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有好几种格式。苏轼的《赤壁怀古》是其中一种变格。它的平仄、押韵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入声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入声韵)。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入声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入声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入声韵)。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文学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
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其他观点:
《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钦定词谱》中的这个词牌有12体。其中有8体押仄韵。4体押平声韵。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押的是仄韵中的入声韵。
一、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第十七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人填词。是没有单独的词韵的。都是用诗韵。有的词用诗韵一韵到底。有的词用邻韵通押。这首词的押韵。用了入声的四个韵部:
物【入声五物】、
壁【入声十二锡】、
雪【入声九屑】、杰【入声九屑】、灭【入声九屑】、
发【入声六月】、发【入声六月】、◆月【入声六月】、
其中。诗韵中的:壁【入声十二锡】。在清朝人归纳的词韵中属于【第十七部】;其他的韵脚在次韵中属于【第十八部】。
这种不符合《词林正韵》的宋词。其实并不在少数。
二、不符合词韵的宋词 秦观《千秋岁》
提到不符合词韵的宋词。最有名的就是秦观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外:第三部 】 城郭春寒退【退:第三部】 花影乱。莺声碎【碎:第三部】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带:第五部】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对:第三部】 忆昔西池会【会:第三部】 鹓鹭同飞盖【盖:第五部】 携手处。今谁在【在:第五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改:第五部】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海:第五部】
可以看出。在这首词中。用词韵的标准。混押了第三部和第五部。而秦观的这首词。是宋词中的名作。也是被次韵唱和最多的宋词之一。
次韵。就是按照押韵的顺序。一字不差地使用原韵脚押韵。例如苏轼次韵的《千秋岁》: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黄庭坚的《千秋岁·苑边花外》 也是次韵。我们看看这些韵脚在诗韵中的韵部:
苑边花外。【去声九泰】
记得同朝退。【去声十一队】
飞骑轧。鸣珂碎。【去声十一队】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去声九泰】
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去声十一队】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去声九泰】
人已去。词空在。 【去声十一队】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上声十贿】
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上声十贿】
三、不符合词韵的宋词 晏殊《浣溪沙》》
用词韵来看宋词。第三部和第五部混押的情况并不少。秦观的是仄韵。用平韵混押的有晏殊名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第三部】。去年天气旧亭台【第五部】。夕阳西下几时回【第三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第三部】。小园香径独徘徊【第三部】。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是北宋的宰相词人。桃李满天下。这首词通押不符合后来的词韵。并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用了诗韵来押韵。而诗韵与词韵。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
例如诗韵中很多韵部的字。在词韵中被分给了两个韵部。例如【元】韵、【灰】韵、【佳】韵。在词韵中都不一分为二。所以。这些按照诗韵填词的宋词。不符合后来的词韵。
结束语
元朝人周德清考据唐宋词后说:
唐无词韵。凡词韵与诗皆同。...........而三百年作者如云。亦无词韵。《中原音韵提要》
晏殊《浣溪沙》押的是诗韵【灰】韵。而且是一韵到底。
而秦观和苏轼的词。是按照古体诗的押韵方式。用了诗韵的邻韵通押。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我就来详细的说一下它的韵律:
“念奴娇”有好几种格式。苏轼的《赤壁怀古》是其中一种变格。它的平仄、押韵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入声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入声韵)。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入声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入声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入声韵)。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需要说明的是:古入声韵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入平声或仄声。按普通话读。感觉不押韵。律诗一般用平声韵。而少数词牌用入声韵。如“忆秦娥”等。
谢谢题主及大家的阅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179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平仄,赤壁,声韵,词韵,入声,诗韵,去声,第三部,苏轼,押韵
没想到大家都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押韵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