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蛙》是当代名家莫言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刚刚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解放生产力。党和国家政府制定的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政策。
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姑姑是根红苗正的革命后代。她热爱祖国。勤恳忘我的工作作风。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即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工作者。又是医院妇科医务工作者。
姑姑的一生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大词来形容不为过。
我对这位姑姑有莫名的亲切感。因为从姑姑的工作经历中让我看到了我母亲的影子。
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妇女干部。也是在那个年代从事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有如同断人香火。掘人坟墓之罪祸。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印象中。母亲从早忙到黑。从没有正点回家吃过饭。舍家撇孩不知疲倦的东跑西颠。大会宣传。小会坐谈。东家啦家长。西家论里短。前邻做婆的工作。后邻做丈夫的安抚。这批带环那批结扎……
双脚踏遍乡镇家家户户。村村落落。
不知是怎样的苦口婆心。政策宣传。论证利弊。使工作得己顺利开展(说顺利也着实不易)。反正我们那个乡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在会县(现在己划成市区)名列前茅。被县政府树为典型。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不管谁家闹矛盾起争执。只要母亲一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母亲就是正义的化身。我真的佩服我的母亲。
其他观点:
莫言的《蛙》中描绘了中国上世纪六十年的生育史。作为透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窗口。作品冷静地描写了计划生育政策下女人的困境。由女人的生育问题深入到人的生产。真切地揭示了人的生产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复杂的关系。
小说塑造了多个形象。其中以“姑姑”形象的塑造最为丰满成功。
我将以“现代进程中的反思”为主题谈谈作品的文学价值。并从“人性的扭曲与回归”出发。对“姑姑”这一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反思
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全国开始全面推广。女人作为该政策的直接参与者。也同时充当了政策的受害者。
《蛙》以其独有的敏感度。深刻揭露出女人在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下。所承受的不可调和的悖论。展现了女人在多重压力下生育艰辛的残酷事实。
但《蛙》并没有彻底否定计划生育。而是致力于寻找人的生存状态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平衡点。
《蛙》围绕着姑姑的故事展开。从她接生第一个孩子开始。她就和女人的生育紧密结合。
人的生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像一把枷锁。使她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折磨。越到晚年就越感到自己的罪过。
如果说姑姑早年认为自己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姑姑的罪孽感就不会那么深重:
“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
最后她选择了上吊。用死亡来表现自己从“异化”状态向人的存在的回归。
因此。姑姑早年在实施计划生育时没有那么“理直气壮”。那些“豪言壮语”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服从政策的理由。姑姑在激烈冲突下所采取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寻找更高意识形态的支持(后文中将说到的供奉泥塑婴儿)。
莫言在《蛙》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姑姑得知王胆超生违背政策后的追捕情节。但结局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后救了王胆孩子的恰恰是姑姑。在她的内心世界里生命是可贵的。
《蛙》共五部。前四部为书信体。第五部则为九幕话剧。
小说前四部写了蝌蚪和杉谷义人的通信。阐明了作者将姑姑的故事写成话剧的意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是蝌蚪为话剧的写作搜集资料的过程。
话剧看似虚构。但能极大地表现出真实的一面。
《蛙》中的话剧以陈眉“找孩子— 抢孩子一失去孩子”为线索。穿插写到了姑姑深深的罪恶感以及商品经济下的人物群像。
陈眉成了主角。在商品经济下她无法充当一个作为母亲的权利。派出所的所长、打手黑衣人、媒体记者们、导演、演员⋯⋯他们都成了恶势力的帮凶。
作者采用话剧的形式。以客观冷静地态度去审视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复杂的悖论式关系。形成了人和社会发展不相调和的巨大张力。来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
话剧的主题也就从“生育”转向了对人的行为的严肃思考。
最重要的是。莫言在《蛙》中的思考探索没有止步。他还把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上升到历史高度。这主要通过蝌蚪和杉谷义人两人的“对应式”忏悔完成。二人在小说中有着某种契合。
蝌蚪为了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在杉谷义人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下。把杉谷义人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不断向杉谷义人忏悔。
而杉谷义人也在忏悔。为了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难以饶恕的罪行。带有明显的历史反思色彩。
不管个体的忏悔是否真挚。也不管是否选择刻意地淡忘或漠视。历史毕竟是真实客观的。
人在面对历史时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有担负反思历史的责任感。莫言的《蛙》为人类反思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能:
历史的死亡、毁灭、灾难、苦痛等层面在人们的面前如何展现。取决于人反思历史的姿态与深度。
二“姑姑”:人性的扭曲与回归01 红色的情感与流露
姑姑自出生开始。其命运就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父亲曾是白求恩大夫的弟子、八路军的一名医生。为革命壮烈牺牲。
自小受红色思想的影响。加之姑姑七岁曾被日本人以人质绑架进入平度城与日军司令斗勇斗智的传奇经历。坚定了她承继父业。为革命奋斗一生的报国志向。
从卫校毕业后。姑姑被安排在高密东北乡卫生院当起了一名专职负责接生的产科医生。
姑姑在乡里推广新法接生。击退了“老娘婆”愚昧、落后和野蛮的接生方法。彻底取代了“老娘婆”在乡民中的地位。
姑姑在17岁时顺利接生了第一个婴儿陈鼻。姑姑的传奇人生由此开启。
自此以后。高密东北乡无数的幼小生命经姑姑的双手来到了世间。
姑姑体验到了一个个幼小生命通过她的新法接生来到人世间的阵阵狂喜。她对自己从事的接生事业。深感无限的荣光和自豪。
虽然她的革命性很强。但对待新生婴儿的问题上。她仍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任何阶级与成分的界限。
为了革除“老婆娘”长期以来落后、愚昧、野蛮的接生方法。她也就忘记了阶级的界限。而当婴儿从地主老婆的产道里拖出来的一刹那。生命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阶级的界限。这足已说明姑姑坚定的革命意志里流淌着的仍是人性善良的光辉。
姑姑人性的善良仁慈。还可以从她为母牛接生这件事上得以充分体现:
“难产的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就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牛虽畜类。也是性命。岂能见死不救?”
