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常乃超少将的部队以及重建的第74军。均隶属于“徐州剿总”邱清泉第二兵团的作战序列。是以“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为基干组建起来的嫡系精锐兵团。哪里是什么杂牌军?到1948年夏季。国民党先后组建的22个机动兵团都算是比较能打的野战部队。杂牌和菜鸟全去守点了。既然暂7师划归邱兵团指挥参加救援黄百韬的战役。说明战斗力还过得去。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暂编师”番号与抗日战争期间有本质的不同。通常是新组建或新扩充部队的临时番号。但未必不是嫡系。未必就装备很差。相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此类新建部队反而基本都是美式装备。
“暂编师”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日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现役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新编师、预备师也填进去后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军事委员会允许各战区升格地方武装、警察团队、甚至是招安的土匪武装为野战师。先顶着暂编师的番号参战。根据战场表现以及在军政部“点验”之后。再授予正式番号。从1938年到1945年期间。共组建了66个暂编师。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暂编师地方色彩很浓。确非黄埔嫡系。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多数战力较弱。但第九战区薛岳手下的暂5师和暂6师。一色的湘军子弟。历经多次大战恶战。绝不是弱旅。其中暂5师师长彭士量少将英勇殉国。抗战胜利后。暂编师番号全部取消。素质好的部队授予正式番号。素质差的一律裁撤。
1947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军队被大量整军整师成建制消灭。各战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场兵力严重不敷使用。于是“国防部”再次允许各剿总司令部以“暂编师”的番号扩编部队。陈诚一次就在东北新建了14个暂编师。傅作义也弄了一堆暂编师和暂编军。这些新建部队虽然战斗力平平。但接受的全部是新运来的美械。装备水平反而不错。
比如辽沈战役中在长春投诚的新七军。就是以原新一军主力新38师为主。调入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组建的。是郑洞国第一兵团的基干力量。这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根本不是什么杂牌军。那两个暂编师无非来不及授予正式番号而已。
同样。《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的华东战场。国民党徐州剿总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也进行了大肆扩军。出现了暂编第14师、暂编第25师等部队番号。比如暂14师就划归邱泉兵团指挥。“邱疯子”担心该师战斗力太弱。便将其与第46师合并。不过这些暂编师就派系来说。仍然属于中央军而非杂牌军。只是没有历史、没有战功、没有荣誉的新部队。作战经验欠缺。
度度狼军史原创。谢绝转载搬运。
国民党军方从1933年起选派年轻军官留德深造。对象一般从黄埔二期开始。被选中的都是高层看好的少壮嫡系。邱清泉本人就是1934年通过考试前往德国工兵学校、陆军大学留学的。对于类似于常乃超这样留德的黄埔学弟。邱清泉一定是有亲近感并格外照顾的。虽然暂7师的番号及常乃超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亮剑》着力描述的是军史花絮。并非胡编乱造。
到了淮海战役的1948年。常乃超仍然佩戴少将军衔。这一准是黄埔六期以后的军官。不过剧中年龄与级别不太配套。略显老气横秋。也难怪“不善奔跑”。担任非主力的暂编师长。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刚刚晋升的少将。能力和资历尚不足以率领主力师。此时黄埔四期生大多已成为嫡系军长或师长;第二是从高级军事机关下来带兵的办公室将军。一时半会也不敢给他指挥精锐师来练手。
第三是用黄埔系军官执掌吞并而来的杂牌部队。部队经过换血亦完成了“中央化和嫡系化”。这是蒋介石和陈诚的一贯作风。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代表常乃超本人及其所部仍是杂牌。解放战争俘虏的敌少将级以上军官成百上千。能把常乃超留用为军事学院的教员。足以说明军事理论功底不错。不一定是会带兵打仗的将才。但肯定算个“人才”。
顺便说一句。新版《亮剑》虽然剧情无甚超越。但军装的款式颜色还是比老版要真实准确些。
其他观点:
暂七师是杂牌师?常乃超表示不同意
电视剧《亮剑》中。最悲剧的一支部队可能要数常乃超任少将师长的暂七师。李云龙根本没有把这支部队放在眼里。只是在打89师的时候“顺便”把暂七师给收拾了。其后又闹出了一出“鄙人不善奔跑”的段子。让人觉得暂七师是个杂牌师。
实际上。暂七师不仅不是杂牌师。甚至是一支精锐的部队。我们不去具体剖析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只从一些侧面的“线索”尝试分析一下暂七师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一、暂七师的装备
常乃超被俘后起义。被留下军校学院当教员。他和李云龙这个老对手在军校内重逢。两个人坐在一起。不由自主地谈起了当年那场战斗。
在这段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常乃超交代了暂七师的具体情况:清一色美式装备、士兵素质高、战术水平出色!
