆皇帝不应该拒绝。认为他没有领土和海权意识。诚然这种说法不假。但假如你是当时的乾隆皇帝。正常情况下你也会拒绝。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现在我们称它为亚洲最早共和国。其实充其量只是一些闲散联盟类似于武林盟主那样的存在。这样的国家既要面对内部大大小小公司之间的争夺。又要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在此情况下强大的清朝成为兰芳共和国首领依附的目标。不过这只是兰芳共和国的一厢情愿而已。
清朝自诩天朝上国加之闭关锁国。对海外本来就不重视。也可以说是没有海权意识。这时一群在自己国家生活不下去的匪患说我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请求归附。清朝不去剿灭就不错了。怎么会让它归附称藩。
其二一旦应允。那是不是就要予以保护。出兵不但增加军费开支也与闭关锁国的政策相违背。清朝自然不愿。
说白了就是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对乾隆皇帝而言应允还不如不要。
其他观点: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中国古代重视大陆经济。不怎么开发海洋。但是大家知道吗?早在17、18世纪。就有华人在海外建立了诸多小国。开启了中国古代殖民海外的历史。
其中有个国家叫“兰芳大统制共和国”。通常简称为“兰芳共和国”。由广东梅州人罗芳伯建立于1777年。是世界上第一批次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和美国在同一时段立国。
地址在东南亚的婆罗洲西部。即现在的西加里曼丹。加里曼丹岛南临爪哇海。北临中国南海。是世界第三大岛。目前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兰芳共和国国势最强的时候。势力覆盖整个岛屿。
兰芳共和国的创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多次天灾人祸。老百姓四散逃亡。对于内地的人们来说逃亡的选择性很小。要么北方逃南方。要么南方逃北方。但对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逃往海外。
从汉朝以来。东南亚就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路程近。地广人稀。适合发展。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华人带去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动当地进步。
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数次科举不第的罗芳伯和一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到加里曼丹谋生。一开始当教书先生。
岛上虽然资源丰富。但土匪横行海盗称霸。又有来自印尼的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华人们生活艰难。当地土著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罗芳伯深感忧虑。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不但能文。还是个武术高手。凭借过人的才识团结华人。组织“同乡会”与各种入侵势力作斗争。后来索性成立了“兰芳公司”。保护华人及当地民众。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声望如日中天。
1777年。“兰芳公司”改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首都在东万律(今坤甸)。罗芳伯毫无疑问的被拥戴为国家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唐朝虽已亡。当地华人还是以唐人自居。
在那个年代。“共和制”还是种新兴事物。当地人都劝罗芳伯当国王。但他坚决不当。认为共和制才是最科学的政体。这是非常难得的。而这也是后世对兰芳评价很高的原因。
兰芳的官方语言是梅州话。方言以客家话、潮州话、马来语、印尼语为主。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贯穿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天地会是真实存在的。后来被兰芳共和国吞并了。此后兰芳的司法以“天地会”纲领为基础。
兰芳的国家节日礼服是汉服。官员平时穿长袍马褂或西服。士兵穿清朝绿营兵的服饰。所以如果某人从现在忽然穿越到兰芳。他会有种到了影视城的即视感。
请求称藩。乾隆拒绝
兰芳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罗芳伯就派人回到清朝。表示归顺之意。请求称藩。
这一方面是因为华人心向故土。另一方面也是想找一个强大的靠山。罗芳伯一直都很清醒。他知道兰芳共和国太小了。打打海盗土匪还行。但真的面对外国侵略者就很危险。荷兰一直虎视眈眈。罗芳伯及众位兰芳高层都认为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能保住兰芳。
然而乾隆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乾隆认为海外那些华人都是“天朝弃民”。和流匪海盗差不多。他们建立的政权能叫“国家”吗?不能!不是国家。自然也就没有资格成为清朝的藩国。
那时的清朝就是这么骄傲。
虽然被拒绝了。但罗芳伯一直坚持和清朝交好。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同意和兰芳展开贸易。罗芳伯就对外假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了。打兰芳就等于打清朝。
还别说。此举真的奏效了。荷兰人停止了对兰芳的骚扰。清朝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是不可忽视的大国。荷兰担心打兰芳引起清朝的不满。影响他们在亚洲的利益。
罗芳伯去世前一再交待国民。以后不管谁当国家元首。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可以说这是兰芳的一项国策。
但是一百多年后。清朝进入衰亡期。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1886年荷兰侵略者趁机入侵兰芳。兰芳奋勇抵抗。同时火速向清朝求援。
然而清朝自身都难保了。根本没有余力支援兰芳。两年后(1888年)兰芳灭国。存在了110年。
不过。虽然荷兰占领了兰芳。对清朝还是心存顾忌。扶植了个傀儡上位。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荷兰才正式宣布对于兰芳的统治。
【结语】
兰芳共和国虽然很小。存在的时间也短。但因其政体的特殊性。后世多有颂扬。至今还有许多纪念。
也许有朋友想问。乾隆如果接受了兰芳的就藩。那么能不能影响到清朝和兰芳的结局?答案是不能。清朝的灭亡不可逆转。兰芳失去清朝的庇护也无力自保。所以历史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152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兰芳,共和国,清朝,荷兰,乾隆,大清,加里,华人,国家,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兰芳共和国建国后,罗芳伯派人回清朝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乾隆为何拒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776年曾经的移民们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而兰芳共和国是一个与美国同年建国。具有绝对超前意识的。以华人为主体的。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