小说对姑姑为牛接生时充满温情的场景描写。也是姑姑人性最朴素的情感流露。姑姑能够超越阶级与阶级斗争、人与畜的界限。饱含着对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敬畏之情。用自己博大的母爱迎接新生命降临世间。
作为产科医生。每当在饱满欣喜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间的同时。其实也是与死神进行生与死的博弈。其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想而知。
从这一点来说。姑姑也不愧是圣洁而又伟大的白衣天使!
02 事业的执著与人性的癫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但计划生育与中国农村长期形成的“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相悖。积重难返的传统观念。必然形成传统生育观与国家意志的抗衡。
由于姑姑自小受到的红色思想以及家庭的影响。加之。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与出色工作业绩。自然被委以高密东北乡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重任。成为高密东北乡基层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也成为了国家意志与传统伦理矛盾中的尴尬人物。
在那个年代。姑姑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顶下来。
她始终固守着“决不让一个漏网”的原则。不放过任何一个无计划怀孕的妇女。甚至大义灭亲。
为了不折不扣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她与抵制“人流”、“结扎”的乡民们开展了一场近似于战争的殊死较量。
这给她后来的悲剧命运和人生遭际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姑姑男友的叛逃就已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年青时的姑姑曾经爱上了志不同、道不合的空军飞行员王小倜。这一点明白人都知道。姑姑“太革命、太正派”对事业坚定执著。
而王小倜浑身上下充斥着“资产阶级”情调。在即将谈婚论嫁的时候。“中了资产阶级流毒”的王小倜驾机叛逃到了台湾。
王小倜的叛逃。让姑姑无辜牵连其中。被带上“叛党叛国嫌疑”而受到留党察看处分。
在“文革”中。姑姑被视为牛鬼蛇神。莫名地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无情批斗。
20世纪7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声势浩大的计生运动。让姑姑由此看到了重新做人、“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希望。有了赎罪立功的机会。
身为高密东北乡计生政策的执行者。对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计生运动。她立下了“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的信条。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计生工作。
她挖空心思设计“土政策”。与超生无计划怀孕妇女斗勇斗智。甚至“把当年游击队员对付日本鬼子的办法都用上了!”
随着计划生育运动的深人推进。姑姑的人性逐渐异化扭曲。变得极端的执拗冷酷。由老百姓心目中曾经富有情感、善良的“活菩萨”摇身变成了冷漠无情的“活阎王”。
在这里。“活阎王”与其说是乡民恐惧姑姑的力证。还不如说是乡民将姑姑民间妖魔化的再现。
为了对付因超生外出躲藏的“超生游击队”。姑姑行动决绝。粗暴的手段近乎癫狂。且大多有违人性。
比如。为了抓回跳河潜逃并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且已怀孕五个月的张拳的老婆耿秀莲。姑姑不分青红皂白地带上一帮计生干部围追堵截。耿秀莲在河水中精疲力竭地被姑姑等人用机动船追赶强行拖上船。终致母婴双亡。
已身孕7个月、因超生逃亡的陈鼻的老婆——袖珍妇女王胆。被姑姑等一群人围追堵截在行进于激流中的木筏上。王胆因惊吓过度导致怀中胎儿早产。王胆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撒手人寰。
为了找出无计划怀孕而躲藏在外的蝌蚪的老婆王仁美。姑姑粗暴地拆掉其房屋。强行将身孕4个月的王仁美流产;最终。可怜的一对母子惨死于手术台上。
姑姑作为一名曾经拯救生命的产科医生。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却忘记了自己作为医生的天职。丧失自我意识和人间温情。人性扭曲异化。沦为了“完全政治化、符号化的政策执行的工具化人物”。
终日奔波于计划生育运动中的姑姑。已逐渐褪去了原有的慈善人性。“有人给姑姑取了个外号叫‘活阎王’。姑姑感到很荣光!” 。
对此。莫言对姑姑给以了戏谑化的形象描写:
“姑姑那时身体略有发胖。那口令人羡慕的白牙也因无暇刷洗而发黄。她的声音嘶哑。有了几分男人嗓。我们经常能在高音喇叭里听到她的讲话。”
如果说姑姑曾经的牙齿是因为革命而洁白无比。那么无暇刷洗而发黄的牙齿则是她对革命的坚定拥护和忠诚的集中体现。
莫言以这种戏虐式的表达。寓意姑姑对革命的那种迂腐忠诚。这种忠诚的背后却是以牺牲无数婴儿和产妇的生命为代价。
03 人性的回归与觉醒
姑姑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妇产科事业。对计划内生育的。她是焚香沐浴为其接生。对计划外生育的。她是“决不让一个漏网”。