从总体实力来看。暂七师丝毫不逊于李云龙的二师。所以常乃超才一直对当年的失败耿耿于怀。自己怎么就败给了装备落后的李云龙二师。
美式装备是美国援助蒋介石的装备。支持他逐鹿天下。但很显然。美式装备价格昂贵、数量也不充裕。只能优先供应嫡系部队、精锐部队。
如果暂七师是一支杂牌军。怎么可能全师都装备了美式装备?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暂七师是邱清泉麾下。抽调精锐刚刚组建的一支精兵。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整编完毕而已。故称“暂七师”。
所以。“暂七师”也只是个临时编制。各部尚待磨合。如果不是被李云龙收拾了的话。打上几仗。将来也会是一支响当当的嫡系主力。
二、常乃超的性格
常乃超虽是败军之将。但是以俘虏的身份。面对“嚣张”的李云龙。丝毫不落下风。他在李云龙面前。从容地服药、喝水、抽烟。其淡定从容、镇定自若。堪称一个人物。
李云龙因为赵刚即将被调走。情绪激动。与常乃超的口舌之争占不了便宜。掏出枪来要毙了他。常乃超可有一丝恐惧之色?可见常乃超根本就不怕死。
而且。从常乃超说话的语气来看。这个人的脾气真不咋样。有点自负、有点执拗、有点“憨直”。那么像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够成为一支全美械师的军事主官。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吗?要是说常乃超没有背景谁都不会相信。
更让人欣赏的是。常乃超一旦“想通”。便能够死心塌地地在军事院校任教。看得开、想得透。
甚至。像李云龙这样脾气坏、心眼小、报复心强、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常乃超都能够与他坐在一张桌子上。心平气和地喝酒、聊天。难道还不足以体现出常乃超超高的情商吗?
有学历、有才能、有性格、有背景。这样的人会在杂牌师当师长?
三、常乃超的过人才华
二战前。世界上最顶尖的军校。德国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山本一木和他的特战队员。都曾经在慕尼黑特种兵学校学习。
为了提升军官的素质。国民党也抽调了为数不多的优秀军官前往德国军校进修。回国后无一例外获得了重用。常乃超凭什么能够去德国留学?能够留学归来担任少将师长的他。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
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是大名鼎鼎的老师长。学院的教员都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如果常乃超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在担任军校教员?而李云龙大闹课堂之后。老师长又凭什么力挺他?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个“晋西北铁三角”组合。原本不是爱学习的。对这些当年的手下几次来当教员也不太服气。可他们一旦学了进去。有所体悟。军事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之后。不也是对常教员异常佩服吗?不也经常和常教员谈天论地吗?
如果常教员是个平庸无能的人。又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凭什么和这些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谈笑风生?
综上所述。常乃超绝对是个人才。暂七师也绝不是杂牌师。
常乃超之所以失败。在于缺乏战场上的实践经验。作为一个“学院派”输给了“野路子”。
从常乃超的说话语气和气质来看。他恐怕是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并且。从常乃超在学校的授课内容来看。这哥们可能更擅长军事战略理论。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杀。并非他所长。
暂七师的失败。既有师长缺乏实战经验的原因。又与当时的战场环境有关。还与士兵、基层军官的作战意志有关。但并不能因此就判断暂七师是一支杂牌师。
其他观点:
一九四九年之前留过洋的国军将领大致分为三拨。也就是留日、留德和留美的三拨。年龄也越来越长。
留日将领基本上都是晚清到民初就在日本留学的。比如何应钦就是。留日系的将领多数是国军元老级别的。到抗战时期就已经是战区司令长官级别。北伐之后是黄埔自己培养的将领快速上升。这是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将领中的骨干。留德的基本上是以国军当时的中层将领中的优秀分子为主。留美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
当然也有些例外情况。比如朱老总是在滇军时期就自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旅长职位去德国留学的。而当时德国还在魏玛民国时期。所以朱老总在德国接触的反而是比较倾向进步和革命的思想。军事方面的收获似乎并不算特别明显。
但更多的还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陆军传统恢复之后。当时德国仍然受制于一战之后的条约。自己的军工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合作。德国出技术和人才。但在中国进行生产。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供应给德国。中国也分得一部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国军编练了一些德械师。
也是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和德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在军工生产合作之外。德国和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合作。许多国民党要人都把孩子送去德国留学。比如当时的新疆军阀金树人的孩子就去了德国。蒋二公子就更加不用说了。国军将领中的黄维。也是在这个时期被派往德国留学的。
