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中的\
原创

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有否现实意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没有现实意义。

一。何谓“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规范女子一生的所谓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的内容是: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具体解释如下:

封建时代未嫁的女子的一切得听从父亲的安排。包括婚姻和生死。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更进一步延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所谓为臣之道和孝道。

作为女子。这种约束尤为严苛。比如封建社会女子的婚姻。是全凭父母做主的。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孝道。与现在女子孝敬父母不是一个概念。

封建社会里的“从父”。有许多情况下。反映为“族权”。比如说女子违反了封建道德规范。比如自行择偶。家族可以处以“沉塘”等刑罚的。

封建社会社会里的从夫。说的是女子是男人的附属物。女人出嫁后。一切得听从丈夫的。丈夫对妻子有“七出”的权力。所谓“七出”。就是女子有了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七种罪过。丈夫可以单方面把妻子赶回婆家。即所谓休妻。

从子。封建社会里。假如丈夫去世了。父死子承。作为年轻的母亲。责任是辅佐儿子。自己的一切家庭地位取决于儿子的地位。假如儿子死了。母亲就毫无存在价值。甚至可以被家族任意贩卖。

至于“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

四德就是三从的具体化要求。是进一步明确三从的规范。

二。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女子人性的扼杀的浅显举例。

中国古代妇女包办婚姻下的的事例比比皆是。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描写祝英台死于父权之下的最典型事例。

鲁迅小说《祥林嫂》。描绘的就是一个死在神权、族权、夫权的三座大山下的封建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嫁了第一个丈夫。丈夫死了。她被夫家买给了贺老六。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后来贺老六死于伤寒病。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成了神权下的牺牲品。成了疯子。

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封建社会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直接体现。

可见。封建社会三从四德桎梏下的妇女何其不幸!

三。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是纯粹的封建糟粕。是扼杀妇女人性的、套在女子身上的精神枷锁。对现实社会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一些所谓“国学大师”。把封建社会最不能见人的糟粕故意加以曲解。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家庭传宗接代、和睦兴旺的必要措施;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家庭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历代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说什么三从四德反映了中国女子的传统美德。纯粹是胡说八道。

甚而至于有人试图制定什么“新三从四德”。并且美其名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逆历史潮流而动。标新立异。无聊至极!

举案齐眉的最初意义。也并非形容夫妻恩爱。而是形容丈夫的地位高。妻子必须尊崇丈夫。实质的含义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结论: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没有现实意义。

其他观点:

三从四德是古代文化传统习俗。应当传承。很有教育意义。

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传统文化会更加充实。做人规则更加文明。人和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其他观点:

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遗留的产物。什么妇为妻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勒索妇女的精神枷锁。对人生的三观和现实生活没有利用价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25:44

    封建社会,女子,丈夫,中华,说什么,传统,妇女,儿子,族权,祥林嫂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25:44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有否现实意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25:44

    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没有现实意义。一。何谓“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规范女子一生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