然而。晚年的姑姑内心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懊悔的彷徨中。她害怕孤独。痛苦的失眠折磨着她。
一场“蛙梦”彻底打破了姑姑本该宁静的生活。退休前的那一天晚上。喝得微醉的姑姑神志恍惚地闯人一片芦苇地。被无数青蛙伴着震耳欲聋的凄凉而怨恨的哭叫声魔幻般地追逐。无数的青蛙爬上她的身体、咬噬她的肌体。犹如“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无数受了伤害的精灵在发出控诉”向她索命。让姑姑魂飞魄散。
几乎赤身裸体一路狂奔的姑姑在月光下遇上了泥塑大师郝大手后得以获救。才使姑姑摆脱了青蛙的追逐。
被“蛙梦”吓得昏厥的姑姑满面泪流。决意要嫁给救命恩人郝大手。
莫言通过这种魔幻与现实糅合的恐惧场景的渲染描写。意在言外:
无数幼小的生命和强行被流产而死去的孕妇的冤魂让姑姑挥之不去;曾经泼辣强势、叱咤一时的姑姑神志有点儿不正常了。
她也“一直认为自己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恶极。不可救赎。”
现实中的姑姑惧怕的并不是青蛙。而是由“蛙梦”意念到的无数被她扼杀的幼小婴儿。已幻化成无数的青蛙疯狂地向她复仇。发泄不满。让姑姑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灵魂不安。
莫言以此折射出晚年姑姑良心的发现与心灵的忏悔。实现了姑姑由“魔性”回归“人性”情感的转变。
被“蛙梦”惊吓产生幻觉的姑姑。绞尽脑汁地回忆起曾经被她强行引产而未能来到世间的无数婴儿父母的模样。郝大手凭姑姑的这些零散记忆。以泥塑的形式再现婴儿的模样。并把这些泥塑婴儿供奉于厢房墙上的木格中。幻想着在第六空间为他们念佛祷告。
姑姑企图以泥塑婴儿来弥补曾经的偏激行为的歉疚与赎罪。感受自己内心被罪感纠缠的灵魂的洗礼以及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与其说姑姑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过去赎罪。还不如说是姑姑对生命的敬畏与其信仰的复归。
正如小说中的姑姑所言:
“这辈子吃亏就吃在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
这席话道出了曾经六亲不认的姑姑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自己曾经所作所为的忏悔之意和深刻反省。
特殊的身世和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姑姑对事业的坚定与忠诚。被乡民奉为“送子观音”、转世的“活菩萨”。也因偏激推行计划生育。被乡民唾骂为“活阎王”。
晚年的姑姑潜心忏悔。这是姑姑传奇人生的一种自我觉醒。姑姑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坎坷的命运贯穿始终。
她在晚年通过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纠结、革命与人性冲突的深刻反思后。在救赎中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姑姑这种自我的觉醒与人性的回归。被莫言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了对历史、人性和生命价值的反思。表现了人性、生命、情感等在国家意志和民间伦理矛盾下的冲突与畸变。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其他观点:
莫言的《蛙》写得极有特色。开始是以给日本朋友写信的方式叙述故事。最后又把整篇故事编成剧本。很新颖。《蛙》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万心的形象。说“万心”这一形象的成功在于写出了万心一生无与伦比的艰辛和无与伦比的拼搏。万心一生亲手接下一万多个婴儿。同时期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亲手进行的结扎、人流的手术也不下一万人次。她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和政治漩涡里奋力拼杀。最后自己却没能生一儿半女。万心算不算英雄?怎样评价姑姑万心的人生?这些正好表现了“蝌蚪”这一小知识分子的鄙微、卑微、尴尬、纠结和矛盾的灵魂。《蛙》这一命名也极有象征意义。因为“蛙”是“蝌蚪”变的。蝌蚪和蛙在那个年代的高密东北乡繁殖相当茂盛。但死亡率也高的惊人。这和万心所接生的“娃”是何等的相似;古代的女娲创造了无以数计像蛙一样的娃。才有了人类。难道万心姑姑不也是在创造人类吗?所以我觉得莫言的这篇小说写得妙不可言。怪不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26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姑姑,计划生育,人性,生命,政策,蝌蚪,婴儿,自己的,乡民,话剧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对《蛙》的文学价值有什么独特的看法?你认为《蛙》中塑造最成功的的人物是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蛙》是当代名家莫言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刚刚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为了提高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