此外。德国和国军还有其它当年的合作。比如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国军顾问就是德国的冯·塞克特将军。这也是国军第五次围剿战术上总体比较稳重。比较少出现孤军冒进的情况的原因。因为冯·塞克特基本上是按照德国陆军的作战思路来为国军统帅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要更加缜密一些。
也是因此。抗战爆发的时候。因为欧洲虽然尚未开战。但是德国已经在做战争准备了。所以。德国当时不希望中国过早的卷入战争。耽误德国的战争准备进程。这也是德国愿意出面调停中日双方的原因。一直到确定调停无望。德国驻华大使才跟随国民政府迁到了武汉。而美国政府这时对日本侵华战争基本上还是隔岸观火的态度。反而是苏联积极援助中国坚持抗战。
欧洲战场也打起来之后。德国与中国的关系逐步变淡。同时。由于抗战初期国军的表现糟糕。德国对中国也比较失望。放弃了与中国结盟的想法。在亚洲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日本结盟。当然。这也有寄希望于日后与日本夹击苏联的考虑。日本与德国结盟之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就结束了。
孙立人也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去美国留学的。所以抗战时期就已经参战了。而且和美军将领关系比较好。甚至对史迪威的命令看得比对国军统帅部的命令都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中美关系升温。一些国军将领也大量留美。国军高级将领也保送了一些人公费去美国学习军事。其中就有郭汝瑰。这时美军的机械化已经基本上完成。所以之后留美的将领基本上都接受过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教育。
和之前留日不同。留德留美将领的文化素质普遍来说要高一些。因为这时接受机械化部队的军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现代文化知识。以前那种大字不识几个从基层上来的将领不太适合。所以。国军统帅部重用郭汝瑰。除了陈诚的原因之外。就是郭汝瑰留学美国时。接触了比较多的机械化作战教育。而当时国军接收了大量美援。所以郭汝瑰来制定作战方案。有利于发挥美援装备的优势。
黄维后来出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除了资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解放战争初期。陈诚担任国军总参谋长。接收的美援武器装备都是优先装备十八军的。所以。以十八军为骨干的十二兵团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而黄维在德国接受军事教育时。正是德国军队机械化的高潮。所以黄维能够指挥机械化部队。并且尽可能发挥其功效。
亮剑里的暂编第七师师长常乃超的履历与黄维相似。有书呆子气。但却出现在第五军麾下。第五军在被歼灭时下辖三个师。包括二百师、四十五师和四十六师。其中的四十六师是在淮海战役之前调归第五军的。原属第五军的九十六师则拨归七十军指挥。但无论第五军还是十八军。都是当时国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所以常乃超出任师长还算是合理的剧情安排。
实际上。当时国军五大主力。都是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接收和装备美援武器装备比较早。形成战斗力也比较早的部队。其中的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都是在印缅战场接受过美军训练的。十八军因为陈诚的关系。也接收美援比较早。七十四军同样是因为俞济时的关系。在抗战时期就大量接收美援武器装备。
黄维是在抗战爆发后就回国参战了。常乃超就算在德国时间比较长一些。最晚也必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国。因为之后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宣战。中国也宣战了。在德国留学的军官也就都回国了。蒋二公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回国的。按照亮剑剧中常乃超自述。他回国后长期在国防部作战厅供职。实战经验不多。调充暂七师师长时间不长。所以军衔和职位都不太高。只是少将。其实二公子去台湾的时候。军衔也是少将。但他是装甲车司令。
但是常乃超的这个职位其实也不算太低。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人官场失意。尤其是国军中留学的将领。多数不是以打仗得到这种机会。而是其它方面的表现比较优异。比如黄维打仗的特点主要是勇敢。而且执行命令比较坚决。但应变能力就差一些。这种人性格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性格。在需要靠人际关系和论资排辈的国军中。这种人失意并不奇怪。一直到渡江战役之后。郭汝瑰出任七十三军军长的时候。还找了一些留美留德的人出任各级军官。就说明这种遗珠还是不少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302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德国,国军,部队,将领,番号,嫡系,中国,少将,装备,师长
没想到大家都对《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常乃超少将的部队以及重建的第74军。均隶属于“徐州剿总”邱清泉第二兵团的作战序列。是以“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为基干